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被封7天:腾讯微信正在亲手杀死未来专栏

/ 土妖 / 2015-12-10 19:06
真到那一天的话,那微信最终估计也就是一个社交平台,不过尔尔。传说中的800亿美元的估值,也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1234

 

最近几天,最热闹的就是微信封杀Uber这回事了,不仅引发了声浪极大的讨论和争议,更让Uber粉丝们嗤之以鼻,就连很少直接过问业务的马化腾也不得不跳出来在朋友圈里澄清。这两年,腾讯一直在对外传达开放的理念,号称要将自身的用户、流量和产品输出给更多的合作伙伴,但微信封杀这回事,有点打脸。因为这并不是第一次,以往微信就对微软小冰、第三方视频、支付宝、网易音乐、HTML5游戏等都抛出过封杀令。

毫无疑问,所有的“封杀”动作都会累积,一旦由量变出现质变,后果就很严重。因为微信作为移动端当之无愧的社交平台,7亿的用户体量,任何一家互联网企业都很难颠覆。但海量用户、高使用频次背后,微信并非没有“软肋”。微信的未来是什么?基于开放理念,“连接一切”这个口号提得很好,言外之意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微信会是一个平台和生态,让平台和用户、商户、第三方服务商等共建出一个生态体系出来。但这一切都有赖于信任、公平、开放的规则。

回过头看,微信封杀事件不管对与错,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家“开放”的脚,必然是破坏微信生态的软环境,一旦形成担忧和恐惧,失去公平、规则的平衡,微信将没有了未来,腾讯的开放之路也会越走越窄。

这几年,微信还封杀了谁?

其实,微信封杀Uber早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今年3月份,Uber在微信上就消失过,包括Uber中国、Uber招聘及北京、上海、广州等9个城市的微信公众号全部被封禁,即使有用户分享来自于这些公众号的文章,也会被“限制”为仅发布用户可见。对此,当时腾讯给出的理由是,Uber违反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而后又给出了“系统抖动”的解释,让“系统抖动”一词大热,一度成为业界笑话。

时隔9个月的12月4日,Uber在微信上彻底消失了,用户在搜索公众号时,已经查不到任何信息了,封杀得相当干净、干脆,朋友圈分享文章,也被限制。这意味着Uber在微信上不复存在了。对此,微信依然给出了违反微信政策的理由,马化腾还摆出了“较大群体性交通煽动能力”的晦涩言论,让业界哭笑不得。Uber方面虽然损失惨重,但也很无奈。

除了Uber被封杀外,之前被微信单方向“封禁”的还有不少互联网企业。比如最早的快的,当时与滴滴打车是冤家,封杀方式简单粗暴,直接限制红包转发,发送到朋友圈看不到,点开提示链接已屏蔽。无独有偶,一年前,大家对微软小冰在各种微信群里出没,有很深的印象,但没蹦跶几天,就被腾讯给判了死刑,死因是“泄露用户隐私、批量注册垃圾账号”。2015年以来,支付宝红包、网易云音乐和虾米音乐、天天动听链接等都因为未对等开放、版权、恶意营销、用户安全等原因而被封杀。

有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不得不感叹,在微信的世界里,腾讯是“法官”,也是“警察”,可以随意判定任何一个账号是否违规。而圈子里早就有很多抱怨,微信确实有7亿的海量用户,也是一个获取用户和推广营销的优质平台,所以很多商家、企业在这个平台上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和投入,但腾讯的做法显然不够“开放”,也谈不上规范。尤其是态度上,常常是不通知,就直接给“关小黑屋”,或者干脆屏蔽掉,连反驳或提交证据的机会都不给,甚至找微信客服反馈情况,都成了一个奢侈的行为,根本就不给对话通道。这种粗暴的玩法,是不是离开放相去甚远?

为什么说腾讯是伪开放?

开放这个词,从当年轰轰烈烈的3Q大战后,就是腾讯一直挂在嘴边的关键词,还炮制出了几十个亿万富翁、分账多少亿元等一系列的说辞。说实话,腾讯在开放的道路上,比3Q大战之前确实Open了很多,也给产业链、开发者、合作伙伴提供了一定的舞台。但腾讯真的是完全开放吗?显然,腾讯的开放是有边界和围墙的。当不触及腾讯自身的利益时,可以保持一定开放度,但一旦向威胁到腾讯的大战略,就会遭无情封杀。

看看那些遭屏蔽的企业就清楚了,虽然面对Uber这回事,微信也摆出了“滴滴同样也会被处罚,被屏蔽了多少账号”的姿态,言外之意是“一视同仁”,但搜索下滴滴的公众号就知道,Uber是被扫地出门,滴滴恐怕只是做个样子罢了。而以往被“封杀”的企业,从淘宝链接、支付宝红包到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等,无一例外清一色都是腾讯系的竞争对手。

