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大起底,今日头条缘何值5亿?业界

/ 柯实 / 2014-12-05 11:43
张一鸣与美团创始人王兴同乡,也同是连环创业者。但张自认对产品和技术的热爱远远超过对创业本身,今日头条正在实现他对推荐搜索技术的梦想。与此类似,他也不关心赢利模式...
经确认,资讯类APP《今日头条》完成C轮融资,融资一亿美元,估值超过5亿美元!红杉资本领投,新浪微博跟投。

像众多新创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一样,知道其产品“今日头条”的人远比知道“字节跳动”的人多。完全符合移动时代的节奏。但是,不过是一家成立两年多的公司,不过是一款为个人用户推荐资讯的APP,其创始人张一鸣不大情愿地承认,公司C轮估值大约5亿美元。

alt

用户数量决定估值的耀眼度。来自张一鸣的数字:今日头条目前下载激活用户1.2亿,日活跃用户超过1300万。

31岁的张一鸣是一堆“攻城师”中的一个,个头不高,戴着眼镜,但他创立的“今日头条”却成为新媒体中的姣姣者。产品上线不到两年,已拿到三轮融资(最近第三轮来自红杉资本),公司估值达5亿美金(30亿人民币)左右。这样的估值对一个传统平面媒体来说不可想象,但与市值30亿美元的新浪等传统门户网站相比还尚有距离。

张一鸣与美团创始人王兴同乡,也同是连环创业者。但张自认对产品和技术的热爱远远超过对创业本身,今日头条正在实现他对推荐搜索技术的梦想。与此类似,他也不关心赢利模式——有了用户就有了一切。这不是一回事吗?

因此,当张一鸣说广告是今日头条未来唯一的收入来源时,他也许是在下意识地掩盖这一产品已经显露出来的巨大想象空间。(刘建强)

一、做自己来劲的事

“字节跳动”C轮5亿美元的估值,1亿美元的融资,是在张一鸣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完全由投资人们竞价得出的——甚没请FA(财务顾问)。在他看来,钱只要够用,能继续使公司发展,从而完善产品,就可以了。而在一年前,“字节跳动”进行B轮融资时,它的估值是6000万美元上下。

更为重要的是,张一鸣做的这个产品,并不复杂。

他做的是一个全网内容信息检索推荐的工作。只是通过互联网搜索技术,尽可能全地检索全网的内容信息,而后通过推荐引擎,分发给每个用户个性化的内容,它通过你绑定的社交帐号和使用产品的信息反馈注1:用户在APP上进行操作,阅读或收藏某一条内容,在内容上停留时间的长短,或是选择“不感兴趣”,都让计算机得到了一个进一步推算你偏好的信息。使机器更好地“了解”你的偏好,并随着使用时长的增加和算法的不断演进,推荐的资讯越有可能接近你的需求。

注2:这一套信息推荐系统的核心是“机器学习”,他把“机器学习”分解成:观察、记忆、理解三层技术。正是由于近两年工业界和科学界的一些大的突破,使得计算机在这三种能力上有了飞跃性的提升,从而奠定了今日头条这种产品的技术基础。

推荐搜索技术近年来被看作是互联网搜索领域的发展趋势,也在很多互联网产品上早有应用:亚马逊、淘宝等电商会在页面上给你推荐“可能喜欢的商品”;百度会做精准投放广告——不同的用户在页面同一广告栏中看到的广告是不一样的;社交媒体也会通过你的好友关系,给你推荐“可能认识的人”。

这并不是一个门槛极高的技术,只不过,张一鸣投入了全部精力在信息推荐技术上——而在别人那里它只起到起辅助性的作用。并且,他在尽量高效的全网内容检索的基础上,专做移动端。注4:在张一鸣看来,只有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是专为移动端内容平台开发的,例如图片格式的长微博,在移动端是不适合的。移动端的唯一性(小屏幕导致移动端不像PC端可以多个软件同时操作),决定了PC端的信息搜索方式在移动端是不适合的。

“今日头条”的产品模式也并非无法复制,但模仿者极少,目前也暂未看到做出成绩的类似产品。张一鸣对《创业家》说,“之前还有一些,后来就越来越没有了,”他觉得要做好推荐搜索系统,“投入还是挺大的”。“字节跳动”拥有目前有超过1000台服务器(相当于Google在2009年用于处理搜索结果的服务器数量),注3:百度现有几万台服务器,今日头条的服务器规模在互联网创业公司里算很大的,在所有互联网公司里处于中等位置。

注3:张一鸣告诉《创业家》&i黑马,“字节跳动”的服务器一般在2-3万元一台,加上维护费、放置服务器的房屋租金等费用,几千万的投入对于普通创业公司来说确是一个不小的门槛。可同时承载2000万的用户,每天每秒有10g带宽的数据。张一鸣说,从去年开始,服务器的数量以半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他预计,到明年的这个时候会服务器会达到2000-3000台。

