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型男”安迪·格鲁夫:他重新定义了英特尔观点
via VB
硅谷曾经有一家公司叫仙童半导体,它奠定了美国硅谷成长的基石。许多计算机史学家认为,如果你不了解仙童半导体,尤其是早期的仙童半导体,也许就很难了解美国硅谷的发展史。80年代初出版的著名畅销书《硅谷热》(Silicon Valley Fever)写道:
“硅谷大约70家半导体公司的半数,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后裔。在仙童公司供职是进入遍布于硅谷各地的半导体业的途径。1969年在森尼维尔举行的一次半导体工程师大会上, 400位与会者中,只有24人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过。”
然而,仙童半导体崛起之初便发生了一次离职潮:创始人及骨干纷纷离职创业,英特尔(Intel)就是仙童半导体孵化的众多公司之一。1968年8月,仙童“八叛逆”之诺伊斯与负责研发的摩尔和工艺开发专家格鲁夫一起辞职,前者创办了芯片巨头英特尔。不过,本文今天的主角不是诺伊斯,而是后来加入英特尔,成为该公司创始人之一的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格鲁夫出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那是个灾难的年代,格鲁夫未能幸免于纳粹的残暴统治,也一度成为因战争而逃离祖国的难民。
1944年3月,德国人占领了布达佩斯,开始搜捕所有的犹太人 。8岁的格鲁夫与母亲一起隐去真名,靠偷来的证件生活,后来一个基督教家庭收留了他们。14岁,他加入了当地的青年报,投身记者行列,他很爱这个工作,可是很快成了报社不受欢迎的人。40年后,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表示:“我不想要这样一种职业:主观地、用政治观点来决定我工作的成绩,我从写作转向科学”。不过,后来他还是著书立说,满足了写作的爱好。
1956年,苏联入侵匈牙利后,格鲁夫和一群难民乘船逃离祖国,辗转到达纽约。在纽约生活的“两个三年”,是格鲁夫的涅槃时期,不过,他也迷上了艾森豪威尔时代的美国。
初到纽约时,不会讲一句英语、口袋里只有20美元的格鲁夫,三年后不仅自学了英语,而且靠当侍者支付自己的学费,以第一名的成绩从纽约州立大学毕业,获得化学工程学位。而又一个3年之后,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据称,格鲁夫选择伯克利分校主要是因为——那里天气好),并在 1967年出版《物理学与半导体设备技术》。即使今天,这本书也被视作半导体工程专业的入门书。
六年间,格鲁夫从一个难民,成为当时最先进行业的技术领袖。主动进攻——其实就是格鲁夫一生奋斗的写照。
"要想预见今后10年会发生什么,就要回顾过去10年发生了什么"
离开伯克利后,格鲁夫加入了摩尔和诺伊斯创办的世界上第一家半导体公司——仙童公司。在仙童,格鲁夫获得了自那以后伴随着他几十年的评语——积极进取、自律性强、不圆滑、不让步、脾气火暴,以及高强的问题处理能力。传奇人物总有一些异于常人的表现吧,即使是老年的格鲁夫,依然保持匀称的身材,一身黑色高领衫,以硅谷的标准来说,也是酷炸了。美国记者、新新闻主义鼻祖汤姆·沃尔夫将他形容为“加州型男”。
1968年,格鲁夫在仙童公司担任实验室副总监,而由于表现出色,他被摩尔大力举荐,进入英特尔担任研究和开发部门的总监。1976年,他成为首席运营官。1979年,格鲁发动了一场征战半导体行业的战役:一年内从摩托罗拉手中抢到2000家新客户的战役,而最终结果是,英特尔不仅实现了这一目标,而且还超额了500家,其中一家是IBM。
via fortune
但比起盈利报告人们似乎更关注在此之前宣布的董事会改组方案。1987年5月21日,格鲁夫取代高顿·摩尔成为新任董事长。这一变动的意义在于,格鲁夫曾提出:把英特尔的发展寄希望于别人会主动创造需求购买英特尔的微处理器无异于自杀。
众所周知,摩尔在1975年便提出了“摩尔定律”:电脑芯片的性能每18个月将提高一倍。而格鲁夫的10年经营也印证了这一点。英特尔不断为PC制造商们提供最热门的芯片,使他们能开发出更新更强的PC 电脑。可以说,没有英特尔,也没有微软的崛起。当时的情况是,电脑行业有一条稳固的供应链维持着:电脑公司和软件公司(特别是微软)在开发新功能和新软件的过程中对芯片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英特尔也不断研制出性能更高的芯片来满足他们。英特尔把赚来的钱用来修建新的电脑芯片制造厂(这种工厂目前每座耗资约20亿美元),借此为下一轮角逐积蓄能量。
