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现金贷平台将遭淘汰,消费金融正增资抢市场新金融

/ 中国证券报 / 2018-01-18 20:36
在2017年金融“强监管、去杠杆、治乱象”攻坚战中,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新型金融业态自然“不能例外”。

互金回归普惠小微 现金贷平台加速出清1

在2017年金融“强监管、去杠杆、治乱象”攻坚战中,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新型金融业态自然“不能例外”。专家和互金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一系列监管措施“靴子落地”,“合规、洗牌”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关键词。2018年,P2P网贷机构、现金贷平台等互金机构数量料锐减;另一方面,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之下,互金行业的规模和增速将更趋理性。随着潮水退去,互金行业亟待回归服务普惠、小微的定位,以创新、便捷的产品服务长尾人群,并借助金融科技等手段提升风控水平。

机构数量料“大缩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互金行业能够快速走向大众视野,P2P网贷机构的崛起可谓功不可没。但是,在经历过初期的野蛮生长后,随着网贷行业“1+3”(《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指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制度框架搭建完成,P2P行业正逐步进入合规发展阶段。

2018年,P2P网贷行业进入“备案年”,各地合规验收工作陆续展开。上海市监管部门已于近日向各辖区下发了有关P2P网贷整改合规验收(一份)以及备案登记(四份)等共计五份指引文件。其中,最新下发的有关P2P合规验收的《上海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合规审核与整改验收工作指引表(2017年12月)》全文共计7大项168条。

在P2P网贷行业走向合规之际,有专家预计在备案验收完成后,行业机构剩余或不足一成。行业第三方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末,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的数量下降至1931家,相比2016年年末减少535家;累计问题平台数量达4039家。

《2017年互联网金融报告》认为,目前网贷平台数量虽降至2000家以下,剩下的平台大部分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网贷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平台数量仍将持续减少,减少速度会有所放缓。按照当前平台退出和转型速度(2015年减少1290家,2016年减少1727家),结合2018年可能的政策影响,预计今年的平台数量有望缩减至1200家之内。

凡普金科创始合伙人、CEO董祺表示:“经过‘大考’,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有望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相比此前整个行业几千家的企业,能够完成备案的总体不会特别多,或许是几百家。接下来,行业数据会越来越透明,将促使行业向整个市场和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大量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哗众取宠的公司,会离开这个行业。”

与此同时,风波不断的现金贷机构也迎来监管组合拳,2018年的“生死局”可能在所难免。2017年4月,P2P网贷机构开展现金贷业务被纳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12月,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定性“现金贷”业务,统一机构设立标准、资金来源和业务规范。

此外,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要求各级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一律不得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禁止新增批小额贷款公司跨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东方证券(600958,诊股)(03958)分析师张颖预计,随着更严厉的监管措施出台,不具备获客与风控技术优势的小型现金贷公司将逐渐出清。

相关数据显示,将有超九成的平台因没有资质被淘汰出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就大部分现金贷平台而言,当务之急是获得一张放贷牌照,或买或申请,确保能够活下来。对于一些头部平台而言,主要面临资金问题和杠杆率限制下的放贷规模问题,部分平台正筹备上市。”

切断违规现金贷“血管”

在银监会最新发布的《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堵住了互金领域中一些违规业务的“补血渠道”,包括违规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提供资金发放贷款,或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违规直接或变相投资以“现金贷”“校园贷”“首付贷”等为基础资产发售的类证券化产品或其他产品等。

券商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小贷公司将难以通过ABS实现资产出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贷公司发行ABS的意愿,小微贷款类ABS发行规模短期难以恢复。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徐承远认为,在资产证券化业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部分小贷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信托融资方式实现资产出表,既拓宽了资金来源,亦规避了融资比例的限制。《通知》规定,网络小贷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将不能实现监管出表,这对以ABS融资为主的大型互金企业影响较大,网络小贷公司需要通过增资和逐步降低新增ABS规模的方式满足监管要求。从存量ABS来看,相关基础资产停止发放或使得以循环购买结构为主的部分ABS产品面临一定循环购买资产不足的风险,产品或提前进入摊还期,产品市场规模将下降。

徐承远表示,银行也通过购买平台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参与到“现金贷”业务。《通知》的落地,意味着银行通过购买相关产品为网络小贷公司进行“输血”模式将不复存在,资产短期将面临一定的配置压力。但在借贷需求较为刚性的背景下,回归本源的银行“助贷”业务将有望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

