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小智能手机厂商已是翻盘无望?手机
对于中小智能手机厂商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
在强者愈强的当前现实下,中小智能手机厂商的未来前景显得愈发的不乐观。从多个方面因素来看,在当下市场格局下,中小智能手机厂商想要翻盘做大做强,已是机会渺茫,对于中小智能手机厂商而言,与其去想着有朝一日翻盘成为巨头,还不如好好考虑一下,究竟该如何活下去。
为什么说中小智能手机厂商已几无翻盘机会,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看。
一、消费选择趋势进一步集中,智能手机市场出现赢家通吃局面
进入淘汰赛阶段的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开始展现出赢家通吃局面,消费者对智能手机品牌选择集中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从IDC统计数量来看,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前五强智能手机品牌市场份额占比从2016年第一季度的57.8%增长到了60.1%,头部品牌正获得消费者的更多青睐。
而中国市场,消费选择集中化趋势显得更为明显。同样以IDC数据为例,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华为、OPPO、vivo、苹果和小米已经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几乎已是大局已定。而对比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的累计市场份额则为67%,一年之间五大智能手机厂商的整体市场份额提升4%,这可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二、体量优势决定供应链话语权优势
虽然当下的集成化解决方案较之以往更为成熟,是得智能手机市场的入场门槛变得更低。但智能手机并非无本之木,要打造一部智能手机离不开“屏幕、处理器、内存、闪存、摄像头、指纹识别模块”这些核心基础元器件。但如今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元器件的优秀供应商开始变得更为集中化,进入巨头掌控时代,而这也是得厂商之间对于核心元器件的供应链争夺变得更为激烈,甚至可以说,智能手厂商之间的竞争,其实已经演变为了一场供应链的竞争,谁拥有更为稳健的供应链体系,谁能够更早的拿到核心元器件,谁就能够拥有更强的供货能力,满足消费者的现货需求,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但对于小厂商而言,却是难获优势。核心原因在于,上游供应链对于核心元器件的配比,十分看重的是厂商的体量因素。坦白来说,体量大的厂商,能够为元器件厂商带来更大的营收利润,使得他们在供应链上能够占据更大的话语权,甚至能够在核心元器件上或得厂商的额外支持,进而拥有一定时间的独占期,诸如我们看到。三星在近几年对于骁龙8系列处理器,就拥有一定时间的独占期,而国内,据称OPPO在即将发布的R11上,也将搭载高通最新的骁龙660处理器,并且将拥有独占期。
而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稀缺元器件,供应商甚至会开出提前预付定金的条件,但对于动辄数亿的预付金,小厂商显然玩不起。甚至是大厂商也不敢轻易去参与这种游戏。
所以在体量与资金的双重劣势下,诸多小厂商有时候却甚至是拿不到最新的核心元器件,乃至在许多时候只能够使用大厂留下的边角料。而与元器件同理对应的还有代工厂的生产产能配给。
三、充分竞争市场是一场资源经济比拼战
智能手机市场正在进入充分竞争时代,国内市场尤甚。我们看到,各家都在相互学习模仿对方的市场打法,试图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使得智能手机市场的获客成本变得更高,竞争难度变得更大。在这样的现实下,智能手机市场正在演变为资源经济的比拼战,谁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广度与 ,谁就能够在市场上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在这里,一个残酷的现实依旧是大厂商们相对于小厂商而言,占据绝对优势。
以属于重资本模式的线下渠道建设而言,根深叶茂的华为能够依靠其资金优势,推出千县计划,猛铺线下渠道,试图挑战OV,但是对于小厂商而言,对于重资本的线下渠道建设,却只能是浅尝辄止,仅仅是线下渠道的店面装修、人员培训、销售薪资、房屋租赁、水电等各项费用叠加起来,都是费用不菲,难以支撑,而导致的后果自然难以取得出货量的高企。
四、研发竞争
智能手机从刚需增量型市场转变为改善式存量市场,而这也让厂商要取得成绩变得更为困难,需要进一步的依靠满足消费者核心需求的产品创新能力来取得市场增量。但产品的创新,需要的是不断的研发投入、是资本的支撑。但是从资金资源供给与人才聚集度来衡量,相对于大厂而言,小厂商很显然也是难以抗争。而没钱没人没投入,想要产出技术。占据领先优势,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五、消费认知层面
从现实来说,我们的购买决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品牌认知、价格、功能等等,但是价格功能之外,在消费市场上所展现出来的另一现实则是:头部品牌更能够或得我们的青睐。只需要更少的推广投入,就能够被消费者所接受。
为什么我们更为倾向于选择头部知名品牌,而非小众品牌。原因在于我们天生的风险偏好抉择。选择小众品牌,则意味着,需要面临更大的决策风险,时刻会想着这一品牌会不会在某一天就成为了1%。当然这并不是说小众品牌不好,而是由于我们的倾向于低风险的决策方式所导致,在低风险的决策倾向的惯性引导下,我们更倾向于选择被大众所接受的东西。
写在最后:
从上述种种现实来看,等待小厂商的,并没有绝地逆袭的翻盘希望,而是巨头的缓慢吞噬。虽然他们可能在个性化市场上分得一杯羹,诸如锤子、一加、美图这几个品牌,通过标签化的品牌认知,在市场上拥有了一小部分坚实受众,可以小而美的活下去,但想要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甚至想要翻盘干翻当下巨头,在我看来,是已无机会。除非巨头犯下致命的战略性失误,但这种几率,能有多大?
【来源:邻章】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