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和高德“收购没死”,占据“棋眼”的位置做前端中轴自媒体

/ 王新宇 / 2015-04-29 17:40
但从实际的运营角度来看,阿里移动事业群在阿里体系的位置提升,也是很大的考验,也是很大的信任,毕竟在当下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模式尚未定型,既然都有了船票,能开多远,在...

1

中国互联网企业以合并为乐,58合并了赶集,滴滴和快滴合并,优酷与土豆合并,但之前很多人没预料到,俞永福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今天,阿里巴巴旗下UC移动事业群时隔一年正式亮相,UC与阿里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明朗起来。

去年俞永福就曾表示“UC与阿里是战略整合,不是简单收购。”并表达了对于“阿里收购UC”这个措辞的不快。

从合作背景来看,阿里巴巴曾在2009年到阿里巴巴曾在2009到2013年期间多次与UC有投资和战略上的合作,而阿里也是在多家公司竞争的情况下,获得UC大量的股份,并且阿里与UC的合并案例更多采用换股而非现金——马云绝不可能在上市前夕将大把股票拱手送人,随即把UC摆在阿里内部当一个言听计从的吉祥物,今天的亮相也算是对于整合之后情况的最好交代。

为什么俞永福非常在意战略整合,而不是收购?这是对于新公司控制力的问题,一个是被动发展,而战略整合则是按照既有的共同目标而进行发展。

从战略目标来看,去年俞永福就在媒体上表示“如果把互联网业务切分为电商和非电商两大块,那么UC就是要成为阿里在非电商领域的‘棋眼’。”不少人对俞永福的话将信将疑,认为UC对阿里的价值就是导流工具,该干的活儿就是输血给以淘宝和天猫为核心的电商体系,然后待在后院退休养老,何必再折腾什么战略整合?而且看上去更糟的是马云突然又弄了一个叫高德的大家伙过来,让原本就是“在高速行驶中换轮胎”的高难度整合又变成了:在高速行驶中换轮胎,顺便再换个方向盘。

总而言之,面对众多收购案例,的确很多在BAT收购后消亡和淡出的事件很多,从UC与阿里的合作这件事回头来看,去年业内更多的是忧虑和看衰,忧虑很多,但答案很少。到底有没有“被收购死”,在UC改名阿里移动事业群将满周年之际,他们终于出来说话了。

到底有没有“收购死”?

其实如果UC和高德真的被“收购死”,那也很正常,因为没有成功先例:从公开资料上看,两者整合前人数总计在7000人以上,市值超过60亿美元。

其实说到底,会发生“收购死”的根本原因是双方利益诉求对冲,尤其是出钱的那一方,对被收购一方的使用方式决定了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最简单粗暴但又很难辩驳的想法是:我出钱,你当然要帮我做事,天经地义。被整合方规模越大,难度越大——人多部门多,原有的KPI能有几项能满足大公司战略利益的?所以被收购方进入大家伙体内后规模削减、甚至大幅裁撤的可能性都相当大。

这些也是舆论去年最常抛给俞永福的一个问题,因此他在GMIC的沟通中第一时间就抛出了“我们创造了互联网历史上最大成功整合案例”的论调,并排出了阿里移动事业群的最新业务矩阵:总共有六个业务,除了历史稍短的应用发行和文学业务之外,浏览器、搜索、游戏和地图四个主线业务全在国内领先的位置。

成绩很靓眼,尤其是体量最大的UC浏览器和高德地图,一个从Statcounter数据上看已经贵为全球第一大第三方移动浏览器;另一个在战略转型、百度贴身紧逼之下仍然取得了超过1倍的高速增长,俞永福也因此升任高德总裁。

当然,这些战绩只是量化的管中窥豹,能够判断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是来自于阿里最高层的长远态度。通过这次阿里移动的整体亮相,可以发现其中一个有趣的变化是几乎每一项核心业务都有来自阿里集团的资产注入:UC整合淘宝浏览器,神马整合阿里云搜索,九游整合阿里手游,PP联合淘宝手机助手,文学有淘宝阅读撑腰,以及整体进入的高德。

可见阿里移动承担了集团一个方向的长远发展,不断被大方地注入资源。市场上另一家往这个方向尝试的是腾讯,但他们出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倾其所有,例如他们将搜索业务交由搜狗,却仍然自主研发微信内的搜索,并且保留了浏览器和地图这样的核心资产;还有投资大众点评,但微信在O2O的自主扩张也极具侵略性。