数据的积累也是至关重要的。“今日头条”2012年8月上线,到现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张一鸣和他的团队积累的大量的数据,也就是说,“今日头条”的用户的偏好,张一鸣的上千台服务器已经 了解了不少了。张一鸣现在的180个员工里,有60%是技术人员,这其中有一半每天都在做着完善算法的工作——使得计算机能更加“聪明”地去“了解”用户的偏好。而这一切,都是需要通过时间积累起来的,非朝夕可就。

即便如此,他也并不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什么都可以被复制、超越,还是很有压力的,并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只能(在技术与产品上)跑得更快更好。”

张一鸣说,腾讯或微软进入这个领域,他担心也没用,“什么时候都可以杀进来,因为他们拥有巨多的用户、巨多的钱,只是性价比实在不划算。”(事实上,目前腾讯新闻客户端,可用微信和QQ快速登录,目前亦有内容推荐功能)

张一鸣目前的团队有180人。这比《创业家》在一周前和他第一次见面时,又多了7、8个人,而在半年前,“字节跳动”还只有6、70名员工。

公司发展地如此迅速,客观上是为了紧跟产品的发展速度;主观上,张一鸣认为信息推荐技术的核心“机器学习”,在今天,不亚于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机器学习本身的进步,提供了一种原来不可能的服务形式——信息自动推荐。“大家可能都低估了这个技术的进步”,他指的当然不是技术原理,而是当它大规模应用以后对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

在张一鸣看来,以“机器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推荐技术,在一些垂直领域里的应用已经可以比人脑做得更好,“(一些垂直领域)很窄,处理的信息要比人脑简单很多,并且永不疲倦(信息量大于人脑),随时随地(速度大于人脑)给你推荐相关的信息。”

作为一个重度信息需求者,张一鸣一直认为如今信息分发的效率还是很低,从通讯工具,广播电视报纸,到Facebook,QQ空间,到微博。而且低效率的分发,同时带来创作的低效率。在2008年,张一鸣就在想,“应该要有一个更有效率的媒体属性的东西出现。” 那一年,25岁的张一鸣已经做到了王兴创办的海内网和饭否团队的技术合伙人。

他这样评价大他四岁的同乡王兴,“毕业后一天都没‘工作’过,我没他这么彻底。”生于福建龙岩的张一鸣,家庭背景虽不如王兴那么显赫(换词)——王兴的父辈在福建经营着几个水泥厂——但也“还不错”。张一鸣的父亲在老家做电子类产品生意,使得张一鸣从小便不会“天然”排除做企业这个选项。

与王兴不同的是,他对创业本身并无强烈的兴趣。他要做的是让自己“来劲”的事情,他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

只是不想让自己“无聊”。

二、南开学生中的另类

在张一鸣的印象里,南开的学生“视野特窄”、“特保守”,他算是比较另类的。“如果把去国企和体制内的人除以班级总人数作为一个指标的话,南开挺高的。”张一鸣用了这样一个技术男式的举例方法来证明他上边的观点。

张一鸣在大学时给父亲的企业开发过软件,也做过一些独立网站和软件——并且申请到了专利——卖掉,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在他看来,如果毕业后去一个大公司里做模块改进一类的工作,实在“不太来劲”。

于是,毕业后他仅在天津一个科技公司干了三个月就来到了北京,和一个南开的师兄共同创业,开发面向企业的IAM协同办公系统。

“有些创业者是对某件事情特喜欢,或者为了赚到第一个100万。我想做的是更刺激更具有挑战的事情,跟我擅长的技术相关的。”张一鸣当时觉得,国内没有一家公司IAM协同办公系统做得好,在网络条件已经普遍不错的2005年,做得比国外好在理论上是可能的。

但很快便失败了。他们这个团队有着大多数创业公司普遍的问题:市场定位不明——当时国内几乎没人用这种系统,只有一些拿不到的政府关系项目;投资人即是创业者——半年不回一次国;团队不成熟——几个技术不错的工程师拉起架子就创业了。

2006年3月份,张一鸣经朋友推荐来到了之后两年大火接着迅速瓦解的酷讯。成为了这个公司第一个技术员工,员工号排在第三个。

注:陈华:那时酷讯增长非常快,我们也面临很大压力,(需要)去把系统做的非常复杂庞大,增大用户量,如果我作为一个CEO的角色再去写代码也不太现实,我就把(技术这一块)交给张一鸣了。笔试的时候就看的出张一鸣的基础很不错,我自己面试的(觉得张一鸣)挺有创业冲动的,(因为熟人介绍)我知道他是创过业的,这样的人招进来挺好,不像大公司的技术员只会写代码,而没有办法把什么活都扔给他(充当一个多面手的角色)。这样他积极性主动性也会比较强。

虽然当时酷讯很多来自微软google百度雅虎的工程师,(张一鸣)资历并不是很强。但他很快在酷讯脱颖而出的原因有二:一是我们也看中他希望成长,在扶持他,能给他的都给他;二是他既努力,也有能力能震得住别的人。

