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氓时代:百度贴吧事件正在演变成一场“网络暴力”专栏
这几天,百度贴吧事件持续发酵,即使百度在1月12日已经公告,全面停止病种类吧的商业合作,同时引入公益慈善机构来担当吧主,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但这依然无法阻挡来自于四面八方的“骂声”,甚至一些声音开始上升到社会、商业价值观的范畴,还言之凿凿地“攻击”李彦宏的脑袋出了问题,才会造就百度“作恶”的种子。
对于这种运动式、文革式的群体性批判,持续升级甚至走向无法控制的情绪宣泄,我只想问一下:百度这家企业究竟惹了谁了?为什么从所谓的意见领袖到草根群众,一副不将百度“掐死”不罢休的姿势,从最初的讨论贴吧事件本身,到开始延伸为企业的价值观正不正,再发散到李彦宏的兄弟姐妹和不交朋友的性格。如果继续任由发挥的话,是不是还会冒出更加荒唐的声音来。
“乌合之众”的又一次盛宴
回顾百度贴吧事件,从1月11日,百度贴吧血友病吧吧主被替换爆了个贴,结果引发了后续更大的猜想,认为百度将病种类吧卖给了谋利的医疗机构,进而与以往百度挥之不去的医疗医药竞价排名广告关联到了一起。当然,这种桥段和情节最符合大众的心理“取向”。1月12日,百度宣布全部停止病种类吧商业合作,并声明严查病种类吧商业运作中的问题,并表示,“不许任何人利用贴吧坑蒙拐骗”。
就一个新闻事件而言,百度及时、快速地进行回应,并给了公众最合理、最负责的一个交代,这本是一个完美的结束符号。但在1月3日、1月14日两天时间里,贴吧事件却进一步升级,开始批判百度的商业价值观,进而上升到涉嫌攻击李彦宏个人的无理性层面,演变成了一场集体“吊打”百度的狂欢。当然,这里无意为百度脱责,也不愿因为指责公众和舆论的做法而被认为是“同流合污者”,仅仅是从整个事件的传播走向和渠道上,去分析这种现象。
当一家商业性企业被戴上各种“社会阴暗面”的罪恶面具后,剩下的就只有讨伐和鞭笞了。百度贴吧事件的演变路径和过程就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这让我们想到了更早的反应社会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中同样有精彩论述。一个孤立的个人一般不会去破坏,即使受到诱惑,也可以很好地抵制。但当他成为群体一员时,群体人数会赋予新的力量,这种“正义感”和“法不责众”的心理,会让他们极度亢奋而越界去做出出格的事。
虽然我们不能将批评百度的声音和人定位为“乌合之众”,但确实在讨论百度贴吧事件上,公众在一些意见领袖的“引领”下,已经显露出了“网络暴力”的倾向,公众已经不再关心贴吧事件本身,以及百度采取了哪些举措,决心如何,而是开始进入了情绪宣泄的阶段,这种情绪在微信、微博等社交链条的推波助澜下,发生了逐级放大的效应,最终成了“凡是百度,皆可诛杀”的判定。这种现象的出现才是更可怕的。
警惕网络成极端主义的温床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最近两年有一本书很火,《失控》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知名的凯文·凯利,书中用了“蜂群效应”解释这种网络现象,本身蜂群是一个规则、秩序井然的共同体,但一旦有个体越界,就会引发盲目的连锁反应,从而形成群体式的“失控”的网络暴力。近年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互联网上很多一夜爆红的事件,当事人最后的“下场”都很惨烈,被人肉、批判、人身攻击,甚至是现实世界里的“追讨”。
早在10年前,美国媒体人安德鲁基恩就写过《网民的狂欢》,作者曾反思有关互联网弊端的反省,在网络为民众言路开辟出一个出口的同时,它把我们将引向何方,以及沿途上又可能会出现哪些异化与不安。这可能会导致网络暴力背后的“群氓时代”。对此,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也指出:“群体极化”正在网络上发生,而且后者对某些团体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
在整个百度贴吧事件发酵过程中,一些“教唆式”、“口号式”的文字,给公众传递了滋长情绪化的信息,形成了一场针对百度价值观和李彦宏个人的批判运动。而演化到这一地步,实质上已经有一群“理性”的人看不下去了。而最简单的道理是,任何事件都要“就事论事”,拿百度贴吧产品来说,创立12年,注册用户超10亿,主题达到1900万个,除了在病种类吧里出现了商业化问题外,其余主题吧确实成就了中国最活跃的社区,也满足了网民沟通交流的便利。而百度也已表明了态度,不再姑息贴吧中出现的灰色交易等商业乱象。但这在群体性“暴力”中,早就被淹没得无影无踪了。
所以,百度贴吧事件不管何时能够平息,但带来我们的启示和思考很多,也给社会提了一个醒:要警惕网络暴力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强制性力量”的介入才会戛然而止。但对于一家面向公众开放的商业企业来说,只能忍受这样的鞭笞,这才是一个可悲的结局。与百度贴吧异曲同工的是,前些天快播受审案所引发的网民集体“掌声”,而不是对传播色情内容违法事实的讨论,这种“无理性”的声浪,与百度贴吧事件的遭遇截然相反。
不能只有立场没有原则,要回归到问题本质上来
所以说,我们希望看到回归到问题本质上的话题讨论,而且这种讨论不能只有立场没有原则,不能只是单一情绪上的宣泄。不可否认,这群宣泄群体中有一部分是过于义愤填膺者,但更多的则是借机消费舆论的别有用心者、想在注意力下骂人炫技的公知、有利害关系的想趁机打压一把的友商,以及为数众多的盲目跟风、从众的普通网民。我们不愿看到任何一家企业在盲从的“网络暴力”下成为牺牲品。
既然百度已经给出了态度和措施,比如针对血友病吧,百度方面也已经邀请专注血友病防治的非盈利机构组织“血友之家”担任新吧主。而且截止到目前,百度已经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天使妈妈慈善基金会、罕见病发展中心、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爱佑慈善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达成合作意向。
那么为何网络上除了一片批判声外,很少出现理性地帮百度指出一条“治理贴吧乱象”出路的声音?而且百度这么多年也并非无动于衷,以往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提供受骗赔付如2015年支付保障金2600万元,构建销售监察团队,反作弊团队,完善用户反馈机制、商户分级及政府联动机制。而这些在网络群体情绪发泄的过程中,已经被彻底选择遗忘了。这才是阻碍事件回归问题本质的力量。
顺着百度贴吧事件,这里也分享一篇很精彩的文章——熊培云评《浪潮》: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这篇书评描述了一种社会现象,一群正常的人只需要上四五天的速成班,就能成长为暴力量,并吞噬一切理性、正义,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这里面充斥了没有原则的集体主义,泯灭个性、消除差异的制服,对异己的隔离,言论自由的取消等。而如果放在当下互联网下的语境下,其结果可能更可怕,百度贴吧事件就是一个例证。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