如果仅仅是个例,倒也说得过去,但一边倒地封杀“对手”,帮同盟兄弟们的忙,就有点过于巧合了。虽然微信给出的一些理由看起来也“正当”,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并且这已经给外界一个印象,数不尽的公众账号被封杀,死不见尸,在微信的地盘上,封杀是随意的,甚至是随性的。

这么看的话,一个能站得住脚的逻辑是,今年以来,随着滴滴快的、58赶集、去哪儿携程、美团点评等“二合一”事件的频频发生,BAT在O2O、旅游、电商、搜索等各个重度垂直领域,都形成了图谱系,彼此间针锋相对,这让本是一碗水端得平的平台,在大战略同盟的压力下,很难做到所谓的开放和公平。只要是大腾讯系的敌人,分分钟都有被封杀的可能。

另外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是,微信如果真像腾讯所说的那样是基础设施,是“连接器”,那就要一视同仁,至少是公平竞争。但为什么微信给京东电商开入口,给大众点评入口,让自家的手机游戏霸占着入口大把赚钱,而对其他的互联网厂商就闭门不开呢?这一点当初7K7K的总裁孙祖德就被“忽悠”过,当时得知腾讯开放平台后欣喜不已,立即准备团队和游戏对接,结果被腾讯拒绝,当时就应该看出来,微信在关键应用上必然是自己的地盘,肥水不流外人田,开放其实是有选择性的伪开放。

而更可怕的是,当微信沦为服务于大腾讯战略的打手后,那就不得不为腾讯的开放和微信的命运担忧了,这也会让第三方离腾讯的开放平台越来越远。对此,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也表示,Uber被微信封杀,说明现有法律形不成基本的震慑与约束;行业缺乏基本规则和治理机制,平台的公共性与社会性如何与企业的商业性平衡,尚未找到良方;最根本的是中国互联网巨头缺乏互联网精神的基因,自律缺失。

微信封杀异己失去的是未来

当然,在商言商,任何开放都是一层“窗户纸”,面向长尾,让开发者、合作伙伴沾点光可以,但一旦触动自身大利益,封杀是根本不管开放不开放理念的。但微信这么有恃无恐肆意封杀的动作,在微信本身还只是一个社交平台,并未生长出商业生态时,这个做法就有点“自掘坟墓”了。这也体现出,当微信用户体量达到成长瓶颈,商业化受阻后,微信开始焦虑了。

很明显,微信作为社交平台,目的是构建一个生态体系。借助用户入口的马太效应,通过“连接一切”的定位理念,去搭建一套更适合未来新商业的体系。无论是O2O生活服务的对接,还是企业B2B商业生态的搭建,从微信以往推企业号、公众号等节奏来看,以及微商、微店的布局来看,微信最大的价值应该是提供开放式的平台,接入一切可以团结的技术提供商、服务商、企业及个人。

但现在很多人都有一个担忧,笔者也与不少企业沟通过,虽然各家都在经营自己的公众号、服务号,但对微信是又爱又恨,若即若离。如果将自家的生意完全迁移到微信平台上,一旦被“封杀”,所带来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所以不少企业往往留了一手,在经营好微信平台的同时,也在其它社交平台、官方网站和APP等方面进行布局,甚至有企业只将微信当一个跳板,吸粉后,逐步转移到“自主”平台上。

这一次,Uber再遭封杀,虽然对微信来说,表面看是件不疼不痒的事,但按这一年来的“封杀”节奏,会加剧企业、商户对微信平台的恐惧感,也直接影响微信商业生态的形成。商户和企业如果不积极参与和构建生态,微信所谓的“连接一切”,也就只能是一个噱头了。实际上也如此,这两三年,微信一直在商业化上不断抛出新举措和产品,扩展餐饮、电影、旅游等生活服务,试图用企业号,让企业内外部沟通、协作流程转移到微信端,但从社交到商业的道路,远没有微信当年裹挟用户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

所以说,微信如果还一直随意“封杀”,随意将一个企业从微信地盘上抹杀掉,那试问开放究竟体现在哪里?谁还敢来这里筑巢,更谈不上将身家性命赌在微信平台上。一旦这种印象形成,开放之辞即使说一万遍也是徒劳的。所有的合作伙伴、开发者和企业、商户都会开始逃离这个危险之地。真到那一天的话,那微信最终估计也就是一个社交平台,不过尔尔。传说中的800亿美元的估值,也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