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柴静刷屏了, 想静静。观点
2015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 调查《穹顶之下》。不到一天时间,传遍全网,成为数亿人手机朋友圈中热谈的话题。
截止2015年3月1日零点,传媒大观察统计了优酷、腾讯视频等各大主流视频网站数据,该调查视频点击率已经突破3100万次。
柴静雾霾调查视频点击指数(3月1日0时发布)
有评论称,《穹顶之下》很可能是官媒与自媒体在影响力上的一次分水岭。
《穹顶之下》,微博之上——媒体人谈柴静
整理丨李广 来源丨蓝媒汇
沉寂一年,柴静归来,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声称这是一段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可谓不duang则已,一duang就刷爆微博、朋友圈。
以下为部分媒体人对此的微博评论:
@罗昌平(财经媒体人)
今天被“柴静与雾霾的个人恩怨”刷屏,自费百万耗时一年调查,值得手动点赞。跟举报刘铁男类似,这是个人品牌、独立意志、主题遴选、专业素养、调查耐力、时机把握和渠道资源的集合,更重要的是,本人为此承担的风险与代价只有自己清楚并消化。这是自媒体的魅力之一,无关商业,言极穹顶,瓦解文宣。
@崔永元(知名主持人)
这就是柴静,一个记者。她不同寻常的地方是她总能看见。其实那些地方许多人能看见,却喜欢选择视而不见。
@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
【柴静做了件了不起的事】1、选题把握的取向: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办”,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了这个转型社会的重要“问题单”;2、报道角色的处理:她讲故事的切入点是个体(女儿)遭遇,但整个片子是 报道、调查报道,她既是参与者和体验者,但主要是报道者和调查者;3、纵深信息的挖掘:对专业数据的解读、对权威专家的访谈、对科学问题的通俗处理,还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多元视角的运用。。。总体上,比较深刻揭示出雾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所以,《穹顶之下》是部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理性、社会关怀的真诚之作,值得推荐!
@假装在纽约(知名微博评论人)
我觉得对待这个纪录片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善良与否、理性与否、真诚与否的最好的试金石。如果你没看视频就在骂柴静,那你真的是个无可救药的烂人。如果你看了视频还在骂柴静,那你更是个无可救药的烂人。
@甘利(媒体人)
柴静的节目对中国的意义,觉得有点像戈尔当年拍的全球变暖纪录片对世界的意义(戈尔为此拿了诺贝尔和平奖)。她把大气污染这个问题做得很生动,多角度和深入。别的不说,她没有选择逃避或者沉默,而是选择了面对。这也是中国今天非常缺乏的公共精神。非常了不起!
@毒舌列文(资深影评人列文)
#毒舌时评#每个人都要看看《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这个视频,柴静用大量令人信服的数据、深入实地的采访以及外国治霾经验的对照,解答了“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三个问题,让人在黑暗之中看到希望,但这个希望需要中国政府和每个中国人的努力才能达到!
@曹景行(资深媒体人、新闻评论员)
谢谢柴靜,两会上应该让每个委员、代表、列席官员看一遍。
@詹国枢(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非凡之人,出手不凡。
@大咕咕咕鸡(知名微博博主、叙事诗人)
讲真,雾霾这些年这么严重,大家都在键盘嘴炮,有几个像柴静这样真正去调查了?基本一个没有!人家花了100万,我要是有100万就想办法花了办移民了,嫁到泰国去。
@亨利博士(美国GVW集团 中国区总监 工学博士)
总结一下微博上各路人渣谩骂柴静的各种理由:为什么坐飞机去美国生孩子,会导致空气污染;自费的一百万从哪里来的;说雾霾会激发人民的对立情绪;博眼球;阻击经济发展;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这是在挑拨群众关系;境外敌对势力;心机婊;看面相是有心机,精于算计的……
柴静好不容易没谈情怀,却被品成了鸡汤
文丨谢阗地 来源丨智齿
【导语】总而言之,柴静花了15分钟谈情怀,花了90分钟谈产业。结果大家还是只想要那15分钟的情怀。谁关心99%的污染是怎么来的呢。
2015年2月28日的新媒体热词TOP1,毫无疑问应该是柴静这个《穹顶之下》的主题演讲视频。但这个视频在朋友圈的传播几乎让我差点放弃观看这个视频。
我的微信好友主要人群是这几类:
互联网及消费电子从业者;
记者;
各种新媒体编辑(含大部分自媒体,这和记者完全是两个人群,相信我);
圈人士,PE和天使居多;
广告和营销业者。
这几类人在传播这个视频的时候向我传递了什么信息呢?