“从短期看,《通知》在持牌要求、成本上限和资金来源等三方面的举措可能给现金贷行业造成比较大的冲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指出,《通知》可能迫使相当一批现金贷公司收缩业务甚至退出市场,但这样的调整是实现健康发展的第一步。

重庆小雨点网贷市场总监肖飖透露:“目前不少参与小微贷款类ABS业务的金融机构已暂停了这项业务。我们预计2018年一季度发行会是一个低潮期,后续才能逐渐恢复。而且目前不少小贷机构正从ABS转向Pre-ABS(一种为了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而设立的基金),今年Pre-ABS可能会成为一个新趋势。无论如何,金融监管部门联手‘出击’之下,部分机构得以降杠杆,对于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融资体系来说,都是好事。”

回归普惠金融是“王道”

在“出清”之后,行业未来路在何方?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惩戒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帆说:“新金融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金融空间巨大,金融体系将发生巨大变革,但普惠金融与小微金融是坚定不移的方向,普惠金融、小微金融将大踏步发展。”

黄益平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即便是现金贷,也并非一无是处:现金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惠金融的特性,因为现金贷的借款人基本上很难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但普惠金融需要有一个界限,把钱借给缺乏偿还能力的人就不是普惠金融,而是不负责任的金融行为。现金贷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做负责任的贷款。”黄益平表示,“负责任”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风控。除了事前的风险评估,还有事后的催收规范;此外现金贷公司用大数据做风控的行为也需要进一步的规范与改善。

为此,黄益平呼吁尽快实现行业信息共享。《通知》要求相关机构“全面考虑信用记录缺失、多头借款、欺诈等因素对贷款质量可能造成的影响”,但如果企业无法获得借款人在其他平台的借贷信息,这些举措就难以落实。因此,央行征信系统应该向持牌的现金贷平台开放。另外,互联网金融业协会也可以在银监会的支持下建立一个现金贷信息共享机制,遏制多头借贷的现象,化解债务爆炸的风险。

捷越联合创始人王晓婷认为,随着校园贷、现金贷等高风险产品被叫停,未来互金行业将走向深耕细作,继续向垂直领域深入的同时,也将开辟新的发展领域,很有可能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供应链金融、三农资产等新的领域,这些领域既有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推动,也是新的投资风口。

持牌机构掀“扩容+增资”热潮

近年来,消费升级、政策支持、金融科技等共同推动消费信贷市场发展。一方面,最近一两年,消费金融行业的“正规军”迅速由最初的4家扩容至22家。另一方面,借着行业迅猛发展的“东风”,近期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密集增资,以支撑业务的快速发展。

持牌机构扩容

银监会网站显示,截至目前,已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数量为22家。2013年9月,银监会发文,按照“一地一家”设立原则,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范围;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推广至全国。

广证恒生证券分析师温朝会表示,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是获得政策支持最清晰、法律地位最明确、合规化程度最高的消费金融领域市场主体。从2017年的情况来看,2017年共有4家消费金融公司开业,分别是河北幸福消费、哈银消费、长银五八消费和上海尚诚消费。相比2015年和2016年,消费金融公司开业节奏有所放缓。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2013年第二批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开始之后,近两年消费金融公司扩容步伐在加快,2015-2016年集中放开了一批。在目前严监管的态势下,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应当积极稳妥地推进。

数据显示,在已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25家公司中(其中3家尚未开业),四分之三以上为银行系主导,其余为产业系主导,有上市公司、零售企业等参与设立。温朝会表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大部分依托银行股东成立,即使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主要投资者,依据规定,该类投资者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0亿元,可见资金背景雄厚,是行业中自有资金量最大的企业。”

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地域分布来看,除上海和广东省有两家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以外,其余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基本遵照了“一省一家”的原则,目前22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覆盖全国20个省份。

密集增资抢占份额

近期,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掀起增资热潮。今年以来,中邮消费金融和招联消费金融的增资申请已先后获批。1月12日,招联消费金融将注册资本由20亿元增加至28.6亿元获得深圳银监局批准。1月4日,中邮消费金融提出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加至30亿元的变更申请获广东银监局批复,超越注册资本为22.1亿元的马上消费金融,跃居行业第二位。

在此之前,捷信消费金融增加注册资本10亿元的申请已于2017年12月获得天津银监局批准。至此,该公司注册资本增至80亿元,再创行业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变更系捷信在2017年第二次增资,2017年5月,捷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从44亿元增至70亿元。

此外,华融消费金融股东之一合肥百货也在2017年12月公告称,拟参与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同比例增资扩股,将华融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由当前的6亿元增至16亿元。

董希淼认为,近期消费金融公司密集增资与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分不开的,当前消费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同时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迅猛。

