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的今天就是微信指数的明天,张小龙屠刀钝了业界

/ 土妖 / 2017-03-27 11:50
近日,微信悄悄推出了“微信指数”这一功能。一时间又在微信朋友圈里炸了锅了。这其中有看好的,也有看空的。那些媒体、自媒体、以及其他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其实并不是对微...

近日,微信悄悄推出了“微信指数”这一功能。一时间又在微信朋友圈里炸了锅了。这其中有看好的,也有看空的。那些媒体自媒体、以及其他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其实并不是对微信指数这个功能本身有多关注,本质上是在消费微信指数这个热点。仿佛不趁着这个事情,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就有多落伍似的。

在“微信即正确”、“张小龙语录即天条”的盲目崇拜大背景下,微信指数的推出,行业里普遍的人还是相对看好的。只不过他们在看好微信指数的时候,可能忘记了几个月前因看好小程序而被打疼的脸。

对于小程序,之前曾经有报道说过“小程序让微信走下了殿堂级产品的神座,或许微信发展的一个抛物线拐点。”对于微信指数想说的是,“小程序的今天,或许就是微信指数的明天。”微信指数,很可能是一席春梦了无痕。微信指数的推出,或将继续让微信走上盛极而衰之路。

微信自己都不自信,你们怎么就立马高潮了?

中国的用户或者说网民,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代入感太强。一件事情,明明跟自己关系不大,人家光环主角都没有怎么样呢,自己就立马陷入兴奋的状态。这种情况在娱乐圈尤为明显,两个明星在一起了,人家云淡风轻的公告一下,微博底下就立马炸锅了,好像谈恋爱、入洞房的是自己一样。

和娱乐圈一样,这种代入感在微信事件里也表现的尤为明显。微信出新版了,他们兴奋;微信推小程序功能了,他们兴奋;如今微信推微信指数了,他们又兴奋了。只不过,想说的是连微信自己都不自信,你们兴奋、高潮个甚?!

关于“微信自己都不自信”,并不是信口胡言,而是有理有据的。这种不自信表现在微信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使用设计上。微信指数的使用设计非常奇葩,首先要打开微信,在顶部搜索框内输入“微信指数”四个关键字;然后再点击“微信指数”进入主页面;接着再点击微信指数里面的搜索框,输入自己想要的关键词,从而得出相应的数据。而且目前微信指数只支持7日、30日、90日内的三个时间区间的数据。稍微讨巧点的办法是,用户可以在微信客户端最上方的搜索窗口,搜索“XX 微信指数”或“微信指数 xx”,点击下方“搜一搜”,这样可以获得某一词语的当前指数及走势情况。

从以上繁琐的进入流程来看,微信指数竟然没有入口、没有入口!哪怕隐藏得很深的入口也没有!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识,当时小程序推出的时候,也是没有入口。其实微信的心思很好理解,这一功能目前是给微信重度用户去使用的,或许他们认为这些重度用户会给微信指数提供更为宝贵、更为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回过头来再去看看,微信自信可成的、如今确实也成为了经典功能的:朋友圈、扫一扫、摇一摇、附近的人、游戏、钱包、表情等,微信推出的时候,姿势是这么扭捏吗?

数据含金量几何,值得商榷有待印证

根据相关的定义,微信指数是指:微信官方提供的基于微信大数据分析的移动端指数。微信的良好愿望是希望微信指数可以帮助用户、客户进行:捕捉热词,看懂趋势;监测舆情动向,形成研究结果,洞察用户兴趣,助力精准营销

如果有人要较劲地说,“微信即正确”,微信指数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呢?那也无妨,我们可以看一下微信指数的含金量,至少在当下,对微信指数的准确度还是持一定的保留态度的。

首先是大数据不够“大”。微信虽然在局部进行了一些开放,但是本质上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封闭系统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可以覆盖足够的用户,但是不能覆盖足够的信息、内容和应用;可以占据足够的时间,但是不能占据足够的场景。虽然如今微信的月度活跃用户逼近9亿,但是即使这样,因为数据不全面,输出出来的指数也未必客观。而且这些用户因为社交关系链的影响,在使用微信时的状态、场景都是类似的,就有可能造成微信指数有“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有失偏颇之处。

其次是用户的行为不够“真”。众所周知,但凡涉及到和用户相关的指数类指标时,指数含金量的高低,和用户的“浏览”、“搜索”两大行为息息相关。但是,显而易见,现在用户在使用微信时,绝大部分的行为还是浏览,换句话说,用户根本没有在微信里培养起搜索的习惯。由此,基于用户的浏览、搜索行为数据而得出的指数,含金量能高到哪去?

