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软天价收Sunrise,看工具类应用独立盈利之困观点
缺乏盈利模式的纯工具类应用似乎很难摆脱被收购的命运,继电子邮件应用Acompli以2亿美元的价格被收购后,微软再次以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日历应用Sunrise。同样的遭遇也发生在拍照类应用身上,2012年10月,Facebook以7.15亿美元收购Instagram,在当时曾一度引发了业内对工具类应用命运的讨论。
诚然,被收购同样也是成功的表现,但在此种意义上的成功背后,是工具类应用开发者在独立探索盈利模式未果之后的不得已和充满悲壮色彩的放弃。在被Facebook正式收购的一个月前,Instagram注册用户已经突破1亿人次,可想而知其创始人凯文·斯特罗姆做出决定之艰难。当然,作为回报他本人由此获得了4亿美元。
相比国外,中国的工具类应用生存状况更不乐观。在美国,还有人会在 Google Play 商店里付费买工具类应用,但在中国这类应用全部是免费的,中国的用户没有为工具类应用付费的习惯,“没有多少人会花99美分下载一个工具类应用,或者在这样的应用里进行99美分的应用内消费”,App Annie亚太区副总裁余俊德曾如此感慨。
也正因为此,中国的工具类应用开发者们似乎从来没有对收费安装应用抱有幻想,在更多时候,他们都沉浸在对盈利模式的思考中。
工具类应用盈利之困
作为国内工具类应用的代表,数年来始终坚持以“美化”为核心的美图秀秀,坐拥数以亿计的用户,却在商业化上裹足不前。其移动端用户数量已超4亿,在短视频浪潮中又顺势推出堪称现象级应用的美拍,上线9个月用户突破1亿。新一轮的融资将其估值推向30亿,美图的投资人蔡文胜一度以此为傲。但其CEO吴欣鸿在谈到公司未来时则称2年之内不会考虑产品商业化的问题,精力仍将放在用户增量上。
同样作为拍照工具的Camera360在很长时间内都与Instagram数量相当,截止目前,其官方宣称的用户数量已经高达2.5亿,但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4年以来却鲜有进展。上一个版本中,Camera360小心翼翼地推出了相机模式和特效商店功能,但“商店”里的所有商品确是免费的,为的是在潜意识上慢慢让用户接受未来可能的收费模式。
而与sunrise性质相仿的日历应用“老黄历”,则开始了更为显性的商业化模式的探索。这款由灵机出品,香港青年创业团队主导打造的历法工具,以传统的“择吉”功能切入,加之更讨喜的尊重传统的UI设计,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在新版的产品中,加入了相关的生活服务功能,通过用户对出行、嫁娶、动工等需求点,融入了订票、租房、租车、酒店预定等服务功能项,盈利与否目前不得而知。
用户多,变现难,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几乎成为工具类应用的通病,虽说有用户的产品就不愁没有钱赚,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连最基本的流量变现模式也行不通了,原因在于移动广告在呈现方式和用户体验之间始终未能找到平衡,简单粗暴的页面广告往往直接损伤品牌形象造成用户流失。此外,纯工具类应用由于不具备社交属性,本身就对用户缺乏足够的粘性,加之同类产品较多,用户可能使用某个应用一段时间之后就直接卸载了,用户忠诚度很低。
除了来自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外,工具类应用由于处于手机操作系统产业链的下游,很难避免遭遇上游厂商的抄袭或封杀。当产品足够优秀得到手机厂商的认可时,后者完全可以做出一个系统级的工具性应用,将第三方应用挤走。这让原本就生存艰难的工具类应用开发站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工具类应用出路探寻
流量变现似乎是工具类应用在考虑商业化时首先想到的方式,移动广告的模式很显然已经行不通了,所以许多应用尝试以内置社区的方式将用户引导至社区内交流,因为社区模式盈利的可行性已经在PC时代被无数次的印证过。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区模式同样遭遇了水土不服。一方面传统社区用户开始向移动端转移,另一方面移动社区除了广告之外也没有其他盈利模式,但移动广告的发展很显然还没能跟上社区的转型速度。
特别是对于工具类应用而言,引入社区功能对于商业化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首先并不是所有工具类应用用户都有强烈的社区需求。像大姨吗这样较为垂直的女性类应用,因为目标人群很明确且用户之间存在共同话题,从工具到社区的转型显得还算自然。但像天气类应用或是日历类应用,用户之间几乎没有社交需求,很难想象彼此陌生的用户会因为天气或日期产生进一步的社交关系。其次,即便是有社区需求的应用,在将用户引导至社区之后,由于广告形式得不到商家认可,也几乎无法从广告上获得稳定收益。
除了在社区模式上的尝试之外,另一种距离商业更近的模式似乎隐藏着巨大的可能性,那就是目前被炒的最火的概念“O2O”。专注免费通话工具的触宝科技曾在2014年5月份推出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生活服务平台,整合了打车、订票、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项目,通过收取商家交易提成和广告费用获得收益,上文中提到的日历类应用老黄历也在做类似的尝试。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将应用本身延展为本地移动生活服务的入口,成功的前提是应用本身要具备足够的打开率,且在用户体验上不输于独立的O2O类应用,其次应用本身要具备一定的生活服务属性,例如触宝的O2O模式是建立在生活黄页基础上的,而黄页恰恰是个强烈的移动用户需求。
与O2O模式不同,同为日历类应用的365日历走的则是另一条路,它整合了各种商家促销信息、体育赛事资讯、同城生活动态等信息服务,并划分为不同的群组,又在商家促销信息中加入商品页面链接,使得整个应用看起来成了一个媒体+社区+导购平台的综合体,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直接做直营电商也不是没可能的事。这种模式虽然使得应用变得有些臃肿,但好在与工具的基本功能结合的较为巧妙,因为在每个资讯的页面用户都可以为其设置日期提醒。永远不要脱离工具的基本属性,这也是工具类应用商业化过程中也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因为工具本身才是留住用户的主要因素。
工具类应用的生存状况令人唏嘘,对盈利模式的探索也看似遥遥无期,曾有投资人公开表示绝不会投那些功能简单的纯工具类应用,因为这类应用可能因为设计讨巧而有短暂爆发,但几乎很难长大,因为用户忠诚度太低,往往被称作“侏儒项目”。这么看来,当那些工具类应用做到足够优秀时,被巨头收购反倒是个不错的结局。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