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投资论坛:屌丝创业机会已失
很高兴来这么高大上的一场会议上发表我自己对互联网金融投资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可能会比较偏激,也可能对大家来说是一场冷水,把前面几位嘉宾演讲所带来的热情洋溢气氛给破坏掉,但是我还是觉得做演讲,还是讲真话会比较合适,如果觉得不对也请大家多海涵。
首先我也很认同前面一位嘉宾说的观点,这是创业最好的年代,真的是最好的年代的,至少是我看了几十年来最好的年代了,为什么呢,因为有我们在座这么多人在想尽办法拼了老命的给那些年轻人送钱,送钱还真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我们还得拼命的哄着他们,给他们不断讲创业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前段时间听说某女投资人,还要陪睡来获得项目,听得我目瞪口呆,但是仔细想想貌似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想包括在座的各位也一定相信,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业美好年代吧。有人给钱,有人给资源,有人哄你,还有人陪你睡觉,连我都特别渴望去做过创业者,好去骗点钱。最近一年这个互联网创业真火,哪里都能碰到的创业者讨论创业的项目,无所不在。
而且跟创业者谈事情吧,基本上啥都还没有,就说估值一亿,还得加一句,我是看你人不错,换成别人我可至少估值更高之类的话。有时候,为了表示尊重,说考虑考虑,下午他那边电话打来说,别考虑,我们已经拿到了投资。于是我就悲催的一边凉快去了。这个是创业者最好的年代,一点都不为过,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反过来说说一句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这也是创业者最坏的年代,当浮躁成为了创业的主旋律的时候,踏实、肯干的创业者一般都会埋没在大浪潮之下,我们曾经看到无数成功的创业者蜗居在民房之中,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忍受寂寞和孤独,理解人性通透之后的豁然开朗,基本上在这个年代已经是找不到了,大量的创业者都被金钱给催熟了,我们的创业者,越来越像是被催熟的西瓜,其实并不好吃,只是好看,这样的创业者很难支撑未来的互联网该有的大格局。至少我很难看到希望。另外最简单的一点是什么呢。越是低的门槛,带来的竞争一定是越激烈的,我们现在的互联网创业有点类似被全副武装起来的大规模械斗,本来可能只是小规模的肉搏,现在很容易被资金推动演变成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战斗,可能结果会更惨烈。
貌似有点脱离我要演讲的主题了,只是有感而发了,现在言归正传,谈点我自己对互联网金融投资的一些看法,其实第一点,我想说的是P2P的投资,屌丝创业的历史机会已经丧失,不太可能有太大的机会了,说这点之前,我们其实要看清楚的是P2P的理论和实践都是破产的,真正意义上的P2P是分布式平台的在应用,是指个人在平台上寻求自我匹配的借贷需求,依附于自身能力而进行的业务匹配,也就是谢平教授说的去中介理论,但是这个模式,我们最后发现的几点结论是什么呢?学术上无法支撑去中介这个理论,因为即使按照谢平教授说的信息充分对称了,中介还是无法去掉,我们现在有太多信息对称,中介依然存在的情况,尤其在金融领域里面也是如此,很多人说金融只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那是典型的弱智言论,在充分信息基础上还是需要极强的金融风险定价能力才能平衡风险的,而这个能力必然无法统一量化,怎么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就打掉了中介呢?这里不多论述,我写过很长的文章来论述为什么中介不可被打掉。那我们在看实践,实践中美国的P2P,大家都在说lendingclub,怎么牛,怎么牛,但是在我看来lendingclub恰恰是证明是P2P模式的不成功,很多人原先是建立于信贷需求的自我筛选的基础进行投资的,这种“先浏览后筛选”的模式,目前受到了极大的机构投资人的挑战,虽然lendingclub不认为机构投资人有比其他散户投资人有更好的投资权利,但是我们仔细分析lendingclub的投资构成,你就不得不承认,机构投资人日趋超越了散户投资人,而散户投资,自己也在不断的认为这种先浏览后筛选的模式,对他们而言,意义不大,因为小额的零散投资,费时间,费力,到最后风险却无法比机构投资人更小,但是在时间操作,风险辨别的成本都要高于专业投资人。
