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资本郑庆生:所有无人模式都是线下空间运营
从O2O的商业浪潮开始,直到今天的共享经济和新零售的大浪,让我们日益意识到线上和线下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随着中国成为移动支付最高渗透率的国家,新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互联网产品的思维方式不断被运用到线下的生态中。而每一次互联网产品模式的升级都带来了线下生活的升级。
郑庆生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专注于TMT相关的消费、内容、媒体等领域的投资。
首先,城市样貌驱动互联网产品模式
一直以来,线下空间结构和线上的产品模式就是互相影响。
以城市为例,如果我们把发达国家的城市和中国的城市相比,中国的城市则是经过更多的设计和规划产生的,理性改造的因素相对较强。但是全球大部分城市的演化,则相对缓慢,城市格局的差异对随后产生的互联网时代具有重大的影响。
我做过一个试验,走在东京和台北的社区里,每隔几个街口就拍一张照片,你会发现,每个街区的景观非常相似,在马路两边陈列着从面包店到鲜花店,从保险公司到夜校补习的不同店面,同时,城市内部大马路相对较少,因此在局部形成密度很高、很成熟的社区,人们的生活可以在1平方公里之内完成大部分的功能,非常便利。
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又一个类似的社区结构在更大的范围内复制,既有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却常常会导致互联网和电商的低渗透率。
同时,中国城市的特点相比欧美、日韩等同等人口规模的城市而言,人均密度较高,但是经过规划之后,街道支持的商业却相对较少,在同等面积大小的街区中,社区商业功能常常是不足的,城市功能偏弱导致互联网边发展边补充边完善,这种线下空间的变化变相促进了包括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的繁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在一种既有被证明有效的模式,往往在技术被突破的时候,既有优势常常转变为劣势,这是历史上常常出现的故事。
随着互联网的二十年繁荣,这种影响力逐渐从线下对线上的影响,反转了过来。
线下流量红利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从门户时代到微博到微信一波又一波的流量红利,每一波流量红利都能催生出若干的大公司,另一方面,流量红利过了之后,互联网的获客成本就不断的上升,从淘品牌的时代开始,许多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线下流量的意义,不断探索线上线下的结合。
线下的空间结构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提供了很多的用户交互界面:街头巷尾、车站、电梯、大堂、办公室。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名字叫做《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把这种线下空间的复杂写得非常的清楚。线下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则是拥有更多的用户交互界面,这也就提供了更多产品模式的机会。
最早去探索线下流量红利的是分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案例。最早的时候二级市场的投资人理解分众的模式都需要一个过程,站在当时的时间点看,是很难相信这样一家公司会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公司之一。
在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很大的质疑来自于,说大家走进电梯的时候,都在刷手机,谁会看屏幕,事实证明,大家会刷手机,但是也从来没有落下让屏幕里面的内容在脑子里留下印象。我很喜欢这种“回到历史的当时”的感觉,去体会这种反转,历史常常帮助我们收集我们自大做出的判断而又最终发现自己错误的那些案例。
随着我们对线下空间理解的加深,近期,越来越多的线下位置或者说交互界面被创业者发掘出来,像共享单车、无人零售、共享办公空间、无人货架、共享打印机、共享按摩椅、共享充电宝,所有的进化都会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所有的试错的过程也正是升级过程的一部分,我相信这一升级过程将持续下去。
所有的共享模式和无人模式都伴随着空间的运营。传统零售理论在互联网时代变成了空间运营中的一种而已,今天我们看到的智能新零售终端的铺设、共享单车的运营、共享商业空间的布局都构成了崭新的空间运营,各种崭新的运营方法论(Know How)被创造出来。
任何一种新的方法论对旧的方法论都是向下兼容,最终和旧的方法论合二为一,完成结构上的一种统一。有理由相信,线上线下方法论的彻底融合,会深刻地改变我们对流量、对交互界面、对零售、对空间设计、对认知和行为模式的看法。
线下空间的变化趋势
当然,如果你问我什么线下位置会是下一个好的位置?作为投资人,我是不知道的,但还是我曾经说过的,互联网的演进是一场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试验,什么地方可以被称为流量红利?而什么地方是伪模式?所有的位置都是试验出来的,是属于宏观进化的范畴。
非常多的互联网创业者首先可以通过各种模式辨别闲置空间,并逐步将其填满,出现各种无人或共享的模式。这些地理位置原本是不值钱的,通过这种方式,也就是为它赋予了价值。这样推导下来,中国会进化出非常与众不同的城市社区的样子。
最终,中国的城市同样会展现出一个个成熟社区拼图的样貌,只是驱动力不来自于传统的自然演进,而是在互联网的力量推动下形成的。
在我们投资摩拜单车的案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容易接触的线下交互界面加上高频的产品模式的爆发力是多么的惊人,在完全没有强推广的情况下,共享单车让我们几乎一年重回了自行车大国。
更具象的表现,我认为大量的线下位置是分为功能性和体验式的,所有功能性的商业实体的地理位置会后退,离开最繁华的街道和线下人流的入口,转而依靠互联网的导流。一个基础的原因,就是因为导流的工作会越来越多地在线上完成,那么到线下,街边开店的意义就开始衰减。当然这个过程并非绝对,便捷性的需求会让部分的模式继续发展。而街边体验式的商业实体的比例会大幅度上升。
所有的商业演化都会像流水一样,最开始冲掉最大的障碍物,然后开始淹没和填满每一个细节,互联网的获客成本和线下获客成本会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而创业者会不断利用动态中的价差调整不同的产品模式。
在这样的历史演化的过程中,任何对于最后终局的谈论都为时过早。
总结:
▨ 线下最大的挑战是没有帐户体系,而线上最大的挑战是交互界面单一。
▨ 线下是没有帐户体系的流量产品,而线上是没有行动成本的街道。
▨ 我们会越来越发现,互联网不仅是创新经济,互联网更是实体经济。
▨ 互联网会深刻地改变城市的面貌。而毫无疑问,中国会再一次走在城市变革的前列。
来源|红杉汇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