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人眼中的社群新世界自媒体
文/杨君君(微信yangjunjun420)
当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牢牢抓住了所谓“现在年轻人G点”的时候,殊不知他们离真正认识我们还差的好远。
就像是这篇文章的标题,很多人心里一定会想,“年轻人是讨厌被代表的,他们更侧重于表达自我,树立与众不同的东西,所以在这个作者在标题上特别注明了是’一个年轻人’,而不是直接叫’年轻人眼中的社群新世界’!”
好吧,我只能说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进行揣测,就像是一群“射无力”的老男人在对着一个美女指指点点,品头论足,自己真的去试试却又没那个能力。又有谁能理解到,对于“被代表”这件事,大多还是那些经验主义者的YY,年轻人对这个说法,完全是“WhoCare”的节奏,代表就代表好了,又不是代表我。
即便是我把标题中的“一个”去掉,相信在评论里面回复说太主观的人也都是叔叔阿姨,真正的年轻人才不会关心。
“努力去迎合年轻人”,实际上也仅仅不过是自己不服老,认为还能跟得上这个时代,并且能够“掌控未来”,这跟什么求长生其实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这就是年轻人与“大人们”想法上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差别,更多的那些“认为是”和“实际是”,有时候会认为是“大逆不道”。
比如像是“宅文化”——otaku(如果你不知道这个词,可以终止看这个文章了,你可能看不懂),很多人会认为这简直是新社会的糟粕,年轻人的毒瘤,在他们心里会认为,“年轻人宅在家里,既不工作,也不社交,每天腐在家里,抱着手机、电脑、iPad,动漫、游戏、追星,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好吧,我承认,宅在家里确实没有那么好,但是如果说它不好的原因是不工作、也不社交,这个就太不正常了,谁规定,宅在家里就不能社交了?
魏武挥老师曾经用“吃饭”举过一个例子,大致是说,现在很多人对一起吃饭不看着对方,而是拿着手机表示惊讶,是因为长久以来我们吃饭都是要看着对方的,200年以后,说不定吃饭看着对方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虽然魏武挥老师也不是现在所谓的年轻人,但是最起码,他表明了一个态度,那就是,现有的社会形态和习惯,并不是那么一成不变的。如果我们还是抱着故有的经验去看待这样一些“奇怪”的事情,那么怎么还能去谈年轻。
尽管被各种反对,但依旧避免不了一个非常奇怪现象的发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崇尚“宅文化”的人数越来越多,并且很多人甚至对自己是otaku一族表示惊讶。
一家名叫DIP(DreamIdeaPassion)的日本公司曾经做过一系列关于otaku的调查,数据显示,有37.4%的人承认自己是otaku一族,并且在一个“听到otaku时,你马上能联想到什么”的问题上,回答最多的是“沉迷于自己的爱好”,占比达到61.9%。
看出问题的关键了吧!两个!
第一,真正属于otaku一族的人,其实很大一部分并不对自己是otaku感到任何羞愧,宅文化与那些喜欢看色情小说其实完全是两个性质,这并不属于什么不良爱好。
第二,otaku一族的人,并不是意味着没有什么“正经事”,他们通常也都有自己的爱好,沉迷于此而已——忽然想到这跟那些“大师”闭关读书或者做研究其实是一样的。
更为重要的是,宅文化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社交,在网络上,他们依旧有自己的朋友,只不过这种朋友之间的关系维系,介质是网络,共通点是有同样的爱好——其实这也跟依靠网络进行工作联系没什么不一样,有多少工作伙伴也是“网友”——谁又规定了,工作网友是“正事”,具有相同爱好的网友就不是“正事”。
实际上,otaku一族代表的是一种新的形态的社群的诞生,甚至再“大逆不道”一点来说,算是一种社会组织形态的进步。
因为它一方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组织形态发生了变化,跨越了时空,而是通过我们之前完全无法想象的东西为介质组合在一起,这种东西比如兴趣、爱好等等,另一方面则代表人在社会的组织形态中开始变的更加“多元化”,比如,两个人在某些时候会特别熟悉,在某些时候又会特别生疏。
社会学家瑞格尔德在1993年率先提出了“虚拟社区”概念,意指由“一群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的突破地域限制的人们,通过网络彼此交流、沟通、分享信息与知识,形成具有相近兴趣和爱好的特殊关系网络,最终形成了共同的社区意识和社区情感。”在PC互联网时代,网络社区曾是用户社交互动的主战场,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破碎化状态中的实时在线与沟通成为常态,粉丝、粉丝经济、移动社群、社群经济等概念正在成为行业新一波热点。
