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是根正苗红的富二代,他们放弃了很多挣快钱的生意,想要……

/ 胡坤 / 2017-10-21 23:52
身为“富二代”,为何选择放弃建帝国,转而结盟?

谢锦生脱下黑色的西服,把它搭在椅背上,然后解开长袖衬衣的第一颗扣子,但即便这样,在开着空调的会议室里,他的额头依然微微冒汗。

9月的北京依然有些炎热,京东金融的几千名员工们大都衣着凉爽,其中大部分男性员工都穿着短袖T恤、牛仔裤和运动鞋,谢锦生的这身打扮在这家互联网公司里显得有些另类。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作为京东金融金融科技事业部的总经理,他每天都要接待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来访。在西装革履甚至打领带的来客面前,他也不得不穿上一身正装。

谢锦生的金融科技事业部是京东金融的第九个事业群,一年前它的成立标志着京东金融开始全力以赴地向“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科技公司”转型。在京东金融内部,这种转型被称为是进入了2.0时代。在1.0时代,京东金融致力于打造自己的能力,而2.0时代则是要向金融机构输出这种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 处理、挖掘海量电商、物流和金融数据的能力,还有智能风控、智能投顾以及精准营销方面能力,而在这背后,是处于行业前沿的 学习、生物识别、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此外,京东金融还会帮助传统金融机构拓展业务和场景。总之,京东金融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传统金融机构提升价值,然后获得这种增量价值中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收益。

做出这种转型是需要勇气的。在“生态化反”大行其道的今天,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醉心于编织自己的生态闭环,而京东金融却放弃建立自己的帝国,转而和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结盟,成为对方的盟国,甘心为对方做嫁衣。

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京东金融正在走的,也是一条没人走过的道路。正因为没人走过,所以这条路上“到处都是坑”,京东金融的每一步都走得特别艰难,从心态到业务再到技术乃至合作方的配合,无数的问题需要在摸索中解决。但至少在现在看来,京东金融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毕竟,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

  艰难的转型

2016年8月份的一个周末,京东金融CEO陈生强约谢锦生一起吃个饭。

谢锦生隐约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在此之前,京东金融经过多次内部讨论已经达成共识,接下来要全力向金融科技,尤其是向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转型,但一直没有定下由谁来牵头做这件事。

果然,在这个饭局上,老陈提出要谢锦生去牵头,因为他在公司里接触过的业务部门最多,在调集资源方面更有优势。虽然谢锦生一开始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干这件事”,但最终还是被说服了。

谢锦生知道这种转型会很难,但没想到会这么难。尤其是在开始的时候,完全是两眼一抹黑。说是输出能力,但到底输出什么样的能力?是底层的技术能力还是上层的业务能力?如果输出的是业务能力,那么该是针对个人的C端业务还是针对企业的B端业务?金融机构的需求又在哪里?又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搭建新的业务场景?

事实上,一开始,谢锦生他们连该和银行的哪个部门联系都不知道,而随着后期的沟通和对接,他们发现事情更复杂了,因为需要深入介入银行的内部业务流程和管理架构之中。“我们碰到的坑太多了。”谢锦生说。

并非只有金融科技部一个部门遇到这些问题,事实上,整个京东金融都经历着这种转型的阵痛。

以前京东金融在做自营业务的时候,无论业务还是技术,整个系统是完全耦合在一起的。但现在,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的往往并不是整个能力系统,而只是其中的某一项或者几项。比如,有些小银行的短板是在风控系统上,因此只需要京东金融提供风控能力,有的甚至只需要风控系统中的反欺诈模块。而对于像四大行这样的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它们的风控体系相对完善,相对的短板是营销,因此更需要营销模块。

针对这种情况,京东金融就必须要将自己的能力系统进行解耦,将这种能力模块化、工具化,这绝对是一个伤筋动骨的大工程。

在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看来,这种转型的阵痛首先体现在思维上,很多员工的思维在原有的业务模式下已经养成了习惯,形成了定势,但现在必须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团队必须统一思想,只有统一了思想,才能步调一致地去做这件事。

“在统一团队思想方面,老陈已经使出了他的洪荒之力。”据谢锦生介绍,京东金融每周都有半天时间的周会,每个月还有一次月度经营会议。在这些会议上,陈生强每次都会不遗余力地讲京东金融的战略方向。“他本身不是一个很愿意讲很多话的人,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他讲得已经够多了。”所以会议上,虽然各个业务群也会就该拿出多少资源来配合转型等问题进行协商,但从来没有人会去质疑整个转型的方向。

