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手机流量费7000元 !流量为啥跑得快?专栏
去年10月份三大运营商放话“流量不在清零,可以累积到下个月使用”,自此之后,关于流量用超的话题层出不穷,各类天价流量的新闻时不时就有发生,很多人觉得不清零之后,流量用的更快更多,一秒钟几百兆流量的事时有发生!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也不单单是某一家运营商的消费者遇到这种事,这个现象还普遍存在。
下面来看几个案例:
1事件一:
中国经营报、央视新闻等昨日报道,最近有一个山东消费者迟女士收到中国联通客服发来的一条短信,话费合计7164.37元,其中仅上网费就高达7100余元。根据迟女士的说法,后来中国联通方面主动协调“交400块钱就行了”,被张女士拒绝(主编观点:拒绝的好~选择息事宁人,事情永远不会被彻底解决,只会助长此类事件更多的发生,近期各类天价事件正是在舆论的风口,天价虾、天价鱼、以及前天刚出的天价茶新闻,各类天价事件在不停的挑动着消费者的神经,近些年,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逐渐加强,各类丑闻在社会舆论发酵中逐渐清晰,还消费者公道,那么天价流量事件会不会终结流量消费纠纷?)。
2事件二:
北京律师张新年,去年7月份因为手机10分钟“跑”了2000多兆流量,和移动公司双方协调未果,近期已将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告上法庭。移动称计费准确,客户访问并重复下载某段较大视频24次,该视频大小为242MB,消耗流量2489MB。
3事件三:
张先生近日发现,自己上午查询手机套餐流量还剩600多兆,晚上已欠费高达500余元。明明手机套餐流量在2500兆左右,中国移动却从其使用量的2000兆后就开始套餐外计费。这种做法,虽没有专业的数据来证实移动的收费问题,但确实令人诧异。
4事件四:
广州的谢先生使用的运营商是电信,据他反映,他的手机有时1秒用掉二三百兆流量。当他向广州电信投诉时,客服人员告诉他可以返还部分钱,但责任应归咎于谢先生的手机本身。谢先生还称,他身边还有其他几位使用电信的朋友也反映流量使用过快。
各家运营商的消费者均出现这样的问题,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与流量不清零真的有关系吗?
每到这样的新闻出现,各大运营商都会面临“是否系统有漏洞”这样的质疑之声,结合各大媒体、研究机构等对目前这一常态现象的分析,主编今天给大家分析一下,流量去哪了:
1硬件问题
针对硬件问题,主要是说目前智能机的普及和智能机的硬件配置越来越好,运行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上网流量用的更快。同时,4G网络普及后,网速也比3G快的多。所以,稍不注意,流量就蹭蹭的跑。
说的也是,还记得当年用诺基亚的时候,一个月5M流量都用不完···
2软件问题
在去年“当月流量不清零”服务开始实施后一个月,新华社做了一篇关于手机APP吸费问题的 调查报道,分析了手机APP吸费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手机中很多软件都会在用户不知情、关不掉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地更新、下载以增加流量消费,其中不乏很多知名App软件。
某安全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安卓平台新增恶意程序主要是资费消耗,占比为53.1%;其次为恶意扣费41.5%和隐私窃取3.6%。资费消耗类恶意程序主要通过私下拨打电话、发短信、频繁联网等方式耗费用户的流量和话费,是用户较难察觉的一种恶意行为。
主要指手机各类软件应用的诱导下载,恶意吸费软件、木马软件的恶意吸费。
另外手机应用软件,越新的应用版本都是越耗流量的,因为开发的功能更多了,很多漏洞被修复之后就更加流畅。
3运营商系统漏洞
在“当月流量不清零”服务开始实施后,各类投诉事件纷至沓来,所以运营商也采取了防止天价费用的措施,三大运营商分别开通费用封顶措施,当前费用达到600元就封顶,有专家分析这一程序的改变有可能给计费系统带来漏洞。不过,中移动针对系统漏洞发表声明,如果计费误差,双倍返还。所以,这个观点可能不太成立。
4消费心理专家分析,更多的可能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或者消费习惯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流量不清零之后,消费者在使用时可能会觉得多数情况都是在用wifi,剩余的移动流量 很多,上个月又可以累积到这个月,或者是另外一种心理:目前各大运营商都推出了很多优惠上网套餐,一个月几个G的流量使用户用起来更加放心,加上不清零,每个月用流量都很放心大胆,总之,不论什么情况总一直认为自己流量有很多····主编大大就是这样···
总结:
可以看出,手机各类软件应用的诱导下载,恶意吸费软件、木马软件是最主要的吸费来源,但是据主编了解,应用软件和运营商是有合作的,对于应用软件所产生的软件流量费,运营商和软件开发者是互利的关系,当然,正常的软件流量费的互利合作无可厚非,但是与恶意吸费应用是不是应该撇清关系呢?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运营商、手机生产商、吸费软件开发商三者之间也是有合作的关系,以合约机为例,我们都知道,合约机比较便宜,一般绑定运营商的套餐,同时,也该注意到一些合约机上预装的各类APP软件,被消费者广泛诟病,用不上却卸载困难,成为用户流量消费的重要通道。
其实,在移动网络普及之后,运营商此前最大的短信业务受到很大冲击(最起码短信拜年完全被微信拜年取代了),所以,新的流量业务成为增长业务,如果运营商能自觉处理和这类软件的合作关系,杜绝使这类软件靠吸流量盈利,那么想必天价流量事件会越来越少,只有站在消费者利益上考虑,才能有长久的发展。真的觉得流量纠纷投诉事件一时半会儿还会继续,直到哪天wifi全覆盖了,看谁还来吸费~
汇集31万行业大咖,有种、有料、有视角的互联网原创平台,关注“互联网新鲜事”公众平台(webtech)还可免费领取200本经典行业电子书籍哦!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