入职酷讯第一天,陈华和吴世春便把所有帐号都交给了张一鸣,在有些业务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张一鸣就已经开始上线改代码了。在头一年多的时间里,张一鸣看过了公司所有人提交的代码,搞定了大部分别人搞不定的bug。张一鸣当时负责的是火车票搜索和房产搜索一块的工作,经常改bug改到2、3点后直接上线,第二天同事们上班时才发现昨天的问题他已经改好了。这种当天改善产品马上改善10万个用户的体验所带来的成就感,是张一鸣保持对互联网产品热情的最重要因素。

张一鸣感觉得到人对信息的需求是极强的——包括他本人——互联网搜索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组织和发现的效率。这对于他来说,是能够带来刺激的,“每一个改进就可能多了10%-20%的信息,经常能造成质的飞跃。

在这段时间,张一鸣不断积累互联网知识和技术。这给他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注:梁汝波(张的大学室友,张一鸣创办九九房时便把他拉进自己的团队,现为“字节跳动”研发总监。):他当年首先没有给自己设限制。比如说我就做抓取,我就做检索,我就做什么,就是他什么东西都去看,而且是有意识的。他在酷讯大概一段时间以后跟我说,“我现在就是积累,结果还差一块,就存储这一块还差一些,其他的已经准备好了。”

仅过了一年多,张一鸣便成为了酷讯的技术委员会主席。一次董事会扩大会议上,张一鸣作为最年轻的高管之一(24岁)参会,当时酷讯的投资人,SIG(海纳亚洲)的王琼对他印象很深:这个当时说话还有点结结巴巴,还会脸红小朋友,在谈到自己负责的技术时,逻辑非常清晰。王琼也自此成为了张一鸣的“伯乐”,两人合作至今。

酷讯在这一年多里的迅速发展,对于第一次创业的陈华和吴世春来说,随之而来的便是管理上的混乱和方向上的不明。张一鸣后来回忆到,即使当时酷讯在生活搜索方面领先,做一个通用平台也并不现实。当时由于市场发展速度过快,以酷讯的经验完全无法满足整个市场需求,人脉不够又导致应聘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跟不上,所以当时想做短期做成通用平台是不可能的,目标定得不切实际。公司内部在发展方向上到底是做垂直还是通用争执不下,错失了转型的机会,注:2007年下半年,和去哪儿网相比,在旅游这个垂直领域,酷讯占据优势,有着更多的投资,更大的知名度。

但公司内部争执不下,使得在2008年年中才开始专注做旅游,那时去哪儿网已经完成B轮1000万美元融资,在旅游业务上已全面开花。也导致了管理的混乱。由于期望值过高,公司也已经初具规模,达到100多人,在后期,出现了夸大数据甚至虚假汇报数据,人也是进进出出,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招这个人,那个人为什么走。

在离开酷讯的前一周,2008年春天,曾因为同乡关系认识张一鸣的王兴从朋友那里得知张一鸣要离职的消息后,当晚就去找了张一鸣,聊一起做海内网的事情(王兴于2007年5月创办饭否,2007年11月创办社交网站海内网)。张一鸣听后觉得事情本身很有意思,但由于经历了酷讯后期管理上的混乱,希望去一个大公司“看一下”。张一鸣去了微软,但过程中还是会经常给王兴提一些关于海内和饭否建议。

张一鸣作为一个工程师在微软待了半年,由于每天只需工作3、4个小时,改改模块,他觉得太过“无聊”,便离开了。注:在微软的这半年中,为了打发无聊,张一鸣看了不少书。梁汝波告诉《创业家》,“除了技术方面,他比较推崇的有《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活法》(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代表作),《少有人走的路》,《A SENSE OF URGENCY》(紧迫感),《THE FIVE DISFUNCTIONS OF A TEAM》(团队协作的五个障碍),《基业长青》等。”

随后,以技术合伙人的身份,加入到王兴的团队。

这是2008年8月,此时开心网已经火遍中国,成为成长最快的SNS类社区。没抓住用户的短期需求,少了像开心网一样的病毒式营销——没有“偷菜”等一系列游戏——是海内网没做起来的最主要原因,张一鸣说,再加上开心网的团队执行力更强,很快,王兴便把主要精力又转回了饭否上。

在做海内网的过程中,整个团队都在思考海内网做不起来的原因,当时张一鸣把Alexa(Amazon亚马逊的一个子公司,专门发布世界网站的排名,包括多个评价指标信息,目前Alexa排名被大多数人当作一个权威的网站访问量评价指标)排名前一千的网站都看了一遍,统计了它们的类型,哪些呈上升趋势的网站中国没有等等,并详细列表。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他自己很看中的做积极推荐的阅读应用在这个排名里很少,除了有reddit(美国社交新闻网站,2013年初估值4亿美元)和digg(2004年便成立的美国科技新闻博客网站,网站没有编辑,通过用户热度决定文章的位置,曾估值1.6亿美元,但于2012年50万美元被美国科技开发公司Betaworks收购,张一鸣2008年看Alexa时,digg仍处于黄金期)排在200名左右以外,其它的这类网站做得都不太理想。

