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不是目的,社交才是需求——2015匿名社交的生与死观点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SYNC / 2015-01-17 08:38
要说到2014年最火的社交产品是什么,那无疑是以“秘密”为首的各大匿名社交产品。它们以无底线无节操的爆料,病毒式营销的手法,迅速累积了大量用户。让大家意识到匿名社交...

1-1406160S34AC

要说到2014年最火的社交产品是什么,那无疑是以“秘密”为首的各大匿名社交产品。它们以无底线无节操的爆料,病毒式营销的手法,迅速累积了大量用户。让大家意识到匿名社交这个垂直领域的巨大潜力。可惜好景不长,在一段爆发式的用户增长之后,由于匿名社交产品的用户粘性太弱以及负面新闻太多等问题,用户的增长速以及留存率都大幅度下降。

从作为陌生人树洞的sercet—到吐槽身边朋友的秘密—再到各大IM软件推出的基于熟人系统的匿名群聊,每一个产品的推出都吸引了不少的用户,这让各大VC都信心十足,觉得这些成绩足以说明匿名社交大有可为。但是实际上呢?美国的sercet早就半死不活,而它的中国兄弟“秘密”也风光不在。由于对负面UCG内容的把握不足,在2014年5月8日,“秘密”被苹果商店强制下架;过了12天后改名为“无秘”卷土重来,可是没多久就因为产品形态问题而再度下架。

最后无秘选择了与“友秘”合作而再次出现在苹果商店。现在是15年的1月,无秘也更新到了3.0版本,在产品形态上做出来了巨大的改变,在“附近的人”、“发现秘密”区块上都增加了新的功能;更是推出了“匿名信”功能,首次尝试“半匿名”沟通机制,迈出了“去匿名”化社交的第一步。

这些改变证明一个判断: 纯粹的匿名功能没办法支撑起一个完整的产品,它只能作为一个亮点功能为产品添加光彩。

把现在市面上的社交软件分为两大类的话:

第一类是广域的社交平台;有熟人关系的强社交,如facebook、微信;有陌生人关系的弱社交,如陌陌和微博;

第二种是垂直的社交平台;比如在陌生人关系基础上的兴趣社交,豆瓣、知乎;在互动形式上的创新社交,snapchat、secret;针对特殊性向人群的社交,blued,拉拉花园等等。

然而匿名社交很难简单的用过去我们所能套用的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或者说强关系、弱关系去解释这款产品的火爆,因为它是你的手机通讯录强关系链导入的,却没有办法知道每一条信息发布背后的人到底是谁,也就没有办法从传统熟人朋友中获得那种熟悉、亲近的愉悦感。因此,我把它看成是一个社交产品的怪胎,而这个没办法用规则解释的怪胎则是社交产品关系链膨胀和人类本性回归的必然结果。

所有的社交产品,都逃不过关系链膨胀所带来的厄运。从国外的facebook到国内的人人,再到目前风靡全球的微博和微信,随着你好友数量越来越多,好友层次也越来越繁杂,父母、老板、同事、兄弟姐妹都一窝蜂的涌向你的社交关系链圈子来时,每当你要发布一条信息时,你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你的社交体验感到糟糕透顶,表达的快感越来越没有了。此时,你会发现诸如年轻用户逃逸庞大的社交平台,主打年轻向的blink能在短短50天内迅速蹿红并且得到一亿的估值就是这个道理。

而事实上, 人类骨子里就有一种表达的欲望,当某种表达的欲望受到社会的制约和限制时候,内心是不安和痛苦的。 这个从我们经常看到的电影情节是一样的:痛苦的人会去到教堂, 对着牧师诉说自己内心的声音,此时的Ta才是最真实的。

其实我们看这几年国内流行的网络亚文化来看,从“信春哥不挂科”的反讽和高级黑到网民对同性恋的力挺和屌丝文化的崛起,再到“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约吗?”等对金钱欲望和性欲望的裸露表达,我们会发现其实 数字公民已经变得越来越开始关注和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 ,尽管我们看到的方式是各有千秋。

因此,在整个亚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下,我们会看到在匿名社交产品上,人们开始释放最真实的自己,对工作的抱怨、对组织的不满、对性和对金钱的欲望等等这些。

匿名的价值不在于无所顾忌,而在于平等、真实和安全。 匿名也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法。

当网络社交日渐无孔不入我们的生活时,带来了身份、形象、面子、安全感甚至自身性格的挑战,我们开始选择伪装或者逃避。以微博、朋友圈、人人网为代表的主流社交平台不经意间成为了一种束缚和压力,导致“没有人懂我”,而匿名正是卸下防备和枷锁的办法,能够促进更真诚的交流和互动。

匿名社交直击人类的天性—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只要人类一日不停止这种好奇心,那么匿名社交对于人类来说就一直是一个需要满足的痛点,也是新产品诞生的源泉。但是现在市面上的产品只是抓住了形式,而没有抓住匿名社交的本质, 它首先是一个健康的社交关系,然后再是匿名。

社交的本质是为了交流信息、增进感情、建立关系、充实自己,是一种正能量的生活方式。

因此,匿名这个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实现了社交的价值,而不仅仅是现在市面上主打的负面和色情。相反,它应该营造出一种平等、公平、安全的氛围,来帮助人们找到更多共鸣,释放压力。

但是在国内的几款APP中,我很遗憾的看到火热的全是各种爆料以及充满了负能量的发泄,这固然与用户的素质有一定关系,但从根本上还是因为产品上没有对用户产生引导,让他们创造一些更有趣更正能量的内容。

在我看来匿名社交的终极意义就是在连接了人与人最真实的自我。

匿名社交不应该是作为一款产品的主要功能,而是作为一个亮点功能而存在;

匿名社交的内容应该往光明化,健康化来引导,而不是一个爆料的树洞;

匿名社交的未来应该是建立健康的用户关系,并把他们转向线上,而不是一个躲在手机后面的负能量聚集地。

本文为作者 @SYNC(微信公众号:woshisync)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