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大风口:起飞的飞贷带来哪些启迪?专栏

/ 王小琉 / 2016-08-30 18:38

  文|王小琉

  2013年被炒热的互联网金融概念曾一度为行业热捧并带来快速发展,如今2016年以来市场又找到新兴奋点,“Fintech(金融科技)”跃入人们眼帘,并转瞬间开满枝头:从华尔街的投行,到国内的投资大佬;从高盛、摩根大通到谷歌、苹果、Facebook……行业巨头的涉足,巨额资本的涌入,让金融科技类投资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领域。来自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投入Fintech领域的资金高达191亿美元,而中国金融科技融资额达到历史性的27亿美元,是2014年的4.5倍。

  资本市场的热捧,也让很多曾致力于互联网金融的门徒们纷纷抖落身上的昔日标签,希望可以赶上金融科技的热潮。而对于转型其中的大多企业而言,在这一新金融科技的风口上,究竟该以什么姿势飞翔,还能飞多久?以及最核心的问题: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很多当事者似乎并没有很清楚。笔者在此通过金融科技公司飞贷的科技创新样本试作简单剖析,或为纷纷致力于金融科技的互金平台些许经验启迪:

  “消失的2分钟”,飞贷露Fintech真容

  距离上一次飞贷2.0发布刚好半年时间,一场3.0发布会却集合了易宪容、叶檀、吴晓波、Amit等经济界大咖齐亮相。这也让人十分好奇这款新品的亮点所在。

  8月22日的发布会上,在和诸多好奇者的一同见证下,笔者在现场get到飞贷3.0版本的一个最大突破点:删减操作点33项,优化48项,操作时间缩短了40%,由5分钟减至3分钟。看似简单的“消失的2分钟”,事实上正是飞贷一个以技术细节不断地进行用户行为分析、痛点研究和持续调整、优化用户体验的过程,体现了产品的技术驱动力。

  这也是金融科技的第一要义。

  Fintech的核心正是以技术驱动金融创新。对比一下,已是过去式的互联网金融更多地是围绕金融强调代表新经济形态“互联网+”为金融业带来的变革,带来的是需求端的渠道革命。而如今炙手可热的金融科技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技术对金融领域的一场解构与重构的创造性过程,落脚点在科技。

  当然,一项技术细节的优化只是揭开了飞贷面纱的一角而已。飞贷方面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因为其输出的并非贷款,而是移动互联网科技、大数据风控技术、随借随还的信贷产品设计。而在国内,包括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众安保险、宜信等几家巨头也均强调凸显自己的“金融科技”属性。金融科技如此如火如荼,这其中有大形势的原因——在金融监管持续深入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产业必须寻求具有互联网特色的金融化路径,无疑,金融科技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但像飞贷这样,真正做到基于科技可能性带来一种由内而外的嬗变,并非易事。

  扮演“连接器”角色的背后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名称中有个“贷”字,但飞贷却不放贷,飞贷事实上扮演了一个连接者的角色,一端是百分之百持牌的金融机构,另一端连接的是用户。

  这样的思路在很多互联网产品上似曾相识。在科技圈,犹如战场上的兵家必争之地,谁抢到“连接服务”先机谁就拥有未来话语权。在PC互联网时代,正是由于BAT完成了各自对信息、人、物的初级“连接”,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一张中国互联网名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连接的方式再次升华,不仅只是实现连接,而且是让两端更便捷地对接,产生精准匹配服务。这样的思路在时下炙手可热的滴滴、大众点评等移动互联网产品上都能看到。尤其是打车软件滴滴,一款基于LBS的APP代替传统中介后,通过定位、挖掘、匹配,移动互联网技术无疑有效地降低了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预约司机达到用户坐标地仅需不到10分钟时间。

  与10分钟相比,更短暂的“3分钟改变世界”是飞贷带给外界的奇迹。这样效率化的连接背后也带来了金融科技企业的另一个支撑点:必须同时具备互联网化大数据的搜集、处理、挖掘和应用能力。

  与很多移动端借贷产品只是把传统获客过程搬到了线上,但背后的风控则交给线下门店去审核的做法不同,飞贷追求的是将所有的申请、借款、提款、风控、清算、和第三方数据交互全部线上化。这样,积累了大量客户行为表现数据。而后通过对大数据的 挖掘,针对不同客户分群给出不同的风险特征画像,而后发挥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所言的大数据的预测价值——经过“黑匣子”“提纯”、钻取并随后或抽出规律最终实现高效匹配。

