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货架融资30亿:“被吃垮”还是躺着挣钱?证券
去年底,亚马逊悄然推出黑科技满满的无人超市Amazon Go,虽然后来因为技术原因项目暂时搁浅,但Amazon Go就像神话里的普罗米修斯,点燃了无人零售这把火。
从2017年初上线运营6个月后,用点心吧决定关停开放式货架项目,折戟沉沙,转向写字楼不插电智能售货机;同一时间,回归的阎利珉(微博)决定迈步从头越,押注无人货架果小美,誓要在新零售领域再做一个聚划算。
他们没想到的是,短短一两个月间,无人货架领域的玩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据《IT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披露融资的无人货架项目已近30家,累计投资金额近30亿人民币。
如此之快的融资速度,让无人零售成为共享单车的下一个风口,甚至有超越共享单车之势。然而,是否所有无人零售项目都能躺着赚钱,还是像很多共享项目一般遭遇滑铁卢?
先规模,后优化
8月以来,每天一到办公室,就能看到办公桌上堆积着各种“无人零售”的商业计划书,这成了不少VC的工作常态。比起共享充电宝质疑者多、支持者寡的局面,VC对无人货架等无人零售项目更为看好,大多都在观望。
虽然巨头还未入场,但背靠各种“爸爸”的玩家们已入局,他们身上不少都带有电商和互联网的基因。背靠阿里大树的饿了么近日传出试水无人货架项目“e点便利”,饿了么向《IT时报》记者证实,“e点便利”是饿了么新零售业务部门参与合营的线下项目,目前这个业务还处于测试阶段;每日优鲜有联想和腾讯的背景,它向《IT时报》记者透露,完成C轮融资后,将马不停蹄地投入3亿元人民币发展无人货架项目“便利购”;同时,有团购背景的无人货架团队“哈米科技”也与天猫旗下的易果生鲜抱团取暖。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市场,取得成绩的玩家一般都是“先规模、后优化”。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认为,无人货架项目也适合采用这种打法,目前最重要的是铺量,所以非常考验团队的地推和供应链能力。
金沙江 合伙人江澜曾测算过,无人货架的拓展速度大概是单人单月新增10个货架,一般通过扫楼的方式,一家家谈入驻,签约以后一两周时间上架商品,整个周期最快两周。一般入驻的公司规模为50人以上的,如果员工数再往上,谈判周期会更长,商品配送的频次也会增加。
《IT时报》记者拿到了玩家之一“领蛙”准备B轮融资的项目计划书,其中,“领蛙”表示,截至2017年9月中旬,铺设的货架已经接近2000个,每周以200多个点的速度新增,目前已经占领了华东地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单点毛利30%,扣除物流损耗后,运营利润率为12%。这表明,办公室零食利润并不高,实现盈利还需大规模铺开。
巨头和资本们相中的是办公室货架成本低、进入门槛也低。果小美创始人阎利珉表示,铺设一个普通的办公室无人货架的初始成本在1000元左右,包括300元的普通陈列货架,约600元的商品成本和100元地推成本。
又一面人性的“照妖镜”
无人零售主要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无人便利店,另一种就是无人货架。办公室的角落,一个整齐摆放着各色零食的开放式货架,扫一扫二维码完成支付就能拿走“心水”的小零食,这就是逐渐占据办公室白领8小时的无人货架。
共享单车风靡之初,“照妖镜”里出现了抛车入河、卸锁破坏、占为己有等令人心寒的景象。不曾想,一个开放式的无人货架也会拷问人性,防盗、防损成了公司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铺设完64个无人货架后,用点心吧发现,货损率突破了10%,最严重的货架大到39%,后台显示货架上还有不少商品,补货人员一去却发现货架已经空空如也。零售行业净利润很难突破10%,一旦货损率达到10%,公司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看到了快被吃垮的趋势后,用点心吧在运营六个月后关停了开放式货架,开始铺设智能售货机。纵观整个行业,会发现 热点确实有转移趋势:由开放货架向封闭式、半封闭式智能机柜转移。
每日优鲜“便利购”表示,他们能将货损率保持在3%以内。同时向开放式+封闭式的组合式货架发展,分不同温区,有冰柜、冰箱和常温储存。他们一开始切入的点便是将共享冰箱搬进办公室,依托于每日优鲜这个生鲜电商建立起来的冷链物流体系,将生鲜配置到北京近300个前置仓里再一一向办公室配送。
看过不少无人货架项目后,戈壁 管理合伙人徐晨就对《IT时报》记者坦言,从数据来看,无人货架和自动贩卖机的重合度很高,差异化并不明显。虽然无人货架购置成本低,但货损率较高。
关键是技术驱动
刘强东(微博)说,第四次商业革命要来了,新零售即将成为主力选手。
亿欧网初步统计,目前包括无人值守货架、无人便利店、新型便利店、消费升级零售业态、智能零售终端、新零售服务商在内的“新零售”玩家,总共获得的资金总额突破了10亿美金。而且,这些数字还在快速增大。
如果说,共享出行是500亿美元规模,共享单车是50亿美元规模,共享充电宝是10亿美元规模的话,新零售已然超越了共享充电宝的规模,有望超越共享单车。
有业内人士认为,无人货架首先是零售的生意,将来会是流量生意。目前在一线城市,仅北上广深的企业就有200万家左右,如果按入驻率5%计算,月均销售额5000元,仅这四座城市的无人货架年销售额就能达到60亿元。
零售电商的人口红利期结束,用户争夺战场逐渐转移到线下。线下无人零售是另一个重要流量入口。
从事传统便利店商业拓展的人士向《IT时报》记者透露,一个40平方米的传统便利店,在一线城市的租金在2万元/月,电费平均2000元/月,24小时营业的话,一线城市人力成本为1.5万元/月。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无人货架一般不需要场地租金,冷藏柜的电费也不需要缴纳,成本主要是补货和货损率。”每日优鲜“便利购”相关负责人向《IT时报》记者表示。
然而黄渊普认为,无人零售的关键不是无人,而是技术驱动。管理10个无人货架很容易,但如果实现和管理1000个货架的“千人千面”和“上新”,背后至少要有三套系统:用户分析管理系统、物流配送调度系统、仓储商品分拣系统。市场上可能有现成可用的技术和产品,但如果不沉淀技术和产品能力,未来发展将步步受制于人。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