毕竟,战略投资的介入 还无法与阿里移动事业群的单独成立、向上整合资源相提并论,信任程度也不可同日而语。

很显然,阿里对于UC的整合,以及后续阿里移动对于高德的整合,至少在面上看来并没有向外界担心地那样出现大问题。

“棋眼”的位置:前端中轴

对阿里移动来说,“收购没死”虽然创造了一个纪录,但显然只是最基本的一步。马云最近表示,阿里移动所在的北京将是阿里巴巴集团的“第二主场”,是“电子商务以外的互联网服务”的大本营。如果阿里移动只是满足于现状,显然很难满足马云的“双轴心”设想。

俞永福倒是不避讳,提到了他听到的舆论界对于阿里移动的定位和方向:“小腾讯”,反过来说就是阿里在非电商领域制衡腾讯的棋子。

当然,他不会认同这样的说法,随后给出了一个“变量”的定位:简单可信赖,用技术和数据创造变量。概念上有些飘渺,但一定程度上也能同时涵盖自身对阿里内外的价值和长期生存价值,也就是他去年6月起强调的“棋眼”位置。

制衡竞争对手当然是其中一部分,互联网非电商业务在国内的竞争和拥挤程度在国内超乎想象,尤其是微信的闪电崛起,马云需要俞永福这样的移动互联网专才去抗衡马化腾和张小龙的组合。

但这肯定也只是最基本的一面,还谈不上“棋眼”。

众所周知,互联网业务可以分为前端和后端,而阿里集团的大战略方向之一是大数据,需要前后端的一体化协同能力。阿里云的强势意味着阿里在后端计算和基础支撑一侧处于国内甚至国际领先地位。另外在前端,阿里的布局让他们拥有着距离消费类行为和内容最近的优质数据——例如电商、金融、医疗、娱乐等。这也是阿里相对国内其他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所在。

另一方面,这些数据又分处典型的垂直领域,互相之间并没有办法形成完整的数据循环体系。虽然有阿里云在后端串联数据,但在前端却缺少串联型的平台业务,通用型的行为数据不足,直达用户的能力不及老对手腾讯——相比之下,腾讯在后端建设方面慢了一拍,但由于有微信在前端的串联和自前向后的急行军扩张,时刻对阿里保持强大的威慑。

而当阿里移动介入后,变化一在于补充了更多的通用行为数据,对于阿里后端数据库来说形成了有效补充;变化二,阿里的大数据能力和垂直业务在前端也算是有了一个平台级的释放口——虽然不像微信那样强势,但六个业务分别对应六种平台,组合起来的威力仍然处于国内TOP级别。

这样一来,阿里体系内的业务算是真正形成了一个完整矩阵:电商、金融、医疗、娱乐等垂直模块属于基石业务层,底部的核心是以阿里云为代表的后端计算体系,而前端扎入用户群体并串联垂直模块的,就是俞永福领衔的阿里移动事业群。

如果再深挖一下,还有一个点也很有趣。就在不久前的3月31日,阿里集团宣布俞永福将同时担任阿里妈妈总裁,肩负这个广告流量平台走出淘宝、走出电商的任务。虽然没有直接说并入阿里移动,但这么做的目的倒也很明显了:几乎所有非电商非垂直类的平台级业务都会成为“棋眼”,自成一体,既是数据供应源,又成为串联阿里系垂直业务的前端中轴。阿里妈妈的进入对于阿里移动来说,算是一块重量级的拼图。

其实,舆论对于阿里移动“小腾讯”的别名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业务矩阵和能力其实非常相似。而阿里移动整装待命之后,与UC总公司同处广州的微信事业群也会成为一个理所当然的终极BOSS。从移动生态来看,阿里除了移动事业群之外,还掌握着支付宝、手机淘宝、蚂蚁金服、新浪微博等大杀器,与微信来比,大有兵临城下的感觉。

但从实际的运营角度来看,阿里移动事业群在阿里体系的位置提升,也是很大的考验,也是很大的信任,毕竟在当下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模式尚未定型,既然都有了船票,能开多远,在这样的大航海时代,机遇与危险并存!(文/宁哲网络/王新宇 )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