陈生强作为CEO并不是一个社交型的团队领袖,他更愿意一个人独处思考,而不是抛头露面参加公开活动。这一年来,他所参加的公开会议中有一多半是和金融科技事业部相关的。“我基本上算你们金融科技事业部的人了,我的工资你们出吧!”有一次他这样开玩笑地对谢锦生说。

既然老大都这么拼了,那下属自然没话好说,这条路再艰难也要走下去。

不走寻常路

京东金融脱胎于京东集团,是根正苗红的富二代。凭借京东集团庞大的客户流和交易量,京东金融就可以活得很好。事实也确实如此,按照京东金融提供的数据,在全面向金融科技转型之前,京东金融仅靠自身的自营业务,就实现了万亿级人民币的交易量,3年实现增长8.65倍。无论是从交易规模还是品牌认知等其他方面来看,京东金融都稳居国内金融科技行业的第一阵营。

不过,京东金融从一开始似乎就没打算只待在京东体系内做一个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如果完全只是靠京东商城来输送业务的话,那么京东金融就没有必要独立出来,只要在京东商城下面设立一个金融部门就行了。”许凌说。

去年11月份,京东金融宣布进行一次股权重组,拟实现“纯内资”身份。京东集团在最新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中,已经完全“撇清”了同京东金融的股权关系。不过,只要你来过京东大厦,你就会明白媒体报道的所谓京东金融“去京东化”是一个伪话题。在这座由3幢大厦组成的联合体里,你根本无法从1万多名员工里分辨出哪些是京东金融的,哪些是集团的。京东金融的员工同集团的员工一样都遵守着同样的管理制度,像许凌这样的京东金融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参加京东集团的早会。“你可以说我们是在去京东商城化,但不存在去京东集团化。”许凌说。

据说,从京东金融成立的第一天起,陈生强就要求所有员工都要从心理上给自己“断奶”。他提醒自己的管理团队,不要以为京东商城帮金融是理所应该的,而是要反过来想想,京东金融应该怎样做才能反哺京东集团。

从一开始,京东金融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来。在2016年下半年正式向金融科技转型之后,京东金融关于定位的表述在媒体的报道中有过几次变化,但一位京东金融的员工告诉本刊记者,这是迭代,不是改变,公司一直在做金融科技的事情,而且公司CEO早在2015年就明确提出了金融科技这个概念,也是行业中首个提出金融科技概念的公司,“这之后金融科技才火起来的。”

许凌的回答稍微温和一些:“我们的定位有过微调,但一直专注于数据和技术,这一点从未改变过,而且京东金融一直是以开放的心态在做这件事。”

许凌在京东金融还处在筹建期时就加入进来了,并主导创建了京东金融的第一个面向消费者的纯信用产品——京东白条。他清楚地记得这款产品是2013年的10月27日立的项,12月31日开始内测,2014年2月14日情人节正式上线,然后迅速成为整个行业的爆款产品。

但一开始在设计这款产品的时候,许凌是计划和银行合作来做的,对接银行的信用卡,由后者来提供消费贷款。他在加入京东之前,曾在多家银行工作过,在银行系统内资源不少,但当他带着这个想法和银行沟通的时候,却发现这条路很难走通,因为银行觉得自己就可以做运营和风控,它们只需要流量入口,只需要由京东金融来给它们导流,而这是许凌难以接受的。于是,最终这款产品还是由京东金融独立来做。

京东白条一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热捧,这款产品不仅用户体验不错,而且不良率极低。后来京东金融干脆将这个产品品牌化,直接去掉了“京东”两个字,而是以“白条”两个字来命名这个产品。这个时候,银行又开始找上门来谈合作了。第一家找过来的是中信银行,双方谈了半年之后确定了合作,联合发行了名为“小白卡”的联名信用卡。这种联名信用卡不仅由京东金融提供入口,后续的审批、风控和运营,京东金融都有参与。小白卡同样获得了市场的认可,100天的时间里就有100多万张的申请量,口碑极佳。随后,更多的银行开始来京东金融寻求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京东金融逐步发现,原来自己不光有直接运营C端用户和B端企业客户的能力,还有更大的一块是服务于B端金融机构的能力。“做了这么久之后,我们才发现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对互联网的 理解,是对用户运营能力的把握。”许凌认识到,通过京东金融自身强大的数据和技术能力,完全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提升它的风控和产品体验。