在国内,可以说离年轻社群最为接近的软件是QQ,这也就是即便是在微信目前如此强势的情况下,QQ仍然能够存在并且在数据上超过微信的原因。微信曾经公布过一份关于年龄层的数据,算下来微信95后用户占比仅为2%。“QQ成为了二次元文化的聚集地”,很多人表示看不懂QQ了,其实这种感觉跟他们最早上QQ时,他们的父母看不懂并没有太大的区别。QQ实际上在完成自身的进化,通过QQ群、兴趣部落、公众号形成组建移动社群的合力。
腾讯社交事业群的掌门人汤道生最想的就是“通过开放平台,我们希望携同内容提供商与应用开发商,为不同社群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与工具,共同探索移动社群的新蓝海。”对于这个腾讯内部张小龙的挑战者来说,这种新的社群组织才是真正的下一波社交红利。
《引爆社群》一书中,将社群通过年龄、性别、兴趣结构、生活方式进行划分,例如从年龄结构可以分为:老人社群、孩子社群、年轻人社群、中年人社群;从性别结构可以分为:男人社群、女人社群;从兴趣结构可以分为:篮球社群、 社群、购物社群、化妆品社群等;从生活方式可以分为:小清新板块、艾滋病社群、军人社群等;从地理位置可以分为:江苏版块、北京版块、上海版块等。
但这种划分,实际上对于新的社群组织来说,只能算是最表层也是最初级的划分,它依据的还是人的比较显性的属性,而未来更多的社群划分实际上并不是我们可以现在就能够进行归类的东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QQ上有一个功能叫做热聊,进入你会发现,一堆莫名其妙的人在一个主题下刷屏,大家不关心对方在说什么,只是想说自己的,而且热度很高,聊的非常High……我们很难说这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社群,他们的哪一点属性能够相互匹配到。
所以,年轻的社群究竟会是怎样一种形态,其实我们很难真正的把它描述出来——就像再NB的清朝人也预测不到现在的我们可以穿丁字裤,但我们唯一可以知道的是:
首先,它一定会是极具冲击力的,会颠覆我们现有的所有经验和认识,固有的一些社会观念虽然不会快速的失去其能所管辖的范围,但它依旧能够保证,在未来的时间内,它一定会被冲击掉,注意,是被人们自我选择的现实所冲击;
其次,人们会更多的开始注重自我,开发更多元的东西,同时用这些东西对这个社会进行匹配,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螺丝钉,过去因为社会形态单一,所以我们只能作为蒸汽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机器开始变多,螺丝钉开始有了更多自己的选择,可以选择继续做蒸汽机的一部分,也可以选择作为飞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自我包装,干脆做个首饰品算了。而在背后决定螺丝钉应该是在哪儿的自我因素增加,其它因素减少;
最后,社群的组织一定会变的更加“松散”——其实这个词也是一个定性的词,也没有谁规定什么就一定是松散,公司可能没有雇佣关系,大家意气相投就做,不一起就算了,甚至是家庭,都会被未来的社群体系所冲击,毕竟家庭也是存在了上千年的单位——母系氏族代表的部落到私有化的家庭,当时的改变力度应该会和这一波差不多。
很多人经常会用“过去怎么怎么样苦,现在怎么怎么样享福”来教育“年轻人”,不管目的是什么,但总是在说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多快。他们其实所忘记的是,“他们对更早以前的时代,也是没有太多感觉的”。就像是他们不会认为来大姨妈用wsj是什么时代的进步,同样,未来的人也不会觉得现在用智能手机就算是多么高科技——可能他们还想着下次去火星的时候,应该多带点干粮。
人们总喜欢用“善意”去纠正一些变化,却不知道这种善意其实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向前还是倒退都起不到任何卵用,也就是图一个说的痛快而已。
2008年6月8日下午12时30分于秋叶原所发生的随意杀人事件,犯人为25岁的男性加藤智大,事件共造成7死10伤,立即就有很多人站出来说,“因为加藤喜欢游戏和动漫,并且崇尚宅文化,所以导致新性失常”,好吧,咋不说是因为他是喜欢吃寿司所以新性失常呢。
哈哈哈……
年轻的社群时代即将到来,这一点其实毋庸置疑。虽然它很可能还会在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整个社会扭曲缩影的争论中再挣扎一段时间。而对我们而言,只需要做好准备,去自然的、放松的接受整个社会的进化,那就OK了,不是么?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杨君君杂潭”或者添加微信yangjunjun420与作者交流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