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倒计时:新政挤压之下的滴滴,如何来应对危机?态度

/ 思达派 / 2016-10-31 14:41
关于网约车新规草案的争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平静了下来。似乎大家已经认识到了政策才是那个胳膊拗不过的大腿,无论是否心甘情愿也做好了接受它的准备。无论是此前支持...

关于网约车新规草案的争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平静了下来。似乎大家已经认识到了政策才是那个胳膊拗不过的大腿,无论是否心甘情愿也做好了接受它的准备。无论是此前支持或者反对新规的人,都摆出了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

9

可以理解此前人们对新规的反对。毕竟,被滴滴培养出用户习惯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对错不论,仅仅戒掉习惯就不是一个能让人开心得起来的事情。然而滴滴走到目前的困境,却也是真正的暴露了它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原本可能成为一个巨人的它,却因为种种原因扭曲了自己的的发展姿势,以至于落到现在面临绞杀的境地。

1、面具之下,滴滴究竟是什么?

滴滴肯定不是共享出行,至少大部分不是。

从基因上来讲,滴滴一开始做的事就是出租车的约车服务。它最初的产品是出租车的约车软件,而专车则是它扩张的产物。然而现在反而成了它的主营业务。

滴滴一开始就如此描述自己苦逼的初创期:“地推团队日以继夜的在出租车密集的区域,带着笔记本给当时智能手机普及率只有20%的出租车司机推荐安装打车软件。”2014年的时候,陈维还在为他的地推团队拿下了北京一半的出租车安装率而引以为傲。也许滴滴现在已经不会再去提起这段峥嵘岁月,但它给滴滴所注入的基因却无法抹去。

不仅基因不是,就现在来看事实上滴滴现在做的也并不是共享出行的事,至少它的主营业务“专车”不是。滴滴的专车业务,还是以广大的注册司机为载体,来服务安装了滴滴软件的乘客,而滴滴自己则作为中介,对他们进行撮合交易,而且滴滴在扩张的过程中的大量补贴,使得“专车”一步一步的职业化。到现在,滴滴的“专车”司机大部分都已经是职业的了。而当服务的提供者成为了一种职业,那么这种出行行为如何能被称为是共享出行呢?车是不共享的,在“专车”司机职业化之后,,滴滴司机自己并不是凭个人意愿对其进行支配,车辆的实际使用权是归乘客所有。“出行”本身也不存在共享,司机的目的是赚到更多的钱,这意味着要更频繁的接到乘客然后将其送到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之中,司机仅仅只是服务的提供者,而乘客独享了当前的出行。

没有共享,则意味着乘客要付出包括司机的劳务费, 的租金以及滴滴的佣金等等的全额的出行服务费用,而参与主体的身份也只能确定为雇佣者、平台、被雇佣者。

那么共享出行该是什么样子?

来看这样一个模型:

A有目的地既定的出行意愿,但缺少一个出行方式,于是提出需求。

B驾车去往某地,线路基本覆盖A的出行需求且车上还有空座。B去往某地的成本一定,而且需要支付空位所带来的成本。则B独自去往某地的过程是不经济的。

此时,有平台将其行程匹配而使其共享交通工具。在成本没有显著增加的时候,效率提高近乎一倍。则A和B各自承担一半的成本。这个过程中,B客观上提供了出行方式的服务,则A除成本之外,需要支付酬劳给B。

在此过程中需要第三方提供了匹配服务,则AB双方需向第三方支付服务费用。这个过程达成之后,资源配置达到最优,A B 的出行成本得到了降低,而C因为其提供了数据搜索匹配服务而获得了服务费。这几乎就是滴滴顺风车的模型。

所以,滴滴不是共享经济,但是顺风车基本上是。

那么,滴滴是什么?