最后是腾讯的大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不够“强”。行业公认的是,腾讯强于产品,而弱于技术。在技术影响因子大的搜索、地图、云、大数据等等细分领域,腾讯的成绩都鲜有亮点,也直观印证了这一标签。

试想一下,维度不够的数据,用户失真的行为,加上腾讯微信不强的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自然让微信指数的客观性和含金量都不断递减。由此跟其他指数工具相比,自然有所不足。试问,对于微信来说,如果一个功能做不到第一第二,做它的意义又何在呢?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据,更是一个标签问题

实际上,相比于数据准确度、含金量的问题,土妖觉得更为严重的是,微信指数推出后,对微信标签进一步模糊化的问题。标签问题,比数据问题,更加值得微信团队警惕。

微信推出6年多来,得到过无数的光环,受到过无数的赞誉,张小龙个人也得以封神。但是即使是张小龙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微信正变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迟缓了。

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待微信,但是至少现在没法对微信给出一个标签——到底是即时通讯工具,还是社交网络,还是社交媒体,又或者是三者皆而有之?

张小龙此前说过一句话,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虽然这跟大家普遍的认知,产品尽量增加用户的使用黏性、增加用户的使用时长等完全相反,但是因为是张小龙说的,因此仍旧被奉为圭臬。可惜的是,这些人并不知道,像张小龙这种身位的人,是有立言的需求的。古代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时至今日,仍旧一样。私德我们不做评价,张小龙立功自然也不必多说,那剩下的就是立言了。就像孔颖达所说的,“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

而谈及立言,要牢记的是,不是所有言论都是真实意思的显示,所有表达皆有目的。张小龙的这句话,或者是展现个性,或者是战略忽悠,又或者是单纯的积攒语录,总之不是真实的想法。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你们看看,张小龙说过这句话之后所做的,哪一个是真正的想让用户“用完即走”?

好奇期待和信心是微信最大资产,这些东西如果失去将不可逆

时不时总有人讨论,微信为什么那么牛?笔者认为不是微信大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估值,这是结果;也不是将近9亿的月活;而是最容易被人所忽略的用户的好奇心和期待感,以及微信团队自身的信心,这些才是最重要。有了好奇和期待,才有关注和口碑,最终才有影响力并吸引更多的人;而有了自信,一切就都将可能。

可惜的是,用户层面,这种好奇心和期待感,已经有了明显的下滑趋势。不仅如此,从去年开始,就听到很多身边的朋友有了“逃离微信”的想法和言论。在百度上一搜“逃离微信”,有高达266万条相关信息。

可以预见,随着微信指数的推出,微信的朋友圈、公众号等等地方,将出现更多带有传播目的内容,为了就是为了冲微信指数。甚至不用多久,淘宝上就会出现刷微信指数的服务。无论是哪一种连锁反应,对微信来说都是不好的“加载”,很有可能会继续扩大“逃离微信”的思潮和行动。千万别不信,QQ、微博哪怕是开心网最火的那会,我们相信自己会离开他们吗,如今呢?

虽然大家不愿意得罪微信,但是毫无疑问,小程序的不温不火,也意味着它是微信第一个“失败”了的大功能。一次失败不要紧,如果微信指数不幸被言中,再次失败的话。那么对天生骄傲的张小龙和他的微信团队,将会巨大的打击。信心比黄金重要,如果信心动摇了,那么其产生的巨大内生动力也有减弱了。到时候微信还能不能继续祭出令人惊艳的功能,就要打个问号了。

事情或许也没有上文提到的那么严重。哪怕微信指数真的失败了,就像张小龙所说的,如果你一生中一直顺风顺水,那么说明你做的事情基本没什么价值。从这个思辨的言论上看,失败了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

只不过,张小龙还说过另外一句话,产品最深入人心的部分是认知,认知甚至可以扭曲现实,比如:丽江有艳遇,大理的客栈住起来很舒服。顺着这样的逻辑,一次次失望的用户,如果哪一天认知改变了,认为“微信就是一款普普通通的产品”呢?

总之在笔者看来,封神之后,张小龙的屠刀钝了!微信也开始走下冰封王座了!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