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付费这阵风,究竟谁能从中获益?业界
内容付费这阵风还在刮。微信、豆瓣、罗辑思维等都在大力倡导内容付费。例如豆瓣不久之前上线了全新的“豆瓣时间”,并且请来诗人北岛和他的16个朋友,他们共同推出了“豆瓣时间”的第一个付费专栏《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完整课程有102期,价格128元。
近日,罗辑思维得到App也公布了一份亮眼的数据,罗辑思维CEO脱不花(李天田)称,目前得到App总用户529万,日活42万,订阅总份数130万,总人数超79万。
时间再往前,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功能也已经开始了测试。而在去年,知乎Live、分答这两个付费问答产品就已经上线。
看来,内容付费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究竟谁能从中尝鲜,成为第一批受益者?
大平台占据先天用户数量优势,新进者依靠营销打出市场
对于首批获益的平台来讲,一类是微信、豆瓣、知乎这类传统平台,另一类恐怕就是“得到”这类瞄准机会获得资本青睐抢占先机的创业型产品。
对于传统平台来讲,优势在于庞大的用户基数与平台知名度,它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原来的用户转化成为付费用户。例如对于微信来说,其实已经开始了对于知识付费的实验,例如内容打赏模式,用户在看完文章之后,可以选择1元、2元,还是5元、10元的打赏,当然用户也可以选择不打赏。采用这种用户在看完内容之后才决定是否打赏的完全凭读者意愿的模式,是内容付费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微信进行的内容付费的一种试探。
再例如百度文库设置的付费文章,也是对内容付费的一种探索,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恐怕不会选择付费下载文库中的文章,因为用户用其他方式也可以,免费获得同样的内容,为何要付费获得呢?由此看来,读者是否选择内容付费,一定程度上内容是否具有唯一性,而对于平台来讲,也面临着盗版的威胁。
因此,即使是大平台,虽然有用户积累,但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对于新兴起的平台来讲,吸引用户靠的其实是各种噱头,利用明星大咖坐镇来吸粉。这显然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模式,而是在玩粉丝经济。例如逻辑思维App得到,一开始依靠的就是罗振宇等人本身的名人效应吸粉,最后其实烙上了严重的商业利益印记。
KOL与垂直领域专业人才成为首批受益者
对于个人来讲,就如业内人士所认为的那般,KOL与某个垂直领域的专业人士才能从内容付费这阵风中收益,至少他们将是第一批受益者。
KOL,即关键意见领袖,在微博营销的行列中是个不可缺少的元素,到了现在知识变现的时代,这类人凭借已经形成的话语权就会成为第一批受益者,他们原本就拥有一大批的粉丝,自然而然成为各平台争抢的对对象。
而对于某个垂直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讲,他们的机会自然就不言而喻了。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他们可以为各行业的人解决实际问题。
不过,无论是KOL还是垂直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讲,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固有的风险,即这类人是否会沦为某种商业工具,当然这也只是某种担忧而已。
付费时代来临还需时间,但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用户有很多获得内容的渠道,但是从这些渠道获得内容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这时候读者需要的是更加真实、准确的内容获取方式。从这层意义上讲,知识付费是具有一定前景的。
但知识付费需要跨过的最大门槛恐怕是用户对于知识付费的认识程度,例如对于知识付费有业内人士认为,提供精品内容只是“一个必要条件”,但并非代表精品内容就一定能有用户付费。“站在内容消费者的角度看,如果他不喜欢这个东西,没有引起他的兴趣,那么再精品对他也是没有意义的。”
虽然如此,愿意为内容付费的人数仍然处于上升态势。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简版)》显示,在“2015年中国新媒体用户付费习惯与意愿统计”中,有33.8%的新媒体用户已经产生过对新媒体内容的付费行为,有15.6%的用户有进行付费的意愿但是还没有进行付费的行为,50.6%的新媒体用户不愿意也不打算为新媒体内容付费,而在2014年的调研数据中,有69.7%的用户不愿意为新媒体付费。
可见,愿意为内容付费的用户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未来内容付费是大势所趋,而大平台以及资本青睐的新入局者,以及KOL或者垂直领域专业人士将会是第一批内容付费的获利者,至于他们还会不会给后来者留下机会,都是内容付费真正兴起时需要谈的事儿了。
【来源:百度百家 作者:中国派】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