无论是专车、顺风车还是网约出租车,滴滴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之中,所做的事情都只有一件——提供软件和数据匹配服务。滴滴是以软件和数据计算来产生的价值,说到底这才是滴滴应该拿的钱。然而滴滴却不想成为SAAS。原因很简单,它所采用的盈利模式就决定了它必须是整个出行服务提供者的身份。无疑,这是一种畸形的嫁接。虽然这种畸形的嫁接可能会使得滴滴拥有更高的收入预期,有利于它在资本层面的扩张,但是同时也为它埋下严重的隐患。在补贴消失价格趋稳,而且体量已经对市场产生足够大的影响之后,它将把自己推到传统出租行业,甚至是自己用户的对立面。

而滴滴最合理的盈利模式,应该是软件服务收费。无论是出租车网约车顺风车,都可以收费。

对于出租公司或者出租车司机,可以花钱来买滴滴的数据搜索服务,乘客也可以按搜索匹配频次来付费给滴滴。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就拿什么样的钱。

滴滴是一个SAAS服务商,或者它更该是一个SAAS服务商。

2、滴滴因何而扭曲?

无疑,滴滴不是它该有的样子。

对于一家创业企业,尤其是对于一个像滴滴这样体量庞大的独角兽来说,明确自己是什么,明确自己在做什么很重要。将不符合自己本身的情怀和论调加载自己的身上,不但不能够精准的锁定用户,培养市场,反而会让自己之后的所有行为都被先前误定的基调所掣肘。如此一来,不是共享出行的“共享出行”就足够让滴滴尴尬。

在我刚接触到滴滴的时候,对它是充满好感的,尤其我在下午六七点钟,在北京南站拦了一个多小时出租车的时候。当时的滴滴还只是一个辅助叫车软件,加钱叫车。确实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而且减少空驶率,不用再趴活扫街,也为出租车司机带来了实惠。

这个淳朴并不机巧的模式,是真正可以创造价值的。

诚然出行市场巨大,而互联网给出行行业带来资源优化配置带来巨大的可能性,滴滴对于出行效率的改造,是传统出租车行业所不能企及的。更高的效率,更直接的逻辑,更低的内耗,这也意味着传统出租车行业如果不加以改造是无法和滴滴进行竞争的。

传统出租车行业官僚化的管理,僵化的运营模式,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于是滴滴起了杀心,自己开始做“专车”。

然而滴滴的膨胀,却不仅仅只是这个原因。

城市交通是一个极其高频和用户量庞大的市场,而滴滴在膨胀之中占得了先机。这就使得对其投资的目的并不仅仅限于资产回报。比如腾讯对滴滴,阿里对快的的投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高频的出行行业可以迅速普及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方式。对于腾讯阿里这样的巨头来说,现金回报并不是他们最关注的点,就算滴滴在这次新政之下死掉,他们的目的也达到了。

正是凭借着庞大的用户量和消费频次,直接或者间接的让滴滴获得一轮又一轮紧锣密鼓的融资。滴滴也许可以更加从容的成长成一个巨人,却在资本的填鸭式喂养和一股脑烧钱补贴的野蛮扩张中长成了一个怪兽。面对传统出租车行业,不仅仅有着凌厉迅捷的身手,也有了碾压级的体量。

这个时候,政策就不得不出手了。政策要考虑的,不仅仅发展,更要考虑稳定。也许在更多的人看来,政府的新政更多的是为了保护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利益。但是,传统出租车行业不也是在严苛的政策管制之下发展了这么多年么?一个传统出租车司机要上岗历经的考验,恐怕不比滴滴要历经的少。并且,正所谓人命关天,交通出行安全,乘客人身安全,如何去保障?以完全逐利的目的,如何做到对交通的协助调控?

狂热的资本仅仅看到的只是滴滴先进的模式,水涨船高的估值。越发使得滴滴朝着一个庞大怪物的方向上扭曲生长。合并了快滴,吞噬了Uber,滴滴成了出租车市场上难以撼动的Boss。于是一夜之间,它仿佛成了所有人的敌人。

3、面对生死存亡之秋,什么才是滴滴正确的姿势?