张一鸣看中做积极推荐的阅读应用是在他做社交网站时,“强烈感觉到”社交网站的信息流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阅读需要,经常被各种“噪音”,如照片和游戏冲刷掉,他那时感觉到,阅读、沟通、分享并不能混为一谈。注:见张一鸣画的社交与媒体关系图。

他在2008年底做了很多调研跟思考,在饭否上,张一鸣做了很多挖掘饭否信息的实验,他参照基于Twitter的信息挖掘应用(通过计算机算法在海量的twitter信息中挖掘出所需要的信息),找到twitter上的信息及相对应的人群,进行分析。然后再在饭否上做大量信息挖掘应用。

在2009年上半年,饭否用户已破百万。张一鸣在当时便已经做出了一些基于饭否的信息挖掘应用——类似今天“今日头条”的服务。

谈到饭否,张一鸣认为,即便当时没有被关,饭否也很难做得过新浪微博,他觉得以新浪的运营和拉名人的能力,“完全能追上来,再多给(饭否)一年时间可能可以成为第二,然后可能被并购。”

三、看不惯权力寻租

2009年夏,南锣鼓巷。

王琼找到张一鸣,希望他这次独立创业,做一个房产搜索网站。

那时酷讯已经专做旅游,创始人陈华和吴世春也已离职,王琼看到当年张一鸣一手打造的房产频道只是由于技术强,在没有什么运营的情况下仍运转良好,就这么自生自灭有些可惜,便打算把它独立出来,由她和其他投资人单独注资重新成立公司。

张一鸣刚刚从王兴的团队离职,2009年互联网最热的两个行业游戏和电商领域的投资人都找到了他。但张一鸣对游戏和电商都不感兴趣,注:几年之后(2013年10月),凭借手游《大掌门》一炮而红的玩蟹科技被17.39亿人民币天价收购,这是张一鸣在酷讯时期的同事吴世春投资的项目之一。而这对张一鸣确构不成一点吸引力,他既对天使投资完全不感兴趣——大部分项目都挂掉了,与其天天看着这些公司失望,不如自己做点有价值的;也不想做游戏——不是很来劲,手游我一关都玩不下去,比较弱智,而且每次(每做一个游戏)都是重头开始,我觉得在浪费时间。 注:电商我觉得不是产品技术型的企业,单纯卖东西,也不感兴趣。便拒绝了。而房产是一个大的垂直行业,属于信息服务应用,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自从张一鸣离开酷讯后,王琼在这期间并没与他有过太多联系,这时张一鸣在她脑中的印象还是一个不错的技术人才。当她谈起希望张一鸣作为创始人来做九九房时,张的欣然接受,让她对张一鸣有了更进一步的好感,她看到了张一鸣希望从一个技术人员转变为独自领头做事的创业者——虽然创业并不是张的重要诉求——看到张一鸣身上的“闯”劲儿。

而且那个时候,在王琼看来,未必是一个“最佳创业机会”。虽说酷讯的房产频道是当年张一鸣打下的底子,可几年后的现在来接手,实际上是接了一个别人的项目,困难可能会比自己从头做起要大。

但张一鸣想的不是这些,他觉得这就是一个导流的过程,房产搜索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尽量把产品做好就是了——只要这件事能令他激动。

张一鸣最后拿了CTO(首席技术官)的Title(头衔),提出希望再找一个合伙人专注做业务,这让王琼对他更加青睐——这个年轻人在有“闯”劲儿的同时,也明白自己的专长,不莽撞行事。

王琼和其他投资人给了张一鸣200万美元的投资,在这个过程中,SIG把酷讯卖给了TripAdvisor(曾隶属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Expedia,现已分拆出来上市)。这一边,看着张一鸣一点点地组建好自己的团队,一点点地向一个成熟的领导者转变。

由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主管业务方面的合伙人,张一鸣除了主管技术,还要兼顾日常经营上琐碎的事情。王琼看得到张一鸣一开始非常痛苦。

张一鸣开始处理一些外部合作的事情,这让他很不适应。一次,张一鸣去政府办一个手续,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寻租现象,“他特别气愤地给我打电话,他说这些人怎么这个样子,这样一点小事都要寻租!”由于张一鸣极看不惯这些事情,手续便没办。“我说那这个事情,不做(给租金)的话也办不了,你自己做不了就去找个专业中介机构来做吧,有些事不知道对你可能更为好。”

