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金融是个迷局 短期难成大气金融
【 推荐】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层总体来说采取了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以余额宝为例,虽然其吸取了大量银行活期存款,但最后还是变成协议存款,资金并没有脱离银行体系。也就是说,只是结构变了,总量并没有变。”上述监管人士表示,互联网金融并未对现行金融产生实质性颠覆,所以监管层倾向于“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观察其发展态势再出政策。
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在过去的一年中大热,促发因素就是阿里的余额宝,通过支付宝支付工具,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基金瞬间炒热。大热的一个有趣注脚是:一位写点互联网金融文章的自媒体人,在去年全国巡回式地四处开讲,据说收入以百万计,可见市场有多关心这个话题。
一位媒体朋友因撰写文章之故,来问我互联网金融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这个概念的确十分庞杂,P2P的所谓人人贷是互联网金融,众筹似乎也是,此外,无论是阿里的余额宝还是腾讯微信的理财通,也在这个范畴之内。还是有必要稍稍理上一理。
P2P投资之类的项目,风险非常大。已经传出有类似平台的老板卷款走路的消息。这个和几年前所谓地下钱庄有类似之处,风险甚至超过地下钱庄,后者好歹还有些所谓私人交情,略略知道点底细。在中国目前的土壤下,这个方向委实比较艰难。
众筹这一脉,在国外偏向于投资(其实和人人贷之类差不多),但在中国,毕竟有所谓“非法募集资金罪”这样的重罪,中国的众筹大部分属于所谓“预售”模式。预售模式的参与者是消费者,不是投资者,与项目本身没有什么股权关系,也谈不上投资回报不回报。有一种说法是众筹就是团购,有那么三分道理。既然是预售,其实质,的确和金融非常远。
最火的就是互联网理财产品,BAT三家巨头都有涉猎,动辄年化利率七八个点。这个属于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说句实在话,图的就是一个购买方便,要说回报如何丰厚,那是谈不上的。年化利率7%,不是说你投入的钱每天都有相当于年化利率7%的回报,上下浮动,那是经常的事。
我的看法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销售,目标消费者还是低端用户。真正意义上有点钱的,这种产品的回报太低了。有个六位数闲钱的,可以去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有个七位数闲钱的,那就和银行谈协议存款好了,保底收益都远超这个宝那个通的——其实这个宝那个通背后的货币基金,很大一块收益就是年化利率与协议存款差价,有点赚批零差价的意思。
金融行当,其实是不太讲什么“长尾效应”的,金融业的核心法则就是有钱才能赚钱。我的一个学生加入瑞银做私人理财,成为其客户的门槛就是数百万瑞士法郎起。长尾效应为什么玩不起来呢?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就是:大比例的财富捏在小比例的人手里。中国的基尼系数很高,普通老百姓人数再多,凑一起的钱,顶不上那些为数相对少的富豪们。而他们,才是金融业真正看重的人群。即便是股市这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游戏,也是所谓主力庄家说了算,不是什么小散户。
近日传出新闻,说国金证券和腾讯合作,要联手打造网络券商云云。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个合作说到底是经纪业务领域的,夹杂着一些所谓理财产品兜售。我在02-04年从事过证券经纪业务,所谓零佣金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不算什么噱头。证券市场开户销户还是要本人当面办理,很难通过互联网远程操作(尤其是销户环节),这起合作能吸引到多少新开户,并不好讲。至于什么拿着QQ号就可以炒股票,意淫成分居多。老实讲,券商经纪业务,除了开销户这一环,网络化程度十年前就已经很高,今天还要再进一步网络化,空间非常有限。
互联网金融销售,本质是在于让用户更加方便能触达,这件事的确有其意义所在,但要说意义怎么怎么高法,以至于要撼动整个银行业,未免放话过早。
不过,有趣的事是,银行家们纷纷跳出来说要警惕,要赶上时代。似乎连银行家都要重视的东西,就得更重视了。我是这么解读这种表态的。中国的银行家们说到底个个都是国企干部,做类似的公开表态,与其说是要付诸行动,不如说是表示自己还是与时俱进的,不是守旧顽固派。做这样的姿态,到底做给谁看,大家都心知肚明。
我视野中真正具有潜质的是类似阿里小贷的业务。这个业务利用自己的淘宝天猫平台,巧妙地解决了并无多少资产可抵押的贷款者的信用程度问题,以及利用它们平时的流水,控制住坏账风险。银行三大业务:存贷汇,阿里小贷找到了贷这个环节的些许突破口。但受到相关政策的限制,目前阿里小贷本身规模并不庞大,但它的商业逻辑是正确的。而且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没互联网(淘宝天猫平台),这个业务根本玩不转。而很多所谓互联网金融项目,不过披了一张互联网金融的皮罢了,只是利用互联网搞宣传而已。
再往下,利用互联网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是不是可为?趋势上是可能的,但在两三年内怕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之大,零八年由次贷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各国都非常小心。特别是在中国,很难在短时期形成什么气候。(魏武挥)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