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双刃剑” 类金融越位必出事新金融

/ 互金咖 / 2018-01-31 20:14
王国刚认为,2016年至2017年的整治是增量整治。但2018 年之后要进行的是存量整治。

金融科技“双刃剑” 类金融越位必出事1

日前在北京第十三届北京金博会同期举行的2017 年中国金融年度论坛上,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霍学文发表主题讲话时强调,北京已经设立了互联网金融安全产业链,他提醒大家需要了解和理解一个事实,即金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霍学文认为,互联网作为底层技术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最近区块链技术蓬勃地发展, 其希望所有发展区块链的企业一定要关注好风险、控制好风险,一定不能造概念、造模式来欺骗金融消费者。“你可以欺骗一时,但是绝不可能欺骗一世。因此,所有发展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以及基于区块链的发展, 带着这个币那个币的, 必须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先机。我们将严厉打击欺诈行为。”霍学文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国刚表示,2018 年中国金融的主题就是防风险。防范金融风险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旦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不仅十八大以来经济金融所取得的成就将毁于一旦,而且将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和政治后果,严重干扰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十九大对两个一百年战略布局的实现。所以,这个问题怎么强调现在都不过分。

王国刚认为,2016年至2017年的整治是增量整治。但2018 年之后要进行的是存量整治。原因是什么?“中国金融运行中各种乱象的形成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然,你要化“三尺之冰”也非一日之功。这些风险要防范。” 王国刚如是说。

其中,监管一头整治 P2P,另一头 P2P 还在进行所谓的创新。这些创新的校园贷、现金贷还在不断地造成经济社会的后果;一些民营企业集团,在进入以后获得巨额的债务,并且把这些债务用作金融运作,由此引致了一系列的风险,这些风险现在逐渐地暴露出来了。

警惕金融科技“热”

王国刚直言,应警惕金融科技“热”背后可能引发的种种风险。

“像比特币搞得一个一个神魂颠倒,可以创造货币了,一些人望文生义看到那叫货币,他就已经往上奔了。但是,大家忘了一个最简单的概念。在金融学上,大家先讨论那个东西是交易对象还是交易媒介。如果是交易对象,就是金融产品;如果说是交易媒介,那才是货币。”王国刚称。“货币作为央行的一个基本功能要保持币值稳定,这是它的基本功能。但是,当你拿人民币去买比特币的时候,你就知道比特币就是交易对象,什么时候它成货币了, 一衡量它压根就不是,只不过名称叫‘币’而已。但有些人还趋之若鹜,还从那儿衍生出来一堆的ICO、海货、期货交易。那不是货币,交易对象是金融产品。这种金融产品是从虚到虚的,不是从实到虚的。”

王国刚称,这些所谓的区块链、分布式账户、人工智能等等,它并不只在金融用,在各产业都可以用,但它在哪个产业用上成熟了?用进去了?

金融科技“双刃剑” 类金融越位必出事2

“自本世纪以来,2000—2001 年,我们有过一轮网购泡沫,当时说拿一万块钱租一条通讯线路, 一个服务器到中关村 8 块钱买一个盗版盘, 就可以办一个网络公司, 这叫高科技。”王国刚表示。“如果这叫高科技,天下没有什么不是高科技的,所有一触网让股价去上升, 那就是泡沫。”

紧接着,是前几年所谓的互联网金融,看看吧,我们做了些什么?今天留下下什么?等到这两年整治下来以后看看还剩什么?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现在一些人搬出了所谓的金融科技,把猜测、预期,甚至幻想当作现实,并趋之若鹜。“如果这样做下去的话,我们准备再有第三次泡沫。”王国刚如是说。“因此,我们应理性对待金融科技的发展,加强研究,看看它究竟是什么,但是在相关技术成熟之前,一定要弱化炒作冲动,不要让它形成新的金融泡沫。因为这是要付出代价的,会造成很多风险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助理杨涛也称,在技术这样一系列的大杂烩当中,还需要进一步推动它的标准化,与此同时其中也有很多劣币。无论是现在比较火爆的AI人工智能当中,还是近一段时间讨论比较多的区块链当中,同时也有一些打着技术的旗号,但本身真正的技术驱动力和创新能力非常地有限,甚至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的。

王国刚强调,金融监管部门不仅要管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 而且要监管准金融机构、 非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因此,监管要回到行为面上来,凡是金融行为都应该监管。

类金融越位必出事

对此,杨涛表示,类金融需要明确定位,就是要“老老实实”。针对金融科技有不同的相关类型,其中有一些是利用新技术,这些领域无论是 P2P、众筹,结合新技术,跟现金贷技术相结合,这些领域从长远来看需要安于小额补充的地位。如果要越位的话,必然会出事。

金融科技“双刃剑” 类金融越位必出事3

一方面,整个大的监管环境是这样一个导向。另外一方面,全球范围内这样一些领域,它做的都是小而美的补充,这样一些类金融明确定位是重中之重。

此外,从全球来看,面对这样一些新金融的业态,都有一些共性的监管特征,比如说穿透式监管,根据业务属性纳入现行的监管框架。监管会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募集公众资金、从事公共管理和债券拆分这样一些更复杂的金融行为。

长远来看,还会根据法律的授权,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对一些小额的有限范围的风险可控的行为适度地简化监管程序。另外,针对互联网特点,更加重视信息披露跟投资者保护,这又是未来值得关注的方向跟趋势。

杨涛预计,科技支持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将成为最重要的蓝海之一。“谈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各种应用,风险管理本身就是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五到十年, 面临的技术与金融、与经济结构所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多。个人判断,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机, 或者是风险波动,未来有可能全球范围逐渐成为常态。”杨涛认为。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最担心的就是风险。与之相应的,把新技术利用到风险防范跟安全领域,肯定就是这个不确定性日益增多的时代最重要的一种创新和挑战。

其中,可能有三个层面,即从监管与合规层面,从行业、风险、基础设施建设层面,从行业主体的分散与管理风险方面,其实都可以嵌入新技术所用的各种模式,结合新技术一个智能风控时代将逐渐来临,在这一领域会诞生越来越多新的主体、新的模式跟新的产品。

不过,针对有些人说当前可能是一个短期的金融严监管的“冬天”,“冬天”过去还是“春天”的这一观点,杨涛则持不同观点。

其表示,“但是你要看到有一些措施、有一些思路无论从我们国家还是全球来看,这种相对严厉的监管它将成为一个常态化的特征。为什么呢?”杨涛称。“就在前几年,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兴起的早期,全世界各国的监管部门都面临对于这样一些新生事物看不清楚的状况。随着大家看得越来越清楚,严监管肯定会成为常态化。特别是除了金融科技之外,整个金融监管就是为了防止金融乱象,避免原有监管的形同虚设。”

杨涛直言,从新金融创新的角度将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金融自身是强求复杂的结构化的。“但从监管角度来说,特别面临跟金融科技有关的新业务,监管是希望你简单透明,而不是复杂化的。如果说看不清楚,那肯定就会担心。”杨涛认为。

【来源:互金咖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