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直连、关通道:聚合支付大洗牌新金融

/ 金评媒 / 2018-01-23 20:26
有接近监管的分析人士称,支付机构直连银行模式的乱象,根本原因在于一些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账户多而分散,从而导致支付机构可通过客户备付金,多头、超额获取银行授信额度...

断直连、关通道:聚合支付大洗牌 - 金评媒

“我们拿牌照的,还真不如他们不拿牌照的、或不按牌照出牌的。”大林曾私下跟我说:“你看看他们,什么都能干,发卡、收单、转接清算、理财、投资、放贷,连张牌照都没有、或是只有一张收单牌照,业务却做得简直像拿了‘银行牌照’。” 

大林是某持牌支付机构的战略业务部门人士。他的无奈,源自某种程度上的“不公平竞争”。业内也形象地把这一比拼形容为“穿皮鞋的和穿球鞋的赛跑”,而赛程在过去3、4年。 

在此期间,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新金融业态迎来创新大发展,但一些机构在急速“创新”在过程中又难免触及甚至超越合规的边界,形成监管套利。于是,支付机构靠资金沉淀做饵让银行“放通道”者有之,大搞与发卡行直连者有之,二维码无标准无秩序肆意拓展者有之,通过客户备付金账户超额获取银行授信额度并用于理财投资者有之、把本该“T+1”的支付结算做成“T+N”(资金留存)或“T+0”乃至“T-N”(信用放贷)者有之。 

在这一段赛程,按着牌照监管要求循规蹈矩的“好孩子”们往往有着一张落寞的脸,他们的“审慎”被市场说成了“落伍”。“丛林社会”的市场评价逻辑下胜者为王,哪怕是靠着监管套利的“胜”,也被说成了“弯道超车”。 

然而风水轮流转。包括支付产业在内的整个金融政策语境,在过去半年里迅速地完成了由促发展向严监管的取向切换,守住安全底线、服务实体经济、回归小额便民才是头等大事。在支付产业,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在去年底前后相隔不到两个月内,监管相继出台了四个重磅文件,这一密集的程度史无前例。 

这四个文件分别是: 

《关于进一步加强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工作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发〔2017〕217号,下称“217号文”)——继续深化无证机构整治工作; 

《关于规范支付创新业务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发〔2018〕281号,下称“281号文”)——加强市场风险防控,规范创新发展; 

《关于调整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发〔2017〕248号,下称“248号文”)——强化备付金集中存管,切断支付机构直连银行模式; 

《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发〔2017〕296号,下称“296号文”)——规范条码支付健康发展。 

大林说起这事儿的语气里有种终于扬眉吐气的痛快,他说这是他们这些“合规创新”业内人士们的“福音”。这两个月来,置身业内,他能感受到以前在中间地带观望的企业,现在开始向合规这一边靠拢。 

上述密集的监管发文像是一个路标:支付产业进入“直行道”。 

如果弯道超车拼得是创新的灵活和闯劲,那么直道加速该比创新的规范和稳健。 

断直连 

一些在牌照意义上仅为“第三方收单”的支付机构,靠直连银行做着事实上的转接清算方;一些商业银行替移动支付巨头“放通道”,从移动支付巨头那里拿到接口,再放给下游的其它银行或支付机构,事实上承担着转接清算职能。这在行业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本期“愉见财经”要说的第一种被监管要求清理的模式,即典型的直连模式,在281号文和248号文中均被再次严辞规范,监管再一次明确,跨行清算须通过有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处理,收单机构、银行须回归本位。 

在清理直连的时间安排上,自281号文印发之日起,各银行、支付机构不得新增不同法人机构间直连处理跨行清算的支付产品或服务,至于存量,281号文要求“应尽快迁移到合法的清算机构处理”;但综合此前人民银行支付司发的《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下称“209号文”)给出的时间结点,线上直连模式迁移至有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的最后期限,是2018年6月30日。 

