智能硬件为何纷纷逆天而又却不接地气?自媒体
(曾经在智能硬件领域开天辟地谷歌眼镜,如今沦为土豪炫酷的玩具)
还记得谷歌眼镜(Google Glass)吗?这款Google于2012年推出的智能硬件,直接引发了眼下新一波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热潮。这款售价上万元的“土豪玩具”,虽然不再是概念原型产品,已经开始上市叫卖,但依然只能被Google藏之深闺,乏人问津。
谷歌工程师们在“20%自由时间”里创造的奇葩产品,远远不止于谷歌眼镜这一异想天开的实验产品。2011年,谷歌开出12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一年后又以29.1亿美元的价格折价出售给了联想;除了智能眼镜和手机制造之外,谷歌还先后涉足了诸如生物科技、军用机器人、量子计算机、高空气球基站、无人驾驶 、海底千兆光纤和全球地图服务等五花八门的业务门类。
人们禁不住要质问,谷歌像万花筒一样千奇百怪的智能硬件要逆天吗?
另一方面,谷歌硬件项目在市场的惨淡表现,却是冰川一样的冷酷现实:2011年它曾贸然进入手机制造业、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就让它背负了数十亿美元的亏损损耗,而不得不转卖这个“烫手山芋”。
惨淡的不仅是谷歌硬件项目带来的财务亏损,更大的疑问在于:在软件、搜索、广告等领域一直扮演“高大上”形象的谷歌,为何在智能硬件领域却迟迟不接地气?
莫非是,Google命中注定就缺少某些做硬件的基因?
(2010年谷歌与Facebook的社交大战,以谷歌完败而告终)
谷歌硬件计划为何如此激进?——谷歌的老年危机
最近几年来,谷歌为什么如此激进地推行它的一系列智能硬件计划?莫非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高科技公司也正在遭遇它的“老年危机”?
没错。最近这几年,布林和佩奇兄弟有点烦。
外表上无限风光的谷歌,在创立近20年后,就像一个年近半百的老年人,体态开始变得臃肿,头发也日益稀疏,接连有了一连串的无尽烦恼。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业,年届16岁的谷歌的确显得太老了。早在2010年,谷歌CEO施密特在一次演讲中就成提到了他对谷歌未来的预期:谷歌“搜索最终将不仅仅是搜索网页,而是个人的电子邮件、音乐和关注的话题等信息,成为专属个人的搜索。”然而,在从信息的互联网向人的互联网转型、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两次大的时代潮流转换中,包括施密特在内的谷歌高层都遍尝了现实的骨感。
还记得四年前的2010年秋天的那一场没有硝烟的激烈争战吗?当谷歌面对当时新晋的互联网明星Facebook(当年的活跃用户已超过5亿)时,面对谷歌触角伸向社交领域的机器“爬虫”,扎克小子坚决说“NO”,拒绝谷歌通过搜索引擎获得Facebook中的个人用户信息。
“社交战争”这一役,以谷歌的完败而告终。
继2009年谷歌初涉社交属性的产品Wave等产品接连失败,负责Google+的副总裁级别的Vic Gundotra在经历公司在社交领域的“八年抗战”后,也于2013年黯然离职。直到今天,谷歌向“人的互联网”转型只能算是个“半拉子工程”。
继社交转型的完败之后,谷歌在移动战略上的另一次转型也是屡败屡战。2010年谷歌推出的首款“Google Phone”手机产品NexusOne无疾而终,加上2011年全资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铩羽而归,谷歌的移动战争出师未捷,却已伤痕累累。
更可怕的是,今天谷歌的曾经对手Facebook也在移动领域风光不再,输给了像图片分享服务Instagram这样的更新的移动互联网明星,作为“爷爷”的“爷爷”,谷歌环顾四周,连目标都找不到了,比“信息孤岛”更冷酷的,是彻底的“齿寒”。
情急之下,谷歌工程师们在20%的自由时间里转向了谷歌这样的“奇葩”类产品,且不论芝麻与西瓜之孰大孰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不算谷歌为未来所作种种技术储备的一种自我安慰吧。
(谷歌的高空气球基站,最为逆天!)
谷歌范围经济的边界在哪里?