滴滴首要解决的就是,平衡和传统出租车市场的关系。传统出租车行业历经多年的打磨,经历的沟壑于坎坷并不比滴滴现在面对的政策压力要小。换一个角度来看,滴滴所带来的新动能如果真的有月到无可抵御,那也不是简单的地方性限制政策可以长期压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于新生事物的描述是这样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的出现必然有一个被传统的利益群体禁锢和压制的过程。禁锢如何被突破是取决于事物本身的生命力的。无论在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之下,真正的新事物,新发展是不能被人为的阻挡的。如果滴滴不改变现有的模式,而一味的只考量自身的逐利性,则最终沦为网络版出租车,在现有出租车行业根深蒂固的前提之下,只需要加之以互联网改造就可以更好的完成滴滴所做的所有事情,那么滴滴也最终因此而失去存在的价值。等待它的只有消亡。

“共享出行”在未来是有不错想象空间,但是目前来看,仍然只能被作为一个补充。共享经济的提出,是基于移动互联使得bit流通率极大提升,而全球经济强烈的衰退预期也要求未来的人们使用更节俭的生活方式,这两个原因使得共享经济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很重要的一个解决方案。滴滴虽然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共享出行,但是其基于大数据的saas服务为未来可能真正出现的共享出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来讲,滴滴确实不该被政策一棍子打死。但是滴滴携众叫屈,是有点撒泼打滚的味道的。滴滴的高昂补贴使得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因为专车的高收入而流入到专车行业。这并不是创造原生的就业。滴滴只是把出租车的准入门槛拉低,使得本应该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来投入到滴滴的运行当中了。第二,过度的补贴使得出租车市场服务提供端过剩,挤压了传统出租车的盈利空间,这损害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利润。屁股决定脑袋,在政言政就如同在商言商。政策需要平衡多方利益,其目的在于让社会稳定而有效的运行下去,而商人目的在于逐利,无论你的愿景是多么的心怀天下。

滴滴的出现只是提升了出租车市场的效率,而并没有开发出新的需求。需求到底是什么?是让原本不会打车的人打车还是让打车的人更快的能打到车?在补贴消失,价格回归正常水平之后,原本不会打车的人依然不会打车,提高的只是人们出行的效率。既然没有扩大市场规模,那么规模效应使得成本降低这条路便行不通。而由于服务而提升了效率,则这个服务是有价值的,出租车端和乘客端便应该为其各自的需求而提供服务费用。这才该是滴滴的盈利模式。

滴滴受到大量的资本驱动,可谓在资本市场高温未退之时就奠定了自身的优势,而后在竞争之中逐步巩固自己的地位,直到现在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网约车市场。正因为其有了如此之大的体量,也使得它最终面临着更大的对手。在其价格上涨到趋于正常水平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平原地区大兵团作战。滴滴胜在效率,尤其是在当下关口应放弃以体量来致胜。真正的符合市场规律的做法应该是降下补贴所带来的繁荣让市场来决定网约车司机端的收入,最终将网约车市场达到一个平衡的水平。专注其SAAS服务领域,将技术和数据的积累沉淀转化才是滴滴目前要做的事情。收缩自己的扩张计划,保证自己最有效的竞争力以求在市场里取得生存地位和空间才是滴滴现在该做的事情。专注而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数据和软件服务,让自己在互联网出行领域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调整好自己的战略逻辑,与既成的出租车市场,应该是一种共生而不是攻伐的关系,真正的服务于出租车市场,整合和提高其效率,而不是用自有的机动性对其进行倾轧,从而明确自己的发展节奏,不要把资本催化下的虚胖假象为自己真正的实力,活下去,来应对未来真正的环境才是生存之道。

成为一个独角兽也许是每一个互联网企业的目标,但切忌在阶段性成功之后就开始膨胀而盲目扩张。滴滴恰是因为在资本热浪的冲击之下,偏离了自身的核心目标,导致对环境和行业前景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而面临着威胁。姿势需要正确,无论你有多庞大。否则,当你成长为怪兽之时,面对的敌人就是全世界。

【来源:思达派】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