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型运营,“互联网+”时代的初始化特征观点
自“互联网+”概念提出以来,虽然得到了很多行业的认可和呼应,但仍有一部分人心存质疑,认为是市场炒热了概念,口号大于行动。其实,有这样的认知也在情理当中,撇开的确存在有些行业企业利用概念作出市场投机的行为不说,除了互联网金融,现阶段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深入改造成效有限。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和影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价值意义所在,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很明显,当下二者的融合还处在粗放型运营的初始阶段。
“互联网+”的概念之所以提出,不管是对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都是有一个相互需要的存在条件,它是有一个“1+1大于2”的结合效果在的。如果不能与实体经济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没有价值的实现基础,等于是空谈,就像再厉害的技术,归根到底也是给人和产品带来延伸和服务,而实体经济如果不借助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成果,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产生不了新的动力,最终会轻易被时代淘汰。
先走稳再谈飞的问题
“站在风口,连猪都会飞”,这是雷军为当年小米在短期内取得飞速发展的一句形象比喻,由此“风口”也成了后来互联网界对时势机会的代名词,“互联网+”也是一个风口,是各行业实现转型的风口,它带来的不仅是拉力,也是推力,但无论再大的风口,先走稳,再谈起飞也不迟,毕竟战略也要结合实际情况。
首先,实体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行业,往往带有树大根深的特点,对互联网不了解,不敢轻易试水,而互联网行业,对传统行业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双方都有一定的理解隔阂空间,这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再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纠纷,要想颠覆,阻力是不可避免的,就像Uber滴滴快的打车对传统出租车的冲击和矛盾,传统出租市场是不会轻易妥协的,所以彻底改变出行方式还需一段时日。另外,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工具上多做打磨试验,对以后更顺畅持久的合作也是好事情。
由粗转精,是目标实现的必然趋势
粗放型运营,明显的特点就是以规模取胜。当你再听到阿里投几十个亿在互联网金融,百度投200个亿在糯米网时,不要感到诧异,先圈地引流培养,再谈价值开发,这可以说是现阶段互联网与服务行业合作的典型商业模式,但在这个慢慢融合的过程中,由粗放到精细化运营是一个必然趋势。
大数据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理念和技术,也是实现转型增值目标的重要工具。它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而现阶段,各行业规模的扩充还停留在数据的收集上,并没有全面进入数据处理加工实现增值的阶段,所以,目前的”互联网+”还走在实现目标的路上。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