从谷歌2000年超越雅虎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搜索引擎、并推出AdWords广告系统时开始,谷歌还是小心地维持着自己的范围经济的有效边界——从本质上,它只是一家媒体公司,只是获取广告收入的方式和传统媒体有所不同。
范围经济的要义在于:服务商向其核心用户提供了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之间存在协同和相互支持,可以帮助厂家在锁定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体验的同时,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总成本,并且使服务价值产生溢出效应。
从2003年开始,谷歌开始通过大量的收购或大举进入新领域研发来避免其过分依赖搜索引擎业务的风险,它进入的第一个领域就是准媒体业务。这其中,2003年对博客技术工具Blogger.com的收购,2004年收购了照片管理软件Picasa及数字地图和卫星影像公司Keyhole,2005年以16.5亿美元收购当时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2007年以31亿美元价格收购网络广告服务公司Doubleclick, 2010年推出的浏览器Chrome等等,都是些著名的大手笔动作,这其中尤其以后面两个巨额投资收购,进一步巩固了谷歌“搜索+媒体”的王者地位。
除了搜索引擎产业链上游的媒体业务之外,谷歌还在2010年开始切入网络通信这样的底层基础建设领域。2012年谷歌开始美国堪萨斯州和密苏里州之间两个都被叫做堪萨斯城的城市之间铺设千兆光纤宽带网络。谷歌深知,用户基于网络的流畅上网体验服务同样离不开快速、方便的宽带,据称,这条速度高达1Gbps的超级高速光纤铺设完成之后,用户下载速度将比目前美国普通家庭用户的的高速连接下载速度要快上100倍左右!在美国,已经有超过1100座城市向谷歌提出申请,要参与谷歌的千兆“社区光纤”项目。
(除像光纤通信和高空气球基站这些符合“范围经济”的项目外,众多智能硬件项目早已超出了“边界”,甚至发展前景很不“靠谱”)
从2008年开始,谷歌就投资了数条分别连接东南亚和日本、以及连接美国和日本的跨太平洋海底光缆系统(后者叫做UNITY,已于2010年投入使用),2014年还将参与建设价值3亿美元的名为“FASTER”的太平洋海底光缆系统,用以连接日本和美国之间的几座城市。
除了媒体、和光纤通信之外,谷歌近年来重点延伸的范围经济领域还包括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硬件。2005年对移动电话软件Android,2007年收购西班牙图片分享网站Panoramio,以及2011年全资收购摩托罗拉移动,都是这方面的经典案例。
这其中,谷歌的高空气球基站(Project Loon)更被视为是其逆天之作。
如果说16年前创立之初的谷歌使命是“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 (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那么谷歌从事的“云WIFI”使命就是让“全世界无产者都能通过无处不在的、免费WIFI,重新团结起来!”
相比于谷歌在软件和服务领域的大举进入,谷歌在包括谷歌眼镜、手机制造和智能家居等众多智能硬件领域的进入,在某种意义上,早已经超出了其原先划定的范围经济边界,事实上,谷歌在硬件领域已经成为了无所不作的“遍撒芝麻”的风险投资公司,而且是屡败屡战。
以谷歌眼镜为例,这一最适合“偷窥王”的变态发明,不仅价格高昂,而且缺乏商业化的应用场景,而只能充当土豪的玩具,数码产品发烧友、开发者和喜好炫耀者的装逼套装工具,而很难进入普通用户的购买清单。
可以想象的一个应用场景是,未来谷歌最好给每个地球人的后脑勺上内嵌一个RFID(射频识别技术标签),这样拥有了谷歌眼镜,你就能在大街上第一时间判断出每个人的ID、年龄、恋爱史、收入和其他特殊癖好等等,当然,前提条件是,每一个戴上谷歌眼镜的人首先从法律上都能豁免于沉湎于网络、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惩罚。直到今天,谷歌还不知道拿这个宝贝疙瘩去做什么,最新的传言是要将它整合在谷歌钱包里——这又是一个天方夜谭的奇想!
