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收购最大独立应用商店豌豆荚,鸡肋还是杀手锏?专栏

/ 土妖 / 2016-07-07 12:38
应用分发领域的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BAT以及华为、小米,将会在应用分发这一“入口的入口”的争夺上,展开更为激烈的厮杀。

11111

互联网行业里有一些企业,产品和服务体验上乘,创始人和公司也很有情怀,在物欲横流的互联网圈儿里,是一股清新的力量,也深得用户的喜爱。但有时商业就是商业,竞争往往是残酷的。想法再好,战略再超前,有时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移动应用分发领域的豌豆荚就是如此。7月5日,传言许久的豌豆荚终于投入了阿里移动的怀抱,在成败论英雄的圈子里,很多人都在探讨:豌豆荚的“卖身”算成功还是失败?

其实,这只是圈儿里人热衷的谈资,本身就没有答案。无论是对豌豆荚与创始人王俊煜,还是对阿里移动来说,双方结合在一起,能在移动应用分发市场掀起多大的波澜,这才是值得关注的。说到底,豌豆荚是一个鸡肋,还是杀手锏,要看放到谁手里,以及接下来怎么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豌豆荚继续保持独立应用商店的身份,结局是可以看得到的。

这是一家最接近硅谷文化的公司?

谈到豌豆荚,即使很多离开的豌豆们都保持着一份“尊敬”。原因是,在中国互联网近乎粗暴的竞争环境下,豌豆荚的成长历史却有着太多的情怀、工程师文化、产品至上的价值观。有人也说过,豌豆荚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里最接近硅谷文化的一家,也继承了谷歌的自由、分享和尊重用户体验的理念。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虽然坚持独立路线好几年,最终还是转身投入阿里怀抱的豌豆荚,却依然能赢得不少掌声。一直以来,豌豆荚与王俊煜保持了“初心”与理想,凭借着简洁、清新的设计,赢得了一大批忠实用户的口碑,成为国内移动应用商店中一股清新、有活力的力量。只不过就像王俊煜所说的那样,在移动应用分发碎片化的趋势下,仅靠情怀与独立应用分发平台的定位,很难突围出去。

与阿里移动的联手,解决的就是豌豆荚的成长瓶颈的难题。过去几年,豌豆荚建立了国内最全的应用数据库,包括魅族等在内的80多个厂商都在使用应用搜索API。在豌豆荚内部,产品、工程师的地位要高很多,这也是重视用户体验的体现,还用“豌豆荚设计奖”来帮用户发现最高质量的应用,这与国内许多互联网企业“重运营,轻产品”的打法有很大区别。当然,从结果上看,这种情怀可能有些偏理想化,但却能在用户端形成“口碑”。

恰恰因此,像皇室战争、纪念碑谷、VSCO 等很多国外最高质量的应用和游戏,都会选择豌豆荚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站。这也表明,产品设计能力是豌豆荚的“护城河”,也在情感层面让忠实用户很难隔离。比达咨询在发布的移动应用分发市场报告中也印证了这一点,虽然豌豆荚在份额上以7.1%位列第四,但在第三方应用商店的黏性、用户活跃度、人均日运行时长上,豌豆荚却以9.9分排名第一。 

112

除了初心和情怀,还需要移动产品矩阵

对于收购,业界有不同声音,有观点认为,豌豆荚是虚幻的乌托邦,但不管怎么说,对产品、服务、体验、口碑的坚持,本身并没有错。只不过,如果豌豆荚仅仅满足于“小而美”,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但偏偏王俊煜有一颗改变应用分发世界的心。否则在2014年前后,百度以18.5亿美元的价码收购了91助手,腾讯应用宝尚未形成气候,阿里的在应用分发上也刚刚布局,豌豆荚有机会以10亿美元、15亿美元的价格“投靠”进腾讯或阿里阵营。但因为豌豆荚准备在应用内搜索和内容入口方向上大干一场,最终选择了放弃。

确实,这不是商人的选择。在移动应用分发已然风云突变后,豌豆荚自身并不足够“强壮”,所以梦想很难真正落地。此次投身阿里移动,后者恰恰能为豌豆荚提供释放产品积淀能量的机会。这一点,从王俊煜的表态中也能读出。言外之意,豌豆荚的团队会保留,并继续前行,不会像其他收购事件一样,创始人出走。而且参与此次收购的UC创始人何小鹏也透露,王俊煜花费了很多时间来谈产品和用户体验、应用分发平台趋势,而不是像外界所想的那样关注团队、估值等商业化话题。这也侧面证明了,豌豆荚的确不是一家商业化味道浓厚的企业。