所以,也可以看到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散户投资人在不断推出,而机构投资人大举入场。一方面是因为散户投资人自己也更愿意把资金交给专业投资人投资,同时一些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人也不断挤入市场,最终的结果就发现lendinclub的规模不断上行的原因最终是机构投资人推动的结果,并非是散户推动,也恰恰是意识到了这个点,从而对机构投资人的放开,使得该公司更趋向是网络证券交易所的模式,而已经脱离了传统谢平教授所认定的P2P的模式,也就是说实践中P2P模式是破产的。另外,我也在我的书里系统的阐述了为什么理论中P2P模式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其中核心一条是P2P的所谓分布式平台,虽然可以提高整体社会效率,但是一定是与个体效率下降是相关的,这个模式很难成为个体不允许失效的金融等领域的未来方向,至少我个人不认同。这里就不多做论述了。
那么我们回头看中国的P2P,中国P2P,我自己分为四个模式,跟国外有一样的,但是绝大部分是不一样的,一样的主要是指拍拍贷,这种模式,我感觉国外能针对机构投资人放开,采取五级风险分类的方式进行风险定价,帮助筛选更好标的,是因为国外还是一个对个体违约能接受且是常态的国家,美国是个信用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违约是常态,各类征信措施非常明确,且权益流动充分,因此这种模式在国外可行,但是由于中国是个什么市场?中国是个没有风险定价的市场,无论是散户投资还是机构投资人,都是追求无风险的稳定收益,最终导致市场无违约,一个没违约的市场,最终是不需要风险定价能力的,无论买什么东西,到最后都不允许违约,那么使得有风险定价能力的机构回到最后也毫无意义,我们一个权益产品,到最后亏损50%,到最后都必须保证本金,且给予最低回报,那么风险定价能力一定是变成无用处的,最后金融产品跟青菜萝卜一样,纯粹沦为比价,那么拍拍贷在做的事情是教育市场要变成聪明的人,变成能接受违约的人,这个难度实在是太大了,很容易成为先烈。我们目前的现状其实恰恰是聪明人是不需要你去教育的,人家有的是赚钱机会,或者本身就是有钱人,不太可能成为投资主流人群,而笨蛋人群,则压根不会来跟你讲理念,反正给你钱,你给我收益,做不到就撤,所以,难度会很大。
拍拍贷,这种模式,我自己觉得在中国就会面临极大的挑战,至少短时间内,哪怕针对机构投资人放开也不太会有很好的结果,其实我们还要关注到一个细节是什么呢?是目前陆金所说要去担保化,去掉担保之后的陆金所,很像拍拍贷,虽然我对于去担保化这个事情,陆金所能否走下去,但是感觉陆金所要有大理想到还真是会这么干,因为目前陆金所还更多是自有担保资产的证券化概念,这种概念会受到自身担保瓶颈的限制,很难做的更大了,现在去担保化,其实是想走到LENDINGCLUB模式,把自己变成了网络权益交易市场,也跟拍拍贷最终的理想可能是趋同的。
虽然拍拍贷起步更早,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中国目前的现状而言,大机构有更强的信用背书,且也有更强的资源和实力进行风险产品的定价,设计出符合机构投资人的产品,未来拍拍贷的竞争情况和趋势个人感觉会有点不太乐观,张俊兄要加油了,而且这个进程时间会很快,留给拍拍贷在自有模式上所建立的优势窗口时间不会太长了,决定这里的核心其实是自身参与资产定价的优势基础要不断拓展和延伸才行,但是不管如何说,我可以说,除了别的P2P转型外,在重新建设一个类似模式的可能性基本上是没有了。这个模式的投资角度来看,毫无机会,最近关注到其实点融也有类似的进程,不知道具体构思如何,还在观察之内。面临大鳄平安,两家公司且行且珍惜吧。
第二类模式其实是自建资产的模式,这种模式为代表的是宜信和人人贷,他们的核心定义其实是一边去寻找资产,进行风险定价,然后再网络上销售,或者说吸储,由于在吸储端上,所有的P2P都是一样的,无非是成本高低不同而已。那么这个模式的核心其实自建资产中的风险定价能力成为重中之重,决定生存之关键。
第三类模式则是自有资产的模式,自建和自有一字之差,区别在于资产的归属权在谁,一个是要去寻找资产,宜信三万多人,人人贷六千多人,寻找资产,而后定价,而后销售,自有则是直接砍掉这块,纯粹把自己的资产往线上搬,最典型的其实是最近新起来的一些大型公司、上市公司、商业银行等,甚至包括未来的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公司,都可能会走这条路,这条路的核心其实是把本来需要通过银行、担保、小贷来进行融资匹配的资产,直接在线化了,他们的优势是什么呢?是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权,不需要在看银行脸色行事,另外就是风险认定的成本更低,本身就是进行正常业务运作的一些公司,是否通过P2P吸储,其最终的风险是一致的,只是融资渠道来源不同而已,说难听点,这种模式最后哪怕是死,也是死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如同第二种模式,往往需要对别人进行风险认定。