当公司发展到几十人后,随之而来的员工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当时99房也出现了员工偷懒,说话做事不专业,甚至“办公室政治”等问题,张无法容忍这样的文化在公司里蔓延,但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一开始有些事情处理得并不得当,导致一些员工跑到王琼那里“告状”,很多时候,在那时,王琼还客串了一个“调解员”的角色。

但张一鸣并不是顽固不化的,这点王琼自然也能感觉到。经过半年多的时间,王琼认为张一鸣已经具备了一个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便跟王一鸣说,我们不需要再找CEO了。

张一鸣总是能让王琼感到惊喜,这一次是在产品上。2010年年中,九九房推出掌上新房——国内第一个房产类APP——一经推出用户数上涨得飞快(到了2011年,九九房推出的一系列掌上找房应用在当时是手机上增长最快的房产的移动端应用),王琼发现,张一鸣在移动上的感觉极好,推出的产品用户体验好且市场定位准,王琼在赞叹于张一鸣团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发现了他作为领导者的潜力。

九九房之于张一鸣更多的意义是全方位提高了他对产品大方向的把控能力。中国房产行业线下的比重要远大于线上,即便当时张一鸣做出了很多技术创新——如互联网上所有房产的自动归类(可由机器自动分出是实景图、户型图、室内图等,准确率达97%以上)、全网房源热度的统计、3000万个经纪人的电话号码库——光靠线上公司的竞争力仍旧不够。加之当时以产品为导向的九九房并不适应充斥着虚假房源的二手房市场,张一鸣告诉《创业家》,曾有一此因为他将某房产中间公司的房源标为虚假,导致该中介公司来了十几个人将他堵在公司门口,要求改掉。“虚假房源是这个行业的发展瓶颈,到现在依然如此。”

另一方面,房产类APP是低频应用,需要不断地用各种方法吸引用户,“它更像一个流量生意”,以产品为导向的九九房在短期商业变现上也存在困难。

2011年,中国的移动市场开始真正兴起,智能手机也已基本普及,张一鸣在做移动端房产应用时也早已发现手机活跃用户大大增加。移动大潮已经来临,但在当时,还并没有出现一种很好的移动端获取信息方式。很多互联网从业者也都开始往移动端发力,张一鸣自是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他已经感到,当时想在饭否实现的高效的信息分发,也许会在移动端上实现——并且移动端信息搜索推荐技术在九九房已经基本成型,光用在一个垂直领域,张一鸣还是觉得有些浪费,他要做一个通用产品。

王琼记得很清楚,在2011年9月,她和张一鸣又深聊过几次,在探讨九九房发展未来的同时,张一鸣也向王琼表达了自己的苦恼,“当时他还不到30岁,他觉得移动互联网是他现在看到的非常好的机会,总觉得一辈子如果不去赶上这样的一次机会,好像有一些可惜。”王琼也看到了2011年下半年移动互联网的火热程度,整个移动互联网领域,已经有很多项目得到了高额投资。

“我说这样,你好好想一想,你要做的是什么?我也相信移动互联网会起来,肯定有很多能做的东西。但是不要因为别人拿到了投资,想赶这个潮流。你想好之后,来告诉我,现在拿钱不难,你只要想好,想做什么我都给你投资,但是不要为了拿钱就盲目启动一个项目。”王琼对张一鸣的能力和潜力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信心。

四、在碎片化中寻找高效

2012年的大年初七,在知春路“字节跳动”现在办公地点楼后一个还没正式营业的小咖啡馆里,张一鸣约了王琼见面,兴奋地跟她说,这一个春节我没干别的,把这个事情全想清楚了!

接下来便是一个富有传奇性的场景:张一鸣拿起一张餐巾纸,开始边画边给王琼讲解,他要做的这个东西是什么。

这个东西主要解决的是在手机上的阅读问题,是一种在手机上获取信息的方式。作为一名重度阅读者,张一鸣研究了当时所有的阅读工具,他认为现有阅读工具都存在一个弊病:不够高效。

张一鸣给王琼讲到,现在一方面是信息爆炸,另一方面是越来越碎片化的时间,这两个条件决定了当你点亮手机想要获取信息时,特别希望一打开就是我想要的信息——也就是高效。

2012年初微博早已大火,张一鸣看到了未来内容创作的趋势:越来越分散。所以他做的这个东西便是介于分散的内容创作者和具有获取内容需求的大量人群之间的介质。注:张一鸣把媒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专业生产内容的机构,另一类是他做的这种,信息的媒介。依靠他积累的技术能力,帮助用户短时间内找到他所需要的内容。这个东西里包含全网的内容,呈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王琼听后和张一鸣一样很激动,她首先认同做这样一个东西是一定很有价值的。第二便是这件事如果不是一鸣你跟我说,我会打个大大的问号。但是你做绝对没问题,非常好的搜索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在整个社交网络里面获得和分发信息的能力,整个的基础运算的手段和工具,都是你这么多年已经积累下来的。加上对产品大方向的把控能力和作为公司管理者的能力,张一鸣在九九房的经历也都让王琼认可。