但是,近来的趋势也表明,这种模式不会长久——如果人们对高性能芯片不再感兴趣,那么半导体公司在新一轮竞争中将无钱可赚。后来,格鲁夫也意识到这一点:一旦微软改变了它的研究与发展计划,把重心从研制下一代软件转移到改进目前PC软件的工作性能上,那么很少有人会再购买新型但昂贵的英特尔芯片了。为保证英特尔的长久发展,格鲁夫宣布:英特尔将自己创造需求。
英特尔一直开展了一系列计划来稳定PC市场以保证盈利,但是到了1990年,格鲁夫意识到设计发展总线的进程仍十分缓慢(在那以前,总线几乎都是由IBM或其他PC电脑公司设计制造)。英特尔的一个部门曾计划设计新型的外部设备互连总线(PCI),但当时格鲁夫认为英特尔不该涉足总线制造。想想,一家芯片公司突然要开始参与设计制造电脑,这想法太奇怪了。不过,格鲁夫最后还是下了决心。他回忆说:"如果那时我们不自己干,也许今天我们仍无法找到合适的总线。"
1991年,格鲁夫向人们展示了一台配有PCI总线和特殊芯片的笔记本电脑,它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接收电子邮件和图形资料的。那时,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Dell、IBM以及其他电脑公司对这个奇妙的东西赞不绝口,并当场派代表上台与格鲁夫洽谈。从那以后,英特尔开始涉足电脑设计领域,从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竞争。直到现在,PCI总线已成为个人电脑使用的标准总线。
via techradar
除了自我的挑战,在此之前,英特尔还面临着种种危机,比如和日本存储器公司的恶战。
直到1985年,英特尔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存储器公司,但这时日本的存储器厂家日益壮大。他们最大的竞争力是让用户能以惊人的低价购买到高质量的产品。这种削价战一度险些将英特尔挤出市场。当时,英特尔连续6个季度出现亏损,产业界都怀疑英特尔是否能生存下去。
1985年的一天,格鲁夫在办公室里意气消沉地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摩尔谈论公司的困境,那时英特尔已经在漫无目的的徘徊中度过了一年。格鲁夫问摩尔: "如果我们下了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格鲁夫目不转睛地望着摩尔,说:"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
这个决心很难下。在所有人的心目中,英特尔就等于存储器。怎么可以放弃自己的身份?如果没有了存储器业务,英特尔还称得上是一家公司吗?但格鲁夫说做就做,坚决砍掉了存储器生产,而把微处理器作为新的生产重点。在这场改革中,英特尔裁掉了8000名员工。
从那时起,英特尔自称为"微型计算机公司"。到了1992年,微处理器的巨大成功使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甚至超过了当年曾在存储器业务上打败它的日本公司。这是一次对英特尔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这样的转变被格鲁夫称为"战略转折点"。格鲁夫在当时出版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中写道:
"我所不惜冒偏执之名而整天疑虑的事情有很多。我担心产品会出岔,也担心在时机未成熟的时候就介绍产品。我怕工厂运转不灵,也怕工厂数目太多。我担心用人的正确与否,也担心员工的士气低落。当然,我还担心竞争对手。我担心有人正在算计如何比我们做得多快好省,从而把我们的客户抢走………在生意场上,直到你走到悬崖边,你才能看到悬崖。"
格鲁夫带领着英特尔公司平安度过了多次磨难,他曾说过:"在这个行业里,我有一个规则:要想预见今后10年会发生什么,就要回顾过去10年中发生的事情。"执掌英特尔期间,格鲁夫把英特尔变成了也许是技术世界中最为自力更生的公司。 自从1987年格鲁夫接任总裁,英特尔公司每年返还给投资者的回报率平均都在44%以上。 有人说,安迪·格鲁夫重新定义了英特尔公司,使之从制造商转变为业界领袖。
外媒评论称,如果说诺伊斯是英特尔的灵魂,摩尔是心脏,那么,格鲁夫就是英特尔的拳头。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