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低价、天猫正品:为何都需要保险来背书?自媒体
不可否认,2015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只属于阿里和京东。二者展开一波又一波精彩纷呈的猫狗大战,不仅成功掩盖当当,亚马逊、1号店,唯品会的声音,就连昔日大佬苏宁易购和国美在线也得借机炒作才勉强刷点存在感。两场媲美春晚的“双十一晚会”,也足以让其他电商小伙伴沦为冷眼旁观的看客。
“京阿争霸”看似乱花渐欲迷人眼,然而仔细研判后发现,二者竞争焦点依旧围绕低价和正品,仍然没能超越当年发家原罪。
不久前,阿里小弟苏宁以“平京计划”发难京东,试图揭开“京东价”伤疤。众所周知,随着京东商业帝国的不断膨胀,“京东价”早已不是当年的违背政策市场经济的“低价”代名词。当下很多人到京东购物,更多是看中其正品质量,以及快捷的物流配送服务。刘强东也曾多次表示当下京东追求的第一是品质,第二是服务,第三才是价格。
为了标榜“正品”身份,京东高调砍掉C2C模式的拍拍网,理由是“目前的商业环境中监管难度较大,无法有效杜绝假冒伪劣商品”,与淘宝形成鲜明切割。
“只要在苏宁上买到比京东贵的东西,一次通报,二次处罚,三次下课。”苏宁云商以及国美在线“双十一”前夕轮番以低价敲打京东,有坐实京东价不便宜的印象之嫌。尽管京东多次辟谣,但似乎难以彻底平息外界对京东没钱打价格战,以及京东价不再有竞争优势的疑虑。
众所周知,低价是“双十一”最简单粗暴的竞争神器,“京东价”也只能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为此京东金融与中国人寿财险联合推出的“买贵管赔价保险”,在11月10日-12日期间,用户在京东购买商品,30日内若因市场等不可控因素导致商品价格降低带来损失,保险公司确认无误后将进行一次性理赔,也就是说京东若在11月11日后30日内降价,得赔偿用户损失。
京东此举试图给用户吃颗定心丸, 尤其是针对“双十一”刚过,货还没到手,价格就已下跌的闹心现象,也反映出其对京东价是否失灵的焦虑。
不差钱的天猫倒是不用担心低价,随便烧点市场推广费就够其他电商小伙伴数年营业额,但却常年遭受难以洗白的假货基因困扰,难以自拔。
不久前,福布斯在《权势人物”马云与“造假恐怖分子”:阿里巴巴如何应对贪婪的兄弟与愤怒的盗贼》一文中,认为庞大的阿里巴巴帝国在相当程度上是构建在非法假冒产品的基础上。再加上阿里打假不利,美国服装鞋类协会上月督促美国政府再次将淘宝列入“恶意市场”名单。
淘宝的假货几乎成了无解的魔咒,隔一段时间就会定期发作。为了稳住民心,天猫日前联合蚂蚁金服,与中国人保、 平安产险等保险公司推出“正品保证险”、“品质保证险”,声称用户在天猫购买到假冒商品,用户不仅能得到退款,人保还将以买家实际支付商品价款的4倍赔付。
阿里京东逐鹿保险领域,争先加码讨好用户,背后仍是低价和假货漩涡中博弈,短期内看不出新的救赎之路,京东的低价,阿里的正品若是需要以保险方式强制维系,也可看出二者竞争焦点发生漂移。
在健全的市场经济秩序下,低价和正品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现象。价格如果在合理范围之内波动,属正常市场经济所为,无可厚非,可见京东“买贵管赔价保险”更像是一种傲娇行为。
而如果不是正品,则直接上升到法律和道德范畴,也为市场经济所不容,人人喊打。阿里“正品保证险”、“品质保证险”则是一种补偿救济,可见二者保险并不在同一层级竞争。
低价和正品,需要保险公司背书,京东和阿里此举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感,也反映出二者看重互联网金融对“双十一”战略价值,为未来电商变局埋下种子。
此次双方借信贷及支付手段鏖战双十一,也让战场拉长了一大截。京东白条今年烧4亿,推出了全场24期分期免息动,全部商品都可通过白条进行分期免息购买,还向用户共计发放价值几千万元优惠券。阿里则相对“寒酸”,放出近100万款免息分期商品,支持3?6?9期三档免息分期,总体投入1000万元等等,这些大手笔新玩法已经甩了其他电商小伙伴几十条街,等于提前出线。
今年“双十一”,低价和正品依然是主流,也少不了无聊口水战。但与往年众生喧哗相比,主战场只剩下京东和阿里,略显单调。而保险、信贷等金融服务成为新的主战场,也倒逼不少电商企业退场和积极寻求转型。(完)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