于是这件事便这么定了下来,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张一鸣白天在九九房继续工作,晚上去做今日头条的工作,组建自己的团队。在新的CEO找到之后,张一鸣交接了九九房的全部工作,并于2012年3月在北京知春路成立了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王琼觉得张一鸣有成长了一大块儿,把之前九九房的经历比作一个命题作文的话,这次是一个自命题作文,她相信张一鸣能交出很好的答卷。

公司一启动,就再次令王琼“惊”了一下,这次是因为张一鸣有着宏大的目标,并且清晰;而在短期战术上,又很保守——使得公司少走岔路。

张一鸣先拿更吸引眼球的图片试水,做了第一款产品“搞笑囧图”。当时几个大的移动端阅读应用(以腾讯、搜狐等新闻客户端为主),用户量都已上亿,上来就做相对枯燥的文字显然不如图片更加有吸引力。通过一系列图片应用积累了一定用户之后,张一鸣开始推出搞笑短文字的应用,“内涵段子”,进行进一步的尝试。

那个时期的产品没有现在的个性化内容推荐,只是抓取全网的热门内容,自动分类。

王琼记得当时张一鸣在部署每一步时的清晰想法与稳妥做法。她有一次去参加他们探讨如何引入文字类产品的头脑风暴,大家从晚上8点一直开会到午夜,提出了很多方案。最后张一鸣决定先引入短文字——微博使用户对短文字更加接受——做长文字还为时尚早,用户量不够的时候,贸然上长文章内容,会过早跟大家伙们(腾讯、搜狐等新闻客户端)进行正面冲突。

“他是经过自己思考以后,再来征询大家的意见,既不刚愎自用,也不随波逐流,这样他吸取了大家好的建议后融入到自己的想法里,头脑非常清楚,看得非常远。”王琼这样由衷夸赞张一鸣。

在这次头脑风暴三个月后,今日头条的beta(测试)版就出现在了王琼面前,王琼再次惊讶了。她从未想象过一个长文字阅读产品形态会是这个样子,方便,简洁,她用过之后就跟张一鸣说,你这个产品一定会火。

王琼在帮张一鸣测试产品时,也试过了市面上主流的阅读器,注:包括zaker,网易云阅读,四大门户新闻客户端,知乎等等。她一开始最直观的感受是,“用起来特爽,而且老刷老有(内容)。”

注:今日头条第一版仍没有做内容个性化推荐

王琼说2012年是蛮好的一年,从资金和各方面来讲,他们之间配合得非常好,“他需要钱的时候,我继续给他融资,保证他不会再需要增加用户量的时候,有足够的钱给他做推广。一直一鸣算的非常精细,精准,基本上按月来算‘购买’一个用户平均算下来多少钱,只做正常推广。他非常反对刷榜,因为不合算,对于我们没有这种收入的公司,刷榜他觉得不合适,太贵了。”

张一鸣在做今日头条的过程中并没缺过钱。

在咖啡馆的餐巾纸上写方案那天之后,王琼就给张一鸣投了8万美金天使投资加上别的天使投资人的投资,一共折合200万人民币。同时王琼和张一鸣另外两个天使投资人一起开始做A轮,很快,“字节跳动”得到了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2年底,SIG又对“字节跳动”进行了一个100万美元的A+轮投资,并且再多给了100万美元的过桥贷款。2013年,“字节跳动”进行B轮融资,SIG和DST的尤里一共投资1000多万美元。注:B轮融资实际上DST是尤里的个人投资,DST是俄罗斯数码天空科技的简称,曾投资过Facebook、小米、京东。

王琼说,有人形容她和张一鸣的关系就像她种了一棵小树,每天浇水,看着一天天长大。

王琼觉张一鸣在见过大量投资人之后,又有了一个飞跃。在2013年年初,“字节跳动”准备做B轮融资,在此之前,不论是九九房还是“字节跳动”,接触外界投资人的主要是王琼,张一鸣很少参与。这次B轮融资,他们依然没有找FA,王琼和张一鸣一起把材料做好以后,她帮张一鸣发给了二三十个机构——都是SIG的合作伙伴——相对比较高层的合伙人。大家看过之后都表现出比较积极态度,但也有一些担忧:当时今日头条的用户量远没有到现在这个量级,阅读工具产品间的竞争激烈,即便投资人比较看好今日头条,但如何商业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时,王琼和张一鸣并不能具体讲出今日头条如何商业化,也没有开始尝试,“只能说,可以商业化,”王琼在接受《创业家》采访时笑着说。

在B轮融资的过程中,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王琼没有参加与与投资人之间的沟通,“都是他一个人或者和他的团队一起去,直接面对投资人,这个过程对他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

每次见过投资人后,张一鸣回来后都会跟王琼“汇报”一下,“今天讲的好不好,自己什么感觉,人家问了什么问题,看看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他有时候会说,‘今天讲的太没情绪了,’哈哈。他将来要成就一个大事业,要知道怎么去对接资本市场,要让资本市场认可他这个人。我陆陆续续接到投资人的电话,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小伙子。但也有时会有疑虑,还不到30岁,以后要面对那么厉害的竞争对手时,能挺得住吗?”