京东金融在随后的调研中发现,仅银监会直接监管的法人机构就有4000多家,而且这4000多家金融机构里活得很滋润的并不多。就拿银行来说,活得好的也就排在前面的20家左右大中型商业银行,大多数银行仍饱受获客、运营、风控等方面的苦恼。而这些方面,正是京东金融的优势所在。一方面,京东金融有帮助这些金融机构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只有京东金融有这种开发的心态。

“其实有很多拥有大量用户同时又能够独立做这种业务的公司,但这类公司一般会倾向于自己做业务闭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我们却选择将这些客户以及业务能力开放出来,服务于金融机构。”陈生强表示,京东金融的企业服务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模式。

  “笨”公司

在杨兵兵看来,京东金融选择的这种商业模式极具挑战性。

杨兵兵是中国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8月31日,京东金融与光大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杨兵兵正是光大银行方面和谢锦生对接的负责人。他深知这种合作的难度,这种难度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还体现在银行负责的业务流程上,而京东金融“做得非常不错”。

在被要求对合作伙伴京东金融做一个“背对背”评价时,杨兵兵称京东金融是一家“实在”的公司。“在互联网领域里,畅想未来的高大上企业很多,但像京东金融这样真正脚踏实地做事的并不是很多。”他说。

京东金融总是先做事,做出来之后再适当地去说。一位京东金融普通员工则抱怨公司的这种企业文化“太吃亏了”。因为“不说”,外界根本不知道京东金融才是第一个提出金融科技概念的公司,“现在反而弄得像是京东金融在跟风一样”。

同样因为“不说”,外界对京东金融的技术能力鲜有印象。“很多人都觉得京东不就是做真品行货、配送速度快吗,你京东金融能有多强的技术?但实际上,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京东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2.5亿,一个季度的订单完成量就超过5.9亿单,这背后支撑的大型仓库已经达到335个,如此大的一个交易体系和物流体系,背后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技术系统,是不可能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人流的有序统一的。”许凌告诉本刊记者,除了有京东电商和物流的技术基础,京东金融在技术上的投入也非常大,基本上每年都在翻倍,现在京东金融4000多名员工中,超过一半是技术人员。现在,京东金融的很多技术都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比如京东金融的生物探针技术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采集用户使用手机的按压力度、设备仰角、手指触面、线性加速度等120多个行为特征指标,并利用这些特征指标,在不影响客户体验的情况下完成身份判定。在用户行为路径反欺诈能力上,京东金融自主研发的RNN时间序列算法对于风险用户识别的准确率可以超过常规机器学习算法的3倍以上,这一算法研究已经被欧洲机器学习会议的PKDD2017收录,进入行业最顶尖行列。“但我们不会成天把这些挂在嘴上。”许凌说。

“我们是一家很‘笨’的公司!”谢锦生这样自嘲。但在这种自嘲的背后,你能感觉到某种骄傲——他们实际上很是以这种“笨”为自豪。

这种骄傲从上至下无处不在。当提到也有其他金融科技公司同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的时候,前述京东金融普通员工不屑地说:“你们不能光要看他们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谢锦生在采访的最后,也提出希望不要过多地渲染理念、战略这样的东西,毕竟“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正是这种骄傲,使得京东金融放弃了很多挣快钱的生意。“伤害用户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做,即使短期再赚钱我们也不做,这是我们的底线。”陈生强说过的这句话被收录进了京东金融的宣传手册里。同时被收录进手册的,还有他说的另外一句话:“金融是人性欲望和良知碰撞的产业,做金融相关的公司一定要有企业信仰,一定要做良心生意。”

如果你理解了这种骄傲,也就能理解京东金融为何会选择现在这样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如果是走别人走过的道路,那么成功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应该说,京东金融在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这条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一年来,京东金融与中国银联、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山东城商行联盟、广东农信社联社等诸多银行密集签约。据说,接下来还会同更多的银行签约。不过,京东金融这种独特的金融科技模式,决定了还要等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实际的回报,现在谈是否成功还为时过早,一切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