  死磕安全,智能化风控将是金融科技大势所趋

  除却技术、数据互联网化的支撑外,金融科技的产品形态其实很容易复制,说到底,金融科技最终真正拼的还是底层的风控体系。

  飞贷作为搅局者杀入金融科技领域,即便面对像BAT互联网巨头这样的竞争对手,也依旧被中外经济学家所看好。之所以成为一匹黑马,除了抢先开创手机APP贷款的战略成功外,飞贷也掌握了打好决胜之战的战术:亮出风控这张王牌。决定风控事实上有两个核心因素:信用体系(主要看数据来源及构成)、综合评级体系(即风控模型及其体系)。从可获取性看,百度的绝对入口优势、阿里的电商闭环、腾讯的QQ、微信两大国民社交利器在手,在广阔的客户基础上获得数据只是“捎带手”的一件易事。但需要看到的是,各有擅长也意味着各有局限性。倘若离开了自身搜索、电商和社交圈子,所谓的大数据更像是数据孤岛。

  蚂蚁借呗和京东金条主要依托的是电商数据和支付数据、腾讯微粒贷用户需要经过“白名单”筛选出来……说白了,巨头的一切产品布局均是围绕所在企业的核心产品不断向外延展,打造自己的生态体系,但正是依托于自己的行业生态来圈用户,做这种定向、封闭系统的征信,让BAT在风控上会稍逊一筹。毕竟在判别一个人信用情况时,需要更多的旁证数据交叉验真。

  相比之下,飞贷APP对全体有征信数据的客户开放,并是全球首家可以做到非定向风控的。据悉,飞贷搭建了一个BAT级的神算平台,整合了金融数据,还有各方行为数据,从而比较完整的反映出用户的风险概貌,以此非定向到所有人进行风险控制,最终面向所有信用用户开放贷款。在完成“过去、现在、未来”的用户画像之后,飞贷还搭建了一套全球领先的“天网”风控系统,涵盖了“决策引擎系统““智能反欺诈系统”等核心风控模块。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智能化反欺诈系统”,据知已融合了“人脸识别”、“设备指纹”、“行为特征分析”等一系列前沿技术,这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智能风控的雏形。人工实地审核和判断所带来审核标准的不一致性问题被智能化风控所取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也势必是未来金融科技风控的一大趋势。

  难怪出席飞贷3.0发布会的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Amit在评价飞贷的风控体系时说:“正因为飞贷使用了大数据分析方法,使用中国人民银行数据库,还有其他一些机构的数据库,来评估贷款人的信用,才能确保贷款的质量。而且随着经验不断累积,飞贷也发明了统计学上的一些算法,评估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强,这也是银行越来越愿意跟飞贷合作的一个原因。”

  愈加显著的科技要素及随后想象力

  剖解飞贷这只“麻雀”,可以看到:飞贷之所以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源于其是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力,能为金融行业提供服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这点上看,科技与金融是竞合关系,前者并非是对金融行业的颠覆、推倒重来,而是一种优化与促进,并且两者不是两个不同的种类,科技更像是附着于金融本身的事物;而飞贷之所以成为一家成功搅局的金融科技公司,在于其抓住了先入者的弱点,利用萌生于金融本身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对传统金融进行改造的同时,并产生了完全区隔其它金融产品的特性:一方面选择与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后获得了持续的货币供给,另一方面在风控体系和产品设计方面做出的巨大创新,随后带来的智能性、便捷性、低成本。

  科技能做到的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多。我曾在一篇文章中预测3.0时代技术与金融的全面融合。基于移动金融,运用无线互联、云技术、大数据等,各种金融都会参与进来,形成一种融合的大金融生态,互通有无实现真正的普惠金融。就像今天的苹果生态,依靠苹果iCloud云服务,用户的个人信息会在iPhone、iPod Touch、iPad,甚至是Mac电脑间自然平滑地在多屏流转。未来通过云技术,数据将从“孤岛”独立和生态中解放开来,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金融数据同步调用。

  而当未来几年再回头来看时,飞贷模式将应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案例。至少现在,“3分钟改变世界”的样本已经让人看到过去曾未见识过的想象力。

  ——————————————————————

  王小琉(个人微信wangxiaoliu203406),微信公号“王小琉”。科技专栏作者,前中央媒体人。

  智能硬件体验者;IT&科技领域观察者、记录者、评论者。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