融之家联合易观发布的《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爆发,传统金融机构消费信贷较去年末增加3.89万亿元,为历史最高增量。《报告》指出,消费升级、政策支持、金融科技等共同推动消费信贷市场发展,同时,我国消费信贷规模及渗透率与美国相比差距仍非常明显,未来发展潜力大,为此,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平台、分期购物平台等纷纷发力消费信贷。

从消费金融公司的角度来看,董希淼进一步表示,近两年来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发展较快,因此会有增资的需求以支撑业务的开展。

纷扰的校园金融

“爸妈不给买,只能自己想办法啦。”张磊就读于一所位于三线城市的大学,对于他来说,每次有新款的数码产品上市,如果不给自己“配上”仿佛就是不合群。张磊并非个例,而家长也不可能每次都满足孩子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尝试通过一些金融工具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5年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且预计未来还将保持每年4%至5%的同比增长率。2017年8月,全国大学生信用大使联盟及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大学生信用现状调研报告》(简称《报告》)指出,如今有22%的大学生使用过分期消费。不过,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发现,针对在校学生的正规校园金融服务仍处于刚起步阶段,大学生们的了解范围也相当有限。

“银行还有面对大学生的金融服务?从没有听说过啊。”几位在校大学生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反馈称:“在印象中,几大行向大学生提供的服务不都是助学贷款什么的嘛,一般的学生用不到,所以平时也不怎么了解。”

刚本科毕业的学生小陈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平时主要用的都是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这些使用方便,还款也方便。平时网购、话费、外卖等日常开支都支持使用花呗和白条。”《2017中国大学生信用现状调研报告》也证实了这点,84%的学生日常不会使用信用卡。

“前几年学校倒是和某银行合作推过校园信用卡,但是我试了一下,额度只有10块钱,就没有再使用了。”一位受访学生向记者表示。对此,记者联系上了银行的一位工作人员求证。

“确实,之前我们推的学生信用卡都是0额度的。”该工作人员表示,“毕竟大学生没有征信记录,而且政策方面也不支持我们开展校园信用卡,所以之前没怎么推广。只能提供0额度的信用卡,需要如借记卡一样往里面充钱使用,但是可以享受所有信用卡的优惠。不过2018年起随着政策的放开,我行也推了正式的校园信用卡,用以满足学生的金融需求。”

实际上,继2017年5月末监管层要求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之后,商业银行等“正规军”正积极“返场”校园金融。除了学生信用卡以外,还开展了一批针对学生群体的小额低息贷款服务,如中国银行推出的“中银E贷·校园贷”等。此外,一些持牌金融机构正在加速改进相关服务。比如,招联消费金融推出了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招联零零花,可在招联商城及多种场景进行分期购物、取现消费,方便学生群体日常消费需求,也有助于他们信用积累,学生毕业后更可继续享受招联金融信用产品服务。此外,学生群体凭招联额度使用招联信用付,可在线上超300个APP、银联线下超数万家商户使用招联云闪付消费,并享受长达40天免息还款服务。

可以预期的是,校园金融业务仍将在“纷扰”中继续前行。在其背后隐藏的问题也亟待引起相关部门、在校学生、学生家长等重视。

比如,《报告》显示,在3%使用过校园贷的大学生中,有35%的大学生不会自行计算贷款的实际利率,单纯依靠校园贷提供商所提供的数据。也正因如此,有33%的学生接受了1.6%以上的月利率。这一贷款成本核算后年利率将超过20%。而且不容乐观的是,使用校园贷的学生中,有42%的学生表示面对偿还压力,他们并不想求助父母的帮助。

不少专家和教育界人士认为,父母在子女进入大学前就应该开始指导孩子进行预算,明确信用卡、债务、网贷、罚息等概念,培养理性的财富观念。学校也应加强宣传引导,加大金融与网络安全知识普及,从源头上遏制借贷高消费及“高利贷”现象的发生。随着高校与社会金融教育的加强,大学生消费逐渐趋于理性。《报告》指出,当面临生活费无法满足开销时,42%的受访大学生会选择放弃消费。剩余的则选择向父母、同学求助,使用消费金融服务的仅9%。当今大学生理性消费的特点十分突出,近80%的受访大学生选择以“质量”与“价格”作为考量因素。

与此同时,随着银行系“正规军”进驻校园,对于大学生来说,有了相对安全的金融服务通道,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预见,随着大学生金融服务越来越普及,大学生诚信档案将被建立完善,此前银行业一直担心的信用评估困难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来源:中国证券报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