这种模式有点符合我之前提的大规模业余化的特征,在自身固有优势领域里面往前走一步的特征,回到最后他们最终挤压的其实是第二类模式,以及部分商业银行的业务,本来需要通过别人进行融资的,变成了自我融资的行为,这种模式在自身优势范围内,会快速形成规模,但是会瓶颈受限,很难形成大规模,一定是依附于自身优势的,但是这种模式数量会很多。
第四种模式,其实合作模式,有利网是代表,目前铜板街、挖财等可能都会走到这个地步,对于这个模式,我认为是个传统的金融代销业务的网络化,甚至可以称之为是非标理财产品的在线销售平台,他的模式是自身即没有资产,也没有寻找资产的团队,所以他们就跟机构合作,只是代销其他机构的资产,然后赚取代销费用,即节省了庞大的建设资产团队的费用,又一定程度上通过机构来降低产品的风险,看上去是个非常理想的模式,也很容易起规模,只要有流量充分,规模起来其实是很快的。目前可以看到这个模式的增长幅度惊人,远超过了其他几种模式。最近风投在这块投资大单也很多。
其实如何评价这四种模式,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金融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我自己认为是三个,第一个是资产端的风险定价能力。第二个是资金流量入口的能力。第三是流动性平衡的能力。第三个,其实我们可以撇开不谈,因为因人而异,无法一概而论,我们把能讨论的前两个给分析清楚,基本可以看下优劣。
先谈资金流量入口的能力,这里涉及到我们对互联网流量的认知,其实流量回到本质上就是两件东西,第一是时间,第二是钱,互联网上的各种网站APP,回到最后都是在抢劫你的时间,A的时间多了,那么B的时间就少了。就是这么个事情,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差不多,A投资多了,那么B就的投资就少了,回到最后,金融之争就是在哪个网站投资的钱的多少,我们传统的互联网比较的所谓流量,往往到现在成本是越来越高,现在的获客成本至少在几百以上,相比过去几年,已经是居高不下了,为什么会如此呢?是因为你在获客的时候,你是跟你的竞争对手在打架,你出一百,人家出一百零一,不断交相竞争的结果,最终就是推高了各种成本,在一致性服务和商品比较上,都是如此格局,那么到金融领域会不会是如此格局呢?其实我个人感觉我们其实还要关注到金融领域还是有差异的,哪怕在传统的领域里流量也是有差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我们国家其实流量可以排的上前几名有个网站叫12306,春节时候绝对是全国第一流量王,但是他的获客成本是0,压根不需要获客,流量自然而来,这个是因为他是排他性的,这个例子很极端,但是却很有意思,反映了市场并不是纯竞价行为,我们在金融领域就有这个特征,就是流量并非是一致性服务的,典型反映在具备极大背景和品牌信誉的金融公司的流量成本远低于其他相应公司,我们比较陆金所和宜信,就很明显,很多人都说两者在公关费用差不多啊,什么说平安获客成本低于宜信啊。其实,你们看到的是品宣成本,但是我们要看的最终是资金成本高低,陆金所最低成本曾经到过6%都不到的成本,普遍的平均成本可能低于8,而我们看到宜信给客户的成本基本上维持在12%甚至更高,这里核心反应就是具备品牌和背景支撑的大型公司的资金成本很低,不能小看这个差距,这个差距直接就反映为净利润,金融比较到最后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打资金成本谁更低,更低的资金成本使得客户群的选择更广泛且风险更小,高利贷最终本身是推动了风险的往上移的,许多本来低利息的资金客户,最终由于利息过高从而能进入了高风险区域,不管如何狡辩,不得不承认的一点从整体区域来看,低利息的客户风险一定是低于高利贷的客户风险的。
我们其实只要比较四个模式最终谁的流量成本会更低,就可以了,很显然最低的是自身固有优势往外延的客户流量成本一定是最低的,另外三类模式的成本比较就建立在了,谁能更好的树立起自身的品牌优势,且能长期表现稳定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个是符合中国人的特性的,中国人对于确定保本的项目,可以接受相对较低利息,这个是为什么我国目前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主流业态,而对于普遍性无法确定保本的情况下,一般都倾向于用高利息来弥补风险敞口的现实情况的。