这也造就了,豌豆荚手里拿着一副好牌,但却被绑住了手脚,无法施展的情形。豌豆荚的很多独创的理念和实践,很具有前瞻性,其最早提出了应用内搜索和内容入口的理念,而后百度手机助手才提出了破壳分发、应用内容搜索的3.0模式。但在整体安卓市场用户、应用下载活跃度下降,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应用商店靠着出货量大打应用分发牌时,豌豆荚被卷入了碎片化同质竞争的漩涡。

这不是豌豆荚的强项,也不是其所擅长的。在应用分发市场步入碎片化、生态竞争阶段后,酒香也怕巷子深,阿里移动的收购,恰恰弥补了豌豆荚的“短板”,因为阿里移动拥有移动端的多产品矩阵体系,涵盖了UC、神马搜索、优酷土豆、高德地图、微博、PP助手等移动端矩阵产品的入口,所覆盖的领域也几乎囊括了搜索、电商、视频、地图、社交、游戏等。这样,豌豆荚不仅不用再单打独斗了,和阿里系的其它移动产品,可以彼此间够协同起来,等于给自己松了绑。这和当年的百度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走的是同样的路线,只不过豌豆荚除此之外,还有自己的一套逻辑罢了。

阿里移动+豌豆荚,是一个重型炸弹吗?

在互联网行业里,老四和老五的联手经常被解读为抱团取暖,但是如此来看待阿里移动与豌豆荚的结合,可能是一个“错觉”。相反,此次结合很可能在移动应用分发市场投下一枚重型炸弹。试想一下,一个有情怀、有口碑、有品质的产品,与大数据技术、移动端矩阵产品支持的生态碰撞在一起,不会是简单的1+1=2的效果,否则阿里也不会费劲收购。豌豆荚选择阿里移动也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后者丰富、全面的移动端应用覆盖,以及大数据技术上的能力,这是豌豆荚所欠缺的。

你也可以理解为,豌豆荚有一个大的理想,但即使在产品和战略上做好了储备,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也很难掀起太大的浪花,阿里移动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而且阿里在移动应用分发市场上的投入和决心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姗姗来迟,但有时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恰好应用分发市场有一个洗牌的机会窗口。退一步讲,如果放在两三年前,阿里移动还缺乏有效整合,也没有大数据的平台战略推出来,这桩交易也无法落地。

很多人认为两者存在重叠,合在一起的意义不大。但真实情况是,同为移动应用分发平台,豌豆荚与阿里旗下的PP助手有明显的互补效应。两者进行有效整合后,豌豆荚在用户口碑、产品设计上的优势能得到进一步放大,而且人群覆盖上还能更全面。再加上阿里在应用分发上的大手笔投入,可以想象“第四+第五”的组合,将能一定程度上改变应用分发市场现有的格局,让行业形成以“BAT3”为第一梯队的新局面。

更关键的还有三点:一是阿里移动和豌豆荚将形成高效率的良性循环,一方面阿里移动的矩阵产品,将成为豌豆荚的“场景”,可以让豌豆荚极大提高出现和使用的频率,另一方面,豌豆荚也将通过分发的优势,成为阿里移动矩阵产品的前置入口和渠道,有力提升阿里系移动产品的下载和安装。二是有了阿里移动的加持,豌豆荚在大数据分析及更精准、全景的用户画像上表现更突出,同时与阿里移动端全矩阵产品在数据层的打通,会产生更大的用户和商业价值。三是豌豆荚在内容发现、应用内搜索技术上积淀多年,有了UC、神马搜索、优酷土豆、高德地图、微博等场景化应用的支持,解决了以往豌豆荚所难以逾越的“围墙”,更容易在应用分发的下一代内容入口方向上形成突破。所以说,阿里移动收购豌豆荚这回事,鸡肋的说法很难站不住脚,反而可能会成为阿里与豌豆荚的杀手锏。 

113

总之一句话,应用分发领域的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BAT以及华为、小米,将会在应用分发这一“入口的入口”的争夺上,展开更为激烈的厮杀。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