谷歌除了在手机制造、谷歌眼镜等智能硬件遭遇的尴尬之外,2014年1月,它还斥资32亿美元收购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商Nest,这一收购并不为外界所看好。虽然智能家居听上去很美好,但对普通用户而言,这一遥远的应用场景远未出现。
谷歌更离奇的奇葩产品还在后面。从军工项目四足机器人波士顿机械狗、检测血糖的智能隐形眼镜、资助生命科研公司 Calico研发的“长生不老”项目,再到构建三维空间地图的Tango手机、量子计算机、单人背负式街景拍摄装备Trekker、模块化手机以及无人驾驶 ……诸多硬件项目中,一些项目(如高空气球基站和单人背负式街景拍摄装备Trekker)充满了奇思妙想,而且应用场景看起来非常靠谱,更多的硬件项目和谷歌的“范围”已经没有任何瓜葛,充其量只能算是谷歌工程师们在20%自由时间里的漫无目的的涂鸦作品了。
更深的疑问在于:从布林和佩奇当年的独特算法延伸开去,谷歌是不是从本原上就是一家缺乏硬件基因的高科技公司呢?不信的话,看看它将来的参照物种微软,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之一二了。甚至有一天,谷歌如果成了一家生物制药公司,你千万别感到奇怪。它最新的一个项目是在研究人类如何才能“长生不老”,而不是像比尔盖茨那样退休后才从事慈善抗癌事业。
想学乔布斯? 别忘了前面的7个馒头
(苹果TV是乔布斯临终前都难以放下的项目,依旧是前景不明)
也有人认为,谷歌近年来向智能硬件领域不惜血本的进入,纯粹是这些年深受苹果公司的刺激所致。
时间还要拨回到2005年,当谷歌的Android团队还在谷歌总部44号楼的角落里鏖战了十多个月之后,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2007年1月9日举行的iPhone发布会对谷歌的手机计划来说,几同于一场完美的“绝杀”。
如果说2001年iPod的诞生显示除了乔布斯杰出的营销才能——他甚至能够说服纽约百老汇顽固不化的唱片工业巨头们支持数字音乐,那么iPhone的出现足足见证了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在“软硬兼施”方面吞下的7个馒头的功效——至于iPhone作为第8个馒头,它使得苹果在谷歌面前早已绝尘而去,留下是谷歌44号楼里40多位Android开发工程师彻底的绝望表情。
在iPhone问世之前,乔布斯虽然一直在嘲笑Wintel架构下PC的丑陋不堪,但他和他的团队也饱尝了失败的痛苦,1981年的商用电脑Apple III,1983年的价格高贵的商用电脑 Lisa,1989年的工作站电脑NeXT,1998年的Puck Mouse鼠标,2000年的高价The Cube;2005年的第一款手机iTunes phone,2007年的Apple TV,苹果历史上这7个重大的失败产品,是乔布斯及其团队和着苦水吞下的前面“7个馒头”。较少受人关注而已。
(2011年时的苹果市值比谷歌高出了80%,3年后,这一差距并没有缩短)
恰巧布林和佩奇及其研发团队惊艳于苹果的第8个馒头之饱满诱人——iPhone为苹果带来了第二春,而谷歌团队似乎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所长和所短,除了擅长的搜索、媒体和光纤通信领域,谷歌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硬件等新领域的探索并不顺利。2005年,苹果和谷歌的市值分别为36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左右,前者比后者超出了80%,到了2014年10月,苹果、谷歌的市值分别为6091亿美元和3793亿美元(2014年10月10日数据),苹果依旧遥遥领先,而且别忘了,苹果已经是爷字辈的37岁了,谷歌才16岁!
谷歌曾经希望用Android移动电话系统终结微软在手机领域复制其PC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再辅以手机制造和智能硬件的应用筑起高墙壁垒,但布林和佩奇做梦也没有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最后苹果以自身独特的OS X操作系统、以及软硬件结合的流畅用户体验胜出,在iPhone手机面前,G Phone手机和Wintel时代的PC一样,显得缺乏美学设计,土气十足。
在技术顶天和应用立地之间,谷歌至今未能避免将自己置于今天的尴尬境遇。16年前,谷歌雄姿英发,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网络明星,如今,谷歌曾经的青春偶像Facebook早已老矣,也开始让位于Snapchat这样的新一代网络公司!曾经的老大哥苹果则适时出击,布局移动互联网,手握数亿移动用户(2014年苹果iTuns拥有8.85亿订阅用户,相当一部分是移动用户),而谷歌原本希望在智能硬件领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也算是赌赌运气,怎奈何又难接地气,这是时运的不济?还是命运的轮回颠倒呢?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