也正是基于大公司、大机构的进入P2P,最终也加剧了目前P2P会来一次大的洗牌,改变目前业态格局,用不了多久,大型公司的P2P规模很快会超越宜信、人人贷这样的公司,前段时间看到深圳一家26家公司组建的P2P,其中16家是上市公司的背景,注册资本5.2亿,这样的P2P出现,自身资产充沛的情况下,流量成本其实很低,都远非目前一些草根P2P所能对抗的。民生易贷的P2P上线,一标难求,与很多P2P公司流量不足的尴尬情况,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都可以侧面反映流量流向的不平均,对于一些草根P2P,需要的是时间来积累起自身的口碑和信誉,而市场会给这个时间么?时间窗口已经很短了。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一个草根想要逆袭加入这个领域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了。我在去年的时候就写过P2P文章说,回到本质上P2P其实只是一个工具,无所谓好坏,看谁使用,现在大量公司其实都把P2P成为了一种进入金融业的方式方法,弥补了他们一直无法获得银行牌照的缺陷,其实回到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P2P最终可能搞死的是小贷、担保这样的过渡性业态的公司。
讲完流量端,我们在讲资产端,在资产端上我们发现最没有优势的其实是拍拍贷,因为是需要借款人主动前来借款,而其他几个都是主动去寻找资产的情况,我们发现总是能在车上看到什么无抵押无担保的卡片,都是P2P公司寻找借款人的方式,在后三种模式上,其实宜信和人人贷成本最高,但是相对来说,优势也稳固一些,毕竟成为了重资产,门槛极高,屌丝要在短时间内逆袭可能性基本木有了,那么自有资产的这块,应该说,基础最好,最容易起规模,但是一定随着自有业务的发展瓶颈从而受到限制,但是他们分化其他业态的趋势必然加强,第四类的合作模式,看上去最美好,但是现实却是门槛最低,且无自身核心竞争力,这种模式在资产端由于无法自身建设资产,只能与人合作的方式进行,那就会很有意思,需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流量的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成本并不会低,反过来会成为好的资产机构的博弈,什么意思呢,往往其实特别好的资产管理机构,并不需要通过这样的模式来销售,他们往往会走第三种模式,自有模式,自己有资产,自己建团队,只要规模达到一定的量,完全可以分摊成本,我自己测算只要规模在2亿左右,就可以覆盖这个成本,相比较与其给人代销,还不如自己建设,例如浙江省最大的担保公司中新力合担保,就自己架设了鑫合汇,半年时间交易额就突破十五亿,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自己掌握了主动权,而不是由代销机构掌握,只有小公司、由于业务量的问题,无法自身分摊成本,才会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代销,而与此相对应的方式就成为了对合作机构的风险审核能力成为了核心,这种核心优势其实是很难经得起推敲的,本身就是个逆向选择的群体,你在怎么审核,都是垃圾。这个其实是传统财富管理公司的困局所在,好机构压根不找你销,差的机构一天到晚找你,你还不敢做,关键是流量还不断受到同行的竞价和博弈,在风险和业务中做平衡,其实难度是很大的,我个人最不看好的就是这种模式,门槛太低,流量维持成本太高,这个模式未来的博弈难度最大,混战最容易起,不知道谁能笑到最后。
综合来讲,这个只是模式分析比较,可以说四个模式都有成功的公司,关键是谁能走到最后,谁会笑到最后,这个其实一比能力,二比人品,就很不好说了。无法评价和推断,就不多做论述了。
最后谈谈怎么看P2P的监管,其实这个命题我书里讲了,只是前几天听到复星梁信军的一个段子,有点感触,貌似他是这么说的,他说最早P2P出现的时候,他一直说P2P快出事了,快抓人了,他喊了两年了,市场一直没什么动静,他说到今年,他也心灰意冷了,不这么说了,他开始说,你们到底管不管了,不管的话,我就要投了。
听了真很有感触,因为我也是差不多了,我也喊了两年多的P2P快出事情了的话,到现在实在喊不动了,我也只好很没节操的跟着投了,但是估值已经从前几年的几百万到现在动辄上亿,我已经不太投的起了。这真是个心酸的故事。监管这个事情吧。我自己最近一直关注银监会的言论,说实话,听到最后我已经能背下来了,怎么评价所谓的立足信息中介,所谓的红线不能碰呢?我个人听到的感觉就是,他管他的,你做你的,因为银监会制定了一个市场上根本不存在的模式监管方案,唯一能纳入管理的估计也就是拍拍贷了,其他的上千家P2P,依然裸奔状态。这有点像掩耳盗铃的故事,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一点就是想说,这个也是我一直鼓吹的状态,我一直在监管方面是支持和赞同这种不管的状态的,让市场裸奔挺好。好处就是两点,市场不断淘汰,充分竞争,容易出好机构,强机构,以及投资人自身承担风险,加强市场风险教育,最终加速中国的整体证券化的进程。这个方案可能是目前最好的监管方案了。虽然有点怪怪的感觉。