根据后发于209号文(司发文)、且发文层级更高的281号文(行发文)来看,当前可供前移选择的、有合法资质的投靠,是银联或网联。 

事实上在前期,监管方面已多次要求支付机构断开直连,继281号文之后,248号文则是从直击违规支付机构“痛点”的角度、即加强备付金管理,来推动业务合规进程。 

有接近监管的分析人士称,支付机构直连银行模式的乱象,根本原因在于一些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账户多而分散,从而导致支付机构可通过客户备付金,多头、超额获取银行授信额度,并用于理财或其他风险投资,超范围经营。 

同时,当一些支付巨头以高额备付金的资金沉淀做“饵”,利润驱动的商业银行们,尤其是当一家银行内部,个金部门、网金部门、总行、分行都掌握一些支付接口,形成“九龙治水各管一段”的格局时,就很容易被各个击破,纷纷做了支付巨头们的合作通道。 

在此情况下,上述分析人士称,248号文由人民银行总行牵头,通过直接提高备付金集中存管比例,从根源上治理支付机构直连银行乱象,形成断开支付机构直连银行模式的“抓手”。 

根据248号文,2018年起,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将由20%左右提高至50%左右;具体执行方式为,2018年1月仍执行现行集中交存比例20%,2月至4月按每月10%逐月提高,至2018年4月将集中交存比例调整到50%左右。 

此外,随着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账户管理趋严,持牌清算机构必将有机会 参与到备付金的资金清结算,其服务质量,比如差错争议、风险监控、定价机制等等能力,将更多得到体现。 

关通道 

本期“愉见财经”要说的第二种被监管要求清理的模式,是俗称的银行给聚合支付交易“放通道”。民生银行厦门清算中心,中信银行深圳相关业务部门,以及浦发、兴业等此前均在这块进行了业务布局。 

本身亦无转接清算资质的银行,在此间扮演的角色相当蹊跷。 

以作为民生银行总行一级部门的民生厦门清算中心为例,这一本该只做本行新兴支付业态综合清算平台的机构,在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中,其事实上承担了跨行跨法人机构的清算职责,接近于本该由银联承担的角色。 

在正常的交易中,用户向商户发起交易,商户将交易上送至收单机构,收单机构通过银联,将交易送至发卡行,发卡行扣款之后通过银联将资金清算至收单机构,收单机构根据比例进行分润并将资金分配至商户。一名接近厦门民生的支付业内人士告诉“愉见财经”,在民生厦门清算中心的模式中,交易上送链条变为“商户—第三方支付群体A —民生厦门清算中心—第三方支付B—银行”,亦即清算顺序变为“银行—第三方支付B—民生厦门清算中心—第三方支付A—商户”。此流程可以视作民生银行收单业务的“大商户”处理。 

尤其是两大移动支付巨头的业务流程中,需要像民生厦门、中信深圳这样的“放通道”者存在,以把他们的接口放给下游的各个收单银行或第三方收单机构,以便让商户有聚合支付可接入。 

监管将此都看在眼里。217号文即剑指了“聚合支付”中存在的此类问题,加大对无证支付机构的整治和处罚力度,281号文中亦有关于支付接口集中管理、不得违规开放交易接口的规定。有市场评论称,217号文落地,也就意味着银行系清算大军的全军覆没。 

据大林观察,目前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停止了与聚合技术服务商的合作,这甚至牵连了部分本身是合规的聚合技术服务商的业务。此外,由于无证机构被处置,大量此前通过无证机构接入的真实商户交易也收到影响。 

断开的不合规业务链条,需要合规的、有相应资质的清算机构来重新断点续接。聚合支付行业面临洗牌,业务受到影响的公司,一大出路便是向真正持有对应业务许可资质者靠拢、建立合作,借着合规“大船”出海。 

而相应的,这些持牌机构也正张开双臂期待合作。比如,银联一名相关业务人士透露,他们内部已成立了一个对接小组,具备承接支付机构和银行交易连接的能力。细心的银联还在产品上做了很多准备,比如将原基于ISO8583的报文协议接口格式修订成了更灵活、市场更习惯使用的XML接口等,以求更好地继续提供基础服务。 

强监管之下,支付回归四方模式。一个萝卜一个坑,各方也将逐步各就各位。 

【来源:金评媒】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