一名在今日头条工作过的主管级员工告诉《创业家》,“字节跳动”B轮融资时,确实很艰难,他说,“当时基本没钱了。”最后,信息流广告系统(不破坏用户体验的,适合平台浏览环境的,为该平台单独投放的广告)的上线,SIG和DST的1000多万美元,还是让张一鸣度过了难关。

在2013年3、4月份,“字节跳动”B轮融资还没完成时,王琼就跟张一鸣说,要把广告系统做起来了——这是当时能看到的最佳的商业模式。早在今日头条刚上线不久,2012年9月,王琼就已经建议过张一鸣要开始学习广告代理是怎么回事了,“我当时把一鸣介绍给了很多广告代理、媒体代理。先要知道广告客户是怎么想的。等到将来要走到那一天(广告系统上线),你手上有一堆现有的统计工具的话,会为将来广告产品做很多的帮助。”

王琼经常跟张一鸣讲,做成一个好的企业,要能看到1年到1年半以后的事情,信息流广告这件事既是如此,半年前的布局,带来了如今的良好效果。从去年4月上线以来,今日头条的信息流广告的收入每个月都在增长——讽刺的是,如今大多数媒体都认为广告模式已死,对其避之不及——到今年,张一鸣对《创业家》说,单靠信息流广告,字节跳动已经目前已基本可以做到收支平衡。对于广告商而言,在今日头条上投放不影响用户体验的信息流广告,其效率要比在门户网站上高得多。

五、今日头条的未来

对于一个1.2亿用户装机激活量,并且在阅读类工具里增长速度最快的APP,其潜在商业模式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它的未来值得关注。

王琼和张一鸣的态度基本一致,认为目前的信息流广告是最好的变现方法,其它的可能性也是建立在广告这种形式之上。“当媒体平台能拓展开时,可以把合作伙伴变成一个广告联盟体,拓展整个(平台的)生态环境,很多不同形式的原生广告”,王琼说。

王琼极为看重今日头条产品身的价值。她认为,今日头条的价值不仅仅是媒体平台,“如果从DAU(日活跃用户)看,新浪微博是6000多万,我们1000多万,需要走的路还很远。”她认为今日头条这种产品模式更大的价值在于,可以看作一个移动端的信息入口,“就像浏览器在电脑上给大家带来的方便,而在移动互联网上,大家找信息很少通过浏览器。新闻类(信息)入口可能是今日头条,电商的入口可能是另外一套东西等等。今日头条的潜在价值是背后这一套引擎,可复制性非常强,在不同的垂直领域都可能有发展。这套后台引擎,我想是大家对它估值很主要的一个期望。”

张一鸣更多的想的只是如何把产品做得更好,如何进行商业上的变现,对他来说,远没有这件事做得“来劲”重要。他觉得现在今日头条的完成度只有30%,在他看来,做到100%是不可能的,两年以后,也许能做到80、90%,依靠的是数据的积累和算法的改进。“还是有挑战和困难,有很多的工作量,我觉得可以看到(未来的样子),但是因为运算量太大,算法的不断改进也很重要”。张一鸣从来没觉得自己现在已经“成了”。

张一鸣心目中接近完美的内容推荐系统是高度智能的,覆盖信息更全,“了解”你更多的兴趣。他举例说,在手机上看一个羽毛球明星(的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这个明星最新的视频就跳出来;比如你在怀孕,会给你提供新生儿教育的优质内容,会比现在精准得多,机器会预料到你会很感兴趣的(内容)。

他亦会考虑并购一些公司,来完善产品,和平台化发展。“如果是同行有不错特质的,比如说它的设计非常好,它有一部分比较高端的用户群,或者它产生一部分不一样的内容,创作内容的平台啊,也会考虑(并购)。比如说漫画这样的短内容,就是一些相对垂直的,跟我们的理念接近的。”

在酷讯的前同事陈华在看到张一鸣做出今日头条后,觉得“出乎意料”。他认为,“这种新闻聚合(的产品)做得非常巧,一是需要很强的技术功底,他把这些年的技术积累应用到一个高频的用户需求(新闻)上,很厉害的地方是他对方向的把控。”

陈华认为,今日头条推出的时机很好,“2012年新浪微博还处于比较高峰期,它替代的是在新浪微博里浏览新闻的需求,把在微博里传播的微博以外的文章做了一个聚合。”

但他同时觉得张一鸣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完全靠算法做推荐,不见得符合每个人的需求,只能抓住一部分人。“对于很多普通网民来说,每天看新闻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人只为看看国内外大事。今日头条反而因为信息量太大,过于个性化,未必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很多网民可能更喜欢编辑编好的国内外大事。”