另外,我们从过去几年银监会的一系列动作来看,我自己还是觉得银监会的整体思路其实一直是在为中国银行业信贷危机做着准备,这个准备很多年了,我觉得过几年历史会给刘主席一个很不错的评价,现在还看不出来,他在任的时候推动了两个事情,第一个事情是大量次级资产从银行体系的剥离,房地产、政府债大面积排查,摸底,然后不断的压缩规模,从银行体系撤离到信托、资管、基金子公司等领域中去,现在甚至到了P2P领域去了,这个的背后,是什么呢?我自己揣测是为了在发生信贷危机的时候,能尽量保证银行业不出大的事情,保证银行业的系统稳定,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投资人,虽然也有不少穷光蛋,但是总体而言,还是高富帅居多,出了大面积违约的时候,相较于银行的储户而言,相对承受力更强,我们其实也只能这么理解了。所以我在2012年就写了篇文章,认为我国的金融改革一系列的重点其实就是为了消灭钱,这更多是一场阳谋论,不是阴谋论,而是现实的情况。2012年度金融回顾,我在凤凰周刊上写过一篇封面文章,里面提到信贷危机是必然会在2013年或者2014年发生,大规模违约频发的时候,确保银行业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银监会目前对P2P的不监管,其实是对的,因为P2P某个程度其实是扮演了垃圾债的接盘方的角色,虽然明知道会出现问题,但是总好过其他机构出问题,这个貌似很符合大战略。刘明康主席的第二个动作是推动银行业不断的充实资本金,完善银行业的治理结构,这个的核心其实也是利于银行业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有更多的腾挪空间和能力应对,其实2014年的确是个很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可能比09年还重要,是否还是要靠放水度过?真不得而知。这段话,我是瞎扯的,别太当真,只是个个人的揣摩罢了,不喜欢的就略过。
P2P的核心点演讲内容就是屌丝基本无逆袭机会,除非有基金例如盛大资本钱多到足够多,可以硬生生的扶持出一个屌丝上位来,否则真是机会不大,未来估计更多还是前期树立起绝对优势的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和进来的和即将进来的大佬公司之间的对决了,这个时候的互联网会精彩纷呈,没事情干的朋友们,可以搬个凳子坐下来慢慢看。
最后就P2P,我其实还想谈一点我自己对信贷的看法,很多人都在说P2P是普惠金融,帮助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值得鼓励和支持,我不是不认同这个观点,只是想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我自己也没有想明白,上次跟北大汇丰管理学院的魏院长在谈尤努斯的时候,他提到一个点跟我思考的点竟然是如出一辙,他说他看了三十多年的孟加拉国家的信贷情况,尤努斯在这个国家致力于贫民贷款,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是就是这个国家,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初是穷光蛋的人三十年后也是穷光蛋,我去孟加拉的时候也关注到了这个点,我也曾经就这个问题跟我国以前的佃农制度做比较,许多人借了小额贷款之后,用于手工作业,赚了微博的利润之后,其实绝大部分是作为利息支付出去的,最终留存部分的资金金额仅够勉强过日,无法形成财富积累,最终形成的结果其实是资金出借方成为了食利阶层,而借入方一辈子所处于的境地都是被奴役者,基本无法改变这种状况,因为靠这种财富积累一辈子都无法改变现状,如同我们古代的佃农制度,依靠地主的田地种田,一辈子都只能是依附关系,无法通过劳动改变这种状态,而作为资金借出方其实我们也发现的点是,他们收取高额利息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他们需要高额的利息来覆盖借款违约的风险,最终这个模式就是资金借出方和借入方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这种模式归根到底其实是由于资金成本过高所带来的结果,过高的借贷成本使得社会财富成为了风险补偿的方式,于是演变会社会财富的极大创造之后却形成总体财富只是转移的尴尬境地。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其实是想说,信贷在中小企业融资里所起的作用,并不如同大家想的那么大,所谓借贷其实一定是有钱赚借钱赚更多的概念,而不是你不赚钱给你钱,你就赚了的概念。不能过于夸大借贷在现实中的作用,毕竟他的成本极高,反作用也很大。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