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对“人工智能”为何总持悲观论业界

iDoNews 专栏 / 何熠 / 2016-07-06 15:44
当下对于人工智能的热烈讨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工智能热的延续。运算能力的限制、整体科研资源的匮乏,导致当时的人工智能热更像是一次想象的、理论的盛宴,而非对其应...

当下对于人工智能的热烈讨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工智能热的延续。运算能力的限制、整体科研资源的匮乏,导致当时的人工智能热更像是一次想象的、理论的盛宴,而非对其应用于人生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具体方法的实战。

有一部分并非活跃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讨论者常常觉得,现在的讨论是人类妄自菲薄的表现,“人工智能替代人类,甚至统治人类”这样的命题只会出现在美式科幻大片中。

“拔掉电源,人工智能的危险系数就降为零”。那些对技术一无所知的人常常这样自负地说。但那些真正身处领域前沿的科学工作者却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告诉我们今非昔比,人工智能已经临近奇点,它不会再仅仅是流水线上廉价劳动力的替代品,它还会步入那些曾经一度是人类引以为豪的智力型工作领域中,并且它还有随时更新的学习能力,简而言之,它是效率与精确的完美结合。

放眼现在的欧美影视剧,你同样会发现这种对于人工智能的焦虑在进一步蔓延。如果说刚刚结束的由诺兰和JJ.联合打造的《疑犯追踪》没看过瘾的话,这两位影视领域中的科幻大咖又会在今秋联合推出《西部世界》,而这部剧的灵感来源却是一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科幻同名电影,为了给这部剧预热,这段时间我看完了这部同名电影以及后来的续集《未来世界》。

我们不妨先看看这部电影大概讲些什么:未来世界中某家公司开辟了一个冒险主题公园,“西部世界”就是其中的一个项目,游客进入后可以同里面打造成人型的机器人对决杀戮,这些机器人看似攻击凶猛,但是游客总能将其打败,那种杀戮的快感让这里游客如织。可是有一天,机器人系统突然出了问题,公司内部的技术人员已经无法控制它了。它们开始对公园内的人类展开杀戮……有趣的是,在今天的语境之下,看这两部电影,一点都不会觉得它的幻想很小儿科。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现在人工智能主题的影视创作其实都是在遵循这样的创作套路和悲观论调。英美合拍的《真实的人类》,将一些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用于人类日常生活家庭中,有的原本美满快乐的家庭因为有了机器人的介入而变得局促不安,随时担心个人的隐私和秘密被暴露,有的机器人照顾孤寡老人,老人的任何一丝自由活动都被机器人通过精准的数据判断为不合适,两人关系仿若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看守与囚徒,一个极权社会的微缩样本,当然免不了还要涉及人机恋爱(或者产生性关系)的俗套话题,这样的设置一如既往的要探讨,在人工智能面前人类正在面临的伦理危机。

其实每次看这样的剧集的时候都会很带感,特别是生活在这个时代,总能隐约感觉到我们不久的将来,就能与剧中所讲述的一切发生切实的关联,假如我们成为剧中的人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选择又会是什么呢?可是转念一想,一个故事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双方之间的矛盾,矛盾从出现、发展到彻底激化,这是无论天才或者平庸的剧集创意都会用到的标准模板,所以影视创作中的“悲观基调”其来有自,想象一下如果基于绝对乐观态度创作的人工智能题材剧集,那就只能拍“人类与机器人和平共处,其乐融融”的场面了,这样的故事没人会去看。

所以这么想来,当下影视题材中对于“人工智能”的悲观论调,我们尽可不必过多联想到我们身处的现实,只是沉浸在单纯的戏剧情境中,享受那种危机时刻带来的快感就好。

【来源:iDoNews 专栏    作者:何熠】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