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是时代冲撞的产物,网格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滚动
我们爱上一座城,是因为爱上了那里的一个人
我们怀念一座城,是因为怀念着这里的一群人
电影《老炮儿》已经上映一段时间了,得到了身边一众叔叔大爷的交口称赞。看完之后百感交集,一边为逐渐逝去的老北京生活惋惜,一边又觉得过时、陈旧的生活状态势必被新生活取代。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充满活力的中国之都,变——才是唯一不变的主题。
北京并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城市。1962年,一名外国记者将这里定义为“史上最大的乡村”。过去十年,就像是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国家的首都那样,北京这个大乡村走向了国际。穿过天安门广场,一百多公里外的长城标志着这个城市宽广的界限。而今,尽管这里有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机场,近一百家星巴克和一条覆盖到城市核心之外的新的地铁系统。
但在某些北京人的眼中,它仍是一个乡村。总也不想忘记那些清晨穿梭房前屋后的叫卖声,周末提着爆米花筒在胡同口“砰”的踩上一脚的大叔,孩子们放了学从街上走个几百米,串着各家的门就喂饱了肚子。还有居委会的大爷大妈,带着红袖标,可谓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什么谁家来了新保姆备案注册,谁家乱扔垃圾上门批评,谁家家长没下班帮接个孩子,院子里来可疑人员紧紧盯着,哪家两口子吵架调解劝慰,组织大家自己动手打扫卫生。春天盘旋于青瓦之上的鸽哨,夏天蝉鸣中扎堆乘凉砸吧两口小酒的爷们,秋天满地捡落叶“拔根儿”的淘气包,冬天邻居家端来的那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这些忙忙叨叨却甜甜蜜蜜的场景,就像一贴温情的旧图画,在我们心里慢慢卷动,慢慢感怀,又慢慢消散,成为一种文化的记忆。
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和新型物业管理的介入,居民社区生活的和谐程度却在下降。城市的脚步永远是那么快,快到我们突然间走上楼,关起门,失去了太多邻里相处的欢趣。无论是对于社会的整体环境,还是人们安居的要求,一个健康社区的存在本身就是消除冲突的一种工具,而健康社区的管理模式需要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相乘,才能发挥最强的功效。
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社区网格化管理效能初现,通过物理与逻辑网格的划分,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和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全要素信息的精细化管理,实现物联网的接入,整合社区信息服务资源,强调社区服务理念,实现创新型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科学化和人性化。
网格化管理这个名词听来陌生,其实在古老中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就早有运用,犹记13世纪的马可·波罗形容北京:“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网格化管理由信息流和物理划分相结合,就如同这副 “棋盘”,在城市的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中铺散开去,将人口综合服务、房屋管理、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排查、视频监控系统、家政派单到户等服务统筹联通,做到及时发现风险、监控风险,防患未然,主动服务,这些努力将大大提高社区治理的品质,降低社区治理成本。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