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雨伞不过是一场闹剧,共享经济的路也走偏了业界
共享经济的风口一直没停,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都在疯狂的吹着。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不久前公布的《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到39450亿元,增长率达到76.4%,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一波又一波的创业项目蜂拥而入。其中,共享雨伞成为共享充电宝之后又一个被追捧的项目,声望也是水涨船高。
共享雨伞发展得如何?已有多家企业宣布拿到融资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魔力伞、OTO、E伞、JJ伞、春笋雨伞等十余家共享雨伞企业,它们在国内多个城市进行伞具投放,其运营模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设置柜机或者叫借还机的“有桩式”借取,操作方式类似共享充电宝和早期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用户无需下载APP,扫描机身上的二维码,按提示操作即可实现借还。
另外一种是“无桩式”,可以满大街投放,雨伞本身装有定位装置和智能锁,用户在手机上按照APP后,查看并找到附近可使用的雨伞后,在APP上缴纳押金和租金,扫描伞身上的二维码获得密码,开伞使用,收伞就算送还。
在使用过程中,各家平台的收费标准存在很大的不同。根据目前公开的数据,我们作了一个简单的统计: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除OTO首批雨伞以“三不”形式进行试投外,其他企业都收取了19元到59元不等的押金。一方面表明共享雨伞的经营模式和共享单车基本类似,都是以“押金+收费”的模式运作。另一方面,雨伞的单品成本更低,据初步估算,一把共享雨伞的成本价在20元左右,平台方收取的押金基本可以cover掉伞具的成本。即便用户借伞不还,平台也可以将押金扣除,损失几乎不存在。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也是创业者不担心雨伞丢失、不归还的原因。
风潮之下,已经有多家共享雨伞公司对外宣布拿到融资,最新一轮是6月17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橙伞”获得500万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光大证券旗下投资机构。在已入场的共享雨伞企业中,拿到投资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投机式的在试探市场,希望得到投资者的关注,这种两极分化的生存现状也延缓行业的发展。除了融资,支付宝也接入共享雨伞,只要芝麻信用达到一定分数,就可以实现免押金租借,这是共享单车才有的待遇。
共享雨伞是真正的“共享经济”么?不,这不过是假象
显然,资本已经进入共享雨伞这个看似正冉冉升起的“明星”行业,并快速布局试图以最低的试错成本获得最大的市场收益。很多人也把共享雨伞与共享充电宝甚至共享单车等同,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真风口,即将迎来爆发。但实际上,这不过是假象,是资本催生出的假象。
首先,无论从资本投入量还是整个市场体量来看,共享雨伞和共享单车都不在一个量级,甚至远逊于后起的共享充电宝。单就市场融资而言,摩拜单车最新完成一笔超6亿美元的融资,而ofo小黄车也不示弱,正在寻求5亿美元投资,稍次一点的共享充电宝,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也有超过12亿元的资本涌入。而共享雨伞整体也不过千万级的资金投入,尚不及陈欧个人对街电近10亿元注资的零头。并且,在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内,共享雨伞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爆发,依旧处于创业者在试探,投资者在犹豫的状态。
其次,共享雨伞和共享充电宝的玩法并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都是依赖资本烧钱驱动,低成本铺量扩大市场,计时租赁。再通俗点讲就是人为烧钱制造行业虚假繁荣,吸引更多的人进来烧钱,先入者套现离场,而接盘者只能苦苦支撑。能被BAT看中,那真是万幸。若无法寻得新投资,市场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最后都会落败收场,砸进去的钱也只能是打水漂了。整个市场的热度,也随之散去。
再次,共享雨伞并未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其商业模式也依然存在很大的漏洞。从现行的策略来看,共享雨伞可通过雨伞租赁广告、定制以及数据增值等方式获得盈利。在理想状态下,雨伞像流动的广告牌可以进行伞体广告投放。但是,雨伞的使用是有特定场景的,对天气的要求比较高,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比如北方少雨,你又如何打开市场?并且,共享雨伞的商业模式核心并不在交易,而在于押金以及流水。相对于押金带来的巨大资金池沉淀,雨伞的使用租金可以忽略不计。这些长期沉淀下来的资金用作金融运作,也能带来一定的收入,而这也正是被用户诟病的地方。
共享雨伞小打小闹,共享经济的路似乎走偏了
近段时间,共享雨伞公司陆续在上海、杭州进行投放,但先后被用户顺走不归还乃至被城管以扰乱市容市貌的理由清理,这也从侧面印证共享雨伞商业模式的漏洞。对于共享雨伞创业者来说,需要思考的是,为何初衷是给用户带去便利的经济形式最后却成了挤占公共空间的麻烦制造者?
在这背后,更引发人们对共享过度的担忧,甚至连外媒都惊动了。有美国媒体称,或许中国正在变得共享过度,澳大利亚媒体的观点更是一针见血:中国的共享经济扭转了商业模式,从中受益的是风险资本而不是大众。
从共享 、共享民宿到共享单车,再到共享充电宝,共享经济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这次又把雨伞推到前台,但到最后,路似乎走偏了。在共享经济项目上,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资本的狂欢,而用户大多是被动的接受概念的灌输以及行为的培养,是角色上的完全不对等。资本之所以看好共享雨伞,很大程度上是受共享单车的影响,共享充电宝也不例外。如今看来,共享雨伞更像是一场闹剧,至于它的未来,就交由市场和用户去定夺吧。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