1、这个视频是柴静为了孩子花一年时间向雾霾挑战(关键词:为了孩子);
2、雾霾真是不得不重视了;
3、柴静再次公知/圣母/矫情了;
4、柴静本人的伦理八卦和黑金八卦;
5、柴静能制造一个社会化传播营销热点好牛逼啊,要借势。
看到这样的评价再打开视频一看是近两个小时的长度,几乎要让人觉得这是浪费时间。
但是晚上我终于完整了看了这个视频之后,我看到了什么呢?
1、柴静以非常严厉的方式炮轰了两桶油乃至整个中国石化行业;
2、柴静冷静地批判了环保部门权力太小的行政现状;
3、柴静以更加委婉的方式声讨了以投资拉动经济以及地方产业保护的执政现象。
这三点背后的干货——换个我更喜欢的词,叫做“核心事实增量”——非常详实。但是来自比我更早看完这个视频的人的评论中,这些并没有得到二次传播。
得到二次传播的,是开头的柴静生女的故事,是中间故宫角楼的APEC蓝,是结尾“人人都打12369,世界将拥有更美好的蓝天”。
而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视频中不超过15分钟。
剩下85分钟的辛苦真是白瞎了。
所以我看完之后想向大家重复传播的内容是这些:
1、一辆无排放处理装置的柴油车造成的污染是政府严管的汽油乘用车的500倍,而这些车辆造成的污染,氮氧化物占所有机动车尾气污染的70%,一次性颗粒物(所谓的PM)污染占所有机动车尾气污染的99%。
2、中国的车辆油品有50%未被控制,剩下50%,也比发达国家油品造成的污染多25倍。真正达到国际一级清洁水平的汽油,全国只有3%。许多城市有钱都买不到。
3、煤炭和燃油加起来占PM2.5污染的60%。其中煤炭产业(钢铁+发电)如果加入清洗技术可以减少一半的污染,如果彻底淘汰可以减少七成污染。
4、中国的清洁能源产业是快速消除雾霾问题的关键。比限制家用机动车、处理消费级能源排放(餐馆、建筑工地)更立竿见影。但难以发展的原因是以能源安全为由的行政性垄断。
5、中国的传统能源消耗大户企业已经步入夕阳,基本靠政府补贴生存,四万亿与雾霾的关系大家自己想。
这些造成八成以上大气污染的问题,并不是黎民百姓能够解决的,所以片尾会用几分钟时间告诉大家,怎么从自己做起削减那不到两成的大气污染。
但似乎,这个八成的部分,大家并不那么在意。
并不是没有人看懂了这个演讲。但一部分看懂的人,似乎走向了鸡汤反面的另一个极端:阴谋论。比如柴静是不是为新能源企业站台之类。
从光伏到风电,这些资金密集型产业人的投资者和掮客显然更关心的是能不能挣钱而不是技术改变文明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我更喜欢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创新者)
这样的思维定势自然也可以用来观摩这个演讲。
演讲里有英国的天然气公司如何干掉煤炭公司的往事,也有美国本土 市场被日本的节能 割去一半份额的案例。这些商业故事背后的钱无疑是令人遐想连篇的。
但为什么我看到更多的是柴静对制度的挑战呢?
如果说柴静在公知的道路上跳跃式的发展,我倒以为,她以自己的资源和专业技能,做出了一个非常高明的选择——无论之后她是否要从事环境或者新能源领域的事业。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能源一直是经济体系中最重的领域。作为信息服务者(记者也是一种信息服务者),要切进去极难。显然,一年时间里,柴静做到了。以一个调查记者的身份去考量,这也是中国顶级的调查报道。而执行这个产经报道的是一个民生和政治新闻的记者——专业上了不起的进步。
更加显而易见的是,中国的经济转型进入新的技术革命阶段。新技术和新经济实业正在倒逼传统产业和企业。但不幸的是,偏偏这个节骨眼上媒体作为一门传统生意正在遭遇越来越冷的寒冬。
我们看到了许多鸡汤式的媒体转型故事——最知名的大概是“逻辑思维”——而专业主义这个词一时间和传统媒体四个字一起,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了。
柴静做了一件基于自身专业,有需求但是没有供给的事情——足够专业的,可以影响到技术和产业决策的信息资讯报道。
无论此事动机是什么,是她的孩子还是她的新事业还是一大笔资助或者什么别的。她做到了,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