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愚人节消息:微软想让你跟机器人说句话就把事办了业界
也别猜错,微软可没有像 Google 一样打算让四只脚能跑 60 迈和两只脚能穿行森林的机器人大军占领你的家。他们家的机器人不是 Robot,而叫 Bot,可能是 chatbot 的简称,也就是聊天机器人。
具体来说,微软在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上,加上 Bing 搜索、Cortana 和小冰等机器人助理程序的开发经验,推出了面向开发者和第三方合作伙伴的 Bot Framework。它像是Siri这样的私人助理,只不过可以由任何企业开发,为你提供服务;你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智能程度非常高的机器人客服。
就像和小冰聊天一样——只是这个 Bot 不会跟你扯淡打屁,而是真的能处理各种事情。比如帮你在办公室关掉家里的空调、给同事发带附件的邮件、订酒店和机票、定外卖,甚至追踪快递,等等各种“事儿”,从而让你提高你自己的效率——别忘了,微软可是一家效率公司哟。
微软在现场进行了演示,比如让 Bot 追踪一个外卖:
通过聊天的形式让Bot在威斯丁酒店订了一个房间:
微软自己的智能助手Cortana 可以通过 链接来执行更多任务,其实也就成为了一个更强大的 Bot: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在接受PingWest品玩采访时,将这一概念总结为“对话即平台”(Conversation as a Platform)。
在他看来,搜索引擎其实要完成三个任务:让用户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然后可以跟信息背后所代表的服务进行交换。
无论是查资料、查地图、订餐还是叫车,搜索引擎其实最后帮助用户做到的都是进行服务交换。陆奇说,
任何一个任务,其实都是服务的交换。当你在电脑上,通过图形界面交换更方便。然而当在手机上、在手表,甚至大屏幕、墙上,点来点去并不方便。我们认为在这些特殊的设备和场景中,用自然语言去交换可能是更合适的方式。
微软执行副总裁陆奇 / PingWest 品玩
无论是微信、还是Slack这些软件都将支持 Bot Framework。微软觉得这些软件都将成为 Bot Framework 的 Conversation Canvas——这些软件都是他们测试“对话即平台”理念的试验田。
“对话即平台”这个概念,和微软过去提出的绕口令“移动为先云为先”、“与力每个人每个机构使他们成就更多”一样,颇有些高深莫测,但一听就知道肯定是微软这种公司喊出来的……但和后两者不同的是,“对话即平台”并非公司战略,其实是一项非常简单、具体的产品策略。
讲白了,微软在这些聊天软件上下了一个交互方式理念的赌注:聊着天就把事儿办了,比来回在手机里大部分时间相互割裂、偶尔通过 API 联系一下的 App 之间切换,要更加自然。它追求的是最极致的去图形化,却能和 HoloLens 这种最极致的图形化的增强实境产品共存。虽然陆奇也说未来自然语言有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但显然,目前“对话即平台”在微软并非具有统治地位的产品理念。而且就算这个理念最后没跑通也没关系,反正坑的是开发者嘛。
让聊天机器人办事这想法并不新鲜。最近几年爆红的企业协同软件 Slack 就是一个经典案例。Slack 为用户和第三方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 API 和简便的开发功能,让他们可以自己在 Slack 里开发聊天机器人,提供不同的功能。
比如,纽约时报正在用 Slackbot 来辅助社交网络编辑,PingWest品玩也有两个 Slackbot。其中第一个 pw-comments 比较简单,在有文章发出来和有评论发出时产生一条提醒,第二个 now-trending 则可以自动从 Reddit、Hacker News 和 Product Hunt 上抓取最热门的资讯推送给编辑。
这个功能推出的背景是人们变得越来越懒,而 Bot Framework 让你可以不脱离聊天软件,发个信息(甚至在未来,说句话)就把事情办好了。
但微软的 Bot Framework 想做的更多。
陆奇说:“如果我们要找到一个终极的用户界面,对话(conversation )可能是离终极用户界面最近的情况。”理由是现在的网页、App 都是设备上的图形界面,受设备尺寸的大小、界面的设计限制,体验不统一;而自然语言交互,从文字 IM 到语音控制,“它是完全通用的,可以插入到任何场景当中!”
听上去有那么点说服力,对使用习惯也稍微有点挑战。不过仔细一想,中国开发者和用户估计最先拥抱这个功能。你想,在中国什么事儿都能在微信里干了,微信开发团队看见 Bot Framework 肯定开心坏了,这下终于能让用户成天呆在微信里不出来咯。
(不过,咱能先把微信 WP 版更新了不?)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