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优步两虎相争决战中国,谁会是最后王者?产经
滴滴、Uber虽然都在移动出行领域,但他们主打的细分市场还是略有不同,二者各有千秋,也都存在瑕疵。但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就像蒙牛之与伊利,身为消费者,也愿意看到二者通过竞争不断完善。毕竟,企业的服务越来越完善,最终的受益者是我们!
文章开始前我们先来看一张有趣的图
这是一张中国移动出行市场三大巨头的分析图,当然,同时也是联想“柳姓”的“家族内斗”,虽然联想总裁柳传志对外表示“他们选择了自己的事业,与我毫无关系,这只是偶然”,但不得不承认,有钱人家一个“偶然”就抢占了中国移动出行市场的大片江山,果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柳总裁笑而不语~|
言归正传,虽然图片上看来一片家族祥和,但其实近年来中国移动出行市场的竞争是愈演愈烈。神州专车,滴滴出行,优步,易到用车,天天用车……一票移动出行软件你争我夺,烧钱,降价,打得不亦乐乎。
这其中最受大家关注、竞争最为激烈、烧钱最为厉害的当属滴滴与Uber。刚获得中国人寿6亿美元融资,又宣布已经完成了新一轮45亿美元股权融资的滴滴,把大家的视线再一次拉回了移动出行这块大蛋糕上。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滴滴与Uber这两大移动出行领域的巨头,近两年竞争也是日趋激烈,那么在中国市场,谁更受消费者的青睐呢?
土生土长的滴滴与舶来品的Uber
滴滴是中国一款打车平台,近年来成为用户喜爱的打车应用。同时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制造”,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经完成了融资,收购等一系列大动作,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打车方式,更改变了人们的出行生活方式。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
Uber,起源于美国硅谷,也是一款打车软件,它充分利用闲置车辆资源发展共享经济,在美国取得成功后,更是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生长土壤,于2015年成立中国优步,独立融资。原因是中国这一市场太特殊,体量也很大,而且又有滴滴出行这一强劲对手的阻击(看来哪里都有中国特色~)
|优步中国区负责人柳甄|
目前在中国移动出行市场上,滴滴与Uber占据了大半的市场份额,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两大寡头。
二者的出身也决定了他们在中国市场上的定位。滴滴在走国际化路线,而Uber则选择本土化。这就好像亲生的与抱养的,从政策与大环境来讲,还是滴滴这“亲生”的更占优势。
随着中国移动出行市场的不断壮大,必然会引起政府的重视,而法律也会更加完善来填补空白。滴滴、神州等都在寻找专车合法化的思路,而且滴滴有中投做背书,对滴滴在政策上形成重大利好。国家资本的进入无形中会扮演政策改革的力量,最大限度的消除运营风险,为滴滴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反观Uber,如果不加强与中国政府的紧密合作,而只依赖于把闲置的私家车资源利用起来这种共享经济模式,恐怕走不远。毕竟,别人家的钱也不是那么好赚……
移动出行市场“金主频出,阵容豪华”
|图片来源于亿邦动力网|
这是截止到6月13日,中国移动出行市场的融资榜单,可以看到众多的投资者都十分看好中国移动出行这一市场,不惜花重金也要抢占一席之地。
滴滴背后的金主们:
|图片来源于新浪科技|
滴滴的投资者多以央企,国企等构成,从图片中也可以看出BAT巨头阿里巴巴与腾讯,“国”字头的中国平安,经纬中国等均有席位。
Uber背后的金主们:
|图片来源于虎嗅网|
Uber的投资者也都大有来头:微软,百度,中国人寿,沙特主权财富,红杉资本……都是投资行业的“名角儿”。
|图片来源于新京报|
这是滴滴与Uber近期的融资情况,二者的资金容量都很大,投资方也都是大手笔,迄今为止滴滴获得的最大融资就是中投公司的30亿美元,Uber获得的最大融资则是沙特公共投资基金所投的35亿美元。
总得来说,从资金容量上看,滴滴与Uber二者不相上下,差距并不明显。二者的后台也都很硬,资金也很充裕,看来烧钱策略暂时还不会结束。
数字营销对战品牌娱乐营销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创业者来讲,开拓出市场就意味着你把握了先机,滴滴发展到现在运用最纯熟的当属数字营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红包补贴大战”。不可否认,这一策略在滴滴发展初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起码成功的开拓了市场。
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在品牌建立初期,通过“补贴大战”的营销手段来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向市场“砸钱”的方式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滴滴也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注重创意营销与技术营销,不过主力依然是数字营销。
|0元起步的打车价,肯定会有很多人心动|
不同于滴滴的红包大战攻略,Uber通过品牌跨界营销快速占领市场,在中国市场与妈妈网、歌莉娅、宝马MINI、特拉斯等品牌合作就是最好的佐证。
(Uber与特斯拉的合作)
除了借助品牌跨界营销迅速扩大了自身知名度外,Uber还通过借势名人或明星等娱乐化营销来吸引大家的关注。比如明星佟大为就为Uber站台,还当了一把“最牛暖心司机”。
|佟大为当司机|
Uber不是通过广告轰炸消费者,而是让消费者参与到传播过程中,用创意、娱乐的元素将整个服务包装成有故事的东西,引发用户自愿充当传播者,帮助Uber共同完成宣传。
虽然有很多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红包、价格补贴;不过相比较而言,还是走温情亲民路线的Uber更容易让大家接受。
出行安全,谁更靠谱?
投资滴滴,Uber的金主们
(图片来源于虎嗅网)
“国字头”的中国人寿与中国平安都成为了滴滴和Uber的金主,这是否是一个利好的信号?我们未来的移动出行安全是否有了多重保障?期待看到他们的合作。
移动出行的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也一直备受大家关注。不只是滴滴与Uber,任何一个移动出行领域的企业都会面临安全问题。怎样有效的管理,减少甚至杜绝这种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滴滴与Uber应该深入思考的。在安全问题爆出的时候,滴滴采取了永久封号以及发布声明等措施值得肯定,而Uber在面对出行安全问题时采取的措施还不明确。如果后续能够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管,在保险方面再为乘客上一道枷锁,就再好不过了,毕竟“便捷诚可贵,安全价更高!”
结语
滴滴、Uber虽然都在移动出行领域,但他们主打的细分市场还是略有不同,二者各有千秋,也都存在瑕疵。但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就像蒙牛之与伊利,加多宝之与王老吉,身为消费者,也愿意看到二者通过竞争不断完善。毕竟,企业的服务越来越完善,最终的受益者是我们!
来源:互联网商业观察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