另一个酷讯时期的同事吴世春的看法是,今日头条是目前互联网时代当之无愧最好的阅读产品。需要改进的是,如何把内容生产方的利益照顾到。“今日头条应该变成平台,而不是阅读工具。如果给内容产生者一个好的生存坏境的话,今日头条这个平台会越来越强大吧。”

“字节跳动”的研发总监梁汝波现在正在带着团队不断地改进算法。他们目前在做基于位置的一些内容推荐功能,简而言之,根据你手机所在不同位置的时长来判断你目前的状态,例如在节假日,你的位置经常出现在一些旅游风景区,那么系统就会推荐一些当地景点、食宿、交通信息给你。

梁汝波回忆起张一鸣的大学时期,给出了这样几个形容词:认得准、有韧性、阳光积极。这要从张一鸣大学时追女朋友时说起,当时张一鸣的一个同乡电脑坏了,他跑去帮她修电脑,回到宿舍时就兴奋地说,哇她们宿舍一个女孩子不错!接着就总去修电脑,在BBS上聊天,经常约出来玩,然后表白,被拒绝。

“被拒后没有表现出一点气馁,”梁汝波说“有什么哎呀,他说,照样约出来玩。”

有一次梁汝波和女朋友还有张一鸣和这个女孩子一起去北戴河玩,玩到张一鸣身上只剩最后几个硬币时,他说,我们把它花光。于是张一鸣和这个女孩子就拿着这几个硬币去了一趟网吧,回来时便牵着手了。这个女孩子便是张一鸣现在的妻子。

梁汝波笑着说张一鸣一是认识比较准,二是死皮赖脸。

张一鸣在招人时,保持了梁汝波说的这些特性。

“字节跳动”的前一百名员工全部是张一鸣亲自面试的,现在由于公司发展速度加快,只能面试70%左右,但每个offer(录取信)都是亲自确认发出的。

张一鸣对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的招聘要求很高,“我们招人的标准比较高,可能除了小米之外在,业界的创业公司很少有能够像我们这个标准的。”

梁汝波说,每次团队里招到优秀的人才时,他都觉得挺难得的——毕竟在任何行业里优秀人才都是难得的。“但他(张一鸣)总是会说,能找到更优秀的,并且能正确地评估,给出合理的offer。”

张一鸣对周围人才一直非常敏感。大学时,张一鸣在一个技术社团当主席,组织了一个写代码比赛,这个比赛的冠军,现在是“字节跳动”的一名主力工程师。

“他是化学系的,但比计算机系的写程序写得还快,他在研究生时我就把他挖去酷讯当实习生(后来一直留在酷讯,张一鸣在酷讯离职时承诺不挖酷讯的人,酷讯于2009年被TripAdvisor收购),现在这个公司成立不到就邀请他两个月来了。”张一鸣说,他招聘的办法就是留心和诚意。

一旦见到认为不错的人才,即使当时没有招到,张一鸣也会想办法知道对方目前的状况,“有的优秀的人两三年保持跟踪。比如我们做基础架构的同事,之前在一些业务上有往来,当时他(对加入“字节跳动”)兴趣不大,后来每隔半年都会找他一次,一年半之后,我问了他这一年多的变化,说了我们未来一年要做什么,对产品以及公司的理念,(然后他)就加入了。”

张一鸣也曾连续几周去见同一个人,在对方小区门口见面。他给HR的原则是,只要遇到不错的人,时间地点都OK。

张一鸣说,基本上,如果没有特殊情况,70、80%的人都能请来。“首先你要知道他能在你这边比在他那边发挥更大的价值。更重要的一点是你有信念建设一家有优秀团队的健康的公司,希望他参与进来一起建设,我觉得这个比较吸引人。”

在张一鸣准备开始做九九房的时候,一次他和梁汝波聊天,张一鸣说,如果要是工作的话,参加一个创业团队,赚6000万是没什么问题的。“但他认为他肯定不止能做(仅仅赚钱)这一件事。”梁汝波说。

“有个case是,当时听说饭否可能政府要控股之类的,那政府参与进来他的回报肯定要降低嘛,但他当时想想,只要不要低于一个水平线,这个事情还是可以做的。因为他觉得,twitter就是地球的脉搏嘛,这个事情很有意义。虽然他自己很少说这个。”梁汝波说,张一鸣的物质追求挺低的。而且应该从来没有觉得钱,是个问题。

注:在梁汝波看来,这些年张一鸣的成长是非常大的。“比如在对产品的思考深入程度上面。2012年初的时候,他跟我说,SNS类产品,在国内,他的理解至少是top10的。从后来的一些产品讨论啊,分析上,确实是。如果他是top10的话,那么top9我还不认识,他至少是我认识的人里面在这方面思考的非常深入的。我当时就觉得,他对自己的认识,就是比较自信嘛。”(i黑马 柯实)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