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曹互撕大戏未尽,创业公司如何避免跳进这些坑
当郭德纲和曹云金这对曾经的师徒在网络上开始互撕时,双方文章和口水仗中的狗血八卦让不少人都感到惊讶。
其实如果对相声和曲艺行业了解足够深,你就会明白:封建大家长管理制度下的相声艺人,大部分人依然保留着小农思想,在商业化、现代化的社会里没有契约精神和信用制度保障,最后就会为了钱打起架来,而且彼此都吃相难看。
如果从商业上看,这更像是一个合伙人反目,原始股东被稀释股份,员工、股东和职业经理人三方博弈的故事。这种桥段在太多公司中上演,每一本商学院教材上都写满了类似的案例。 回到德云社这家初创公司,对于谁是德云社的创始人,之前有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一说,后有郭德纲、王惠夫妇一说,还有郭德纲、范振钰一说。不管哪一种,早期德云社(包括前身“北京相声大会”)的运营都是非常艰难的。事实上,在一位票友欧阳先生和文字辈四位老先生的帮助下,德云社在最艰难的几年里勉强度日。 回过头来看德云社的最初几年:缺乏完整的工作计划、现金流严重不足、无法进行有效融资……
创业者如何避免踩入这些坑? 让我们看看德云社带来的鲜活案例。
一、员工雇佣及解聘
1.在重要里程碑之前聘请所需的员工
虽然从2002年开始郭德纲就开始陆续收徒,但第一批正式拜师的时间是在2006年10月29日,郭德纲收何云伟、曹云金、孔云龙、栾云平,再加上搭档于谦的儿子于云霆,五人正式成为郭门“云”字科第一批入室弟子。这个时间点是在堪称德云社划时代事件——凤凰卫视专场(2006年1月)后、德云社开始第一次大规模商演时完成的。
2.在员工招聘和培训上预留充足时间
从2006年第一批收徒开始,到这次德云社公布所谓“家谱”,郭德纲有弟子91人,而整个德云社的演员将近400人。同时,“云鹤九霄”的排辈和传习社的制度,使得德云社在演员招聘和培训上可谓下足了功夫。不过反过来,德云社的人效却很低,郭德纲自己也说过:“我在哪里都能开德云社,现在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派不出这么多合适的人来。”培训周期过长及人员冗繁,造成了德云社目前这种窘境。
3.在重要发展期前解雇平庸人员
郭德纲表示:“德云社到今天第20年,演员将近400人,不正常出走的有3个人,这难道不是一家很成功的公司?”然而,德云社在这方面的经验其实并不令人信服,不正常的低流动率必然会影响公司的业绩。虽然目前有岳云鹏这个超级大IP,但离开德云社的几位骨干已经造成了伤筋动骨的影响,从长期看德云社的发展依然面临巨大隐患。
二、内部制度管理
1.融资分配充足的时间
一般来说,创业者拿到融资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越到后期这个时间可能会越长,创业者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否则你的努力都变得毫无结果。数据显示,德云社旗下共有三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人皆为郭德纲妻子王惠,德云社迄今为止没有进行过任何融资。而年轻的曹云金单飞之后,其成立的上海曹云金影视文化工作室同样没有进行过融资。在这个方面,师徒俩没有区别,还都是作坊式的生意。
2.聚焦主营业务
从2010年“离队风波”开始,德云社被迫开始企业改制,同时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开办分场。德云社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不是驻场演出收入,而是商演或巡演收入。此外,郭德纲本人在主持,影视剧及其他产业(面膜、葡萄酒等等)则是德云社背后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而离开德云社曹云金同样在走“全能艺人”的路线,颇有和德云社“抢生意”的感觉。可惜能力所限,曹云金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撼动德云社的江湖地位和市场空间。
3.合伙人还是核心员工
迄今为止,离开德云社的何云伟、李菁、曹云金、徐德亮都可以说是德云社的核心员工。单飞后他们也曾大火过,何、李、曹都曾经多次上过春晚,然后这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快速发展的机遇,逐渐默默无闻,事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期,特别是曹云金负面新闻缠身,与德云社后来培养出的岳云鹏相比反而逊色不少。 曹云金等人离开德云社是因为没有(有效)合同约束,如果德云社当初能用类似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来规范,或者签署一份“有吸引力”的ESOP协议,都会避免目前这种互撕的局面产生。退一万步,就算曹云金选择离开德云社,郭德纲如果能够在那时选择入股、甚至控股曹云金工作室,都会大大缓和双方的关系。
对于相声爱好者来说,大概已经看出相声自从郭德纲出现带来的红利期已经接近尾声。对于这个江湖味很浓的传统行业,未来是走向消亡还是继续发展,这次郭曹互撕事件都将是一个关键契机。
无论如何,成熟的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对于任何行业来说都是一剂良药,对相声行业同样如此。
【来源:华创资本】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