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不起来的共享 ,要走的是另一条路业界
受“共享经济”影响,一向不温不火的“共享 ”— 分时租赁迅速升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注册运营分时租赁的企业数量超过370家,今年以来已有多家 分时租赁企业传出融资的消息。
7月18日,新能源 分时租赁运营商巴歌出行宣布获得2500万元的A轮融资。此前几个月,途歌、一步用车、大圣出行、小马用车、京鱼出行、小二租车、EZZY等 分时租赁平台都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与此同时,政策的利好利好消息不断传来。6月1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促进 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鼓励共享 分时租赁模式。7月初,成都市也出台相关意见,其中提到将新能源 分时租赁作为一种新型出行方式,纳入到现有的出行方式结构中。
资本回暖,政策支持,一时间,“共享 的春天来了”成为了行业内外热议的话题。有人甚至乐观相信共享 将会继共享单车之后成为出行领域的新一个爆发点。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分时租赁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015年,被公认为 分时租赁元年。这一年,胡炜炜的单车情怀还没有多少人买单,戴威的ofo也还没有走出校园,但全国范围内却出现了近百家 分时租赁企业,盼达用车、Gofun出行等都是在这个时间段里成立的。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摩拜和ofo早已估值数十亿美元,成为出行领域的新晋独角兽, 分时租赁领域却依旧处于群雄割据状态,至今尚未出现真正的领头羊。
目前来看,国内做 分时租赁的主要有三大阵营:一种是以厂商为背景的主机厂阵营,以Gofun、Car2go、盼达用车等为代表;一种是以纯互联网创业公司为背景的阵营,如EZZY、巴歌出行;另一种则为传统租车公司,如一嗨租车推出的“嗨车”等。
这三者之间各自都有着自己的优劣,主机厂阵营企业拥有丰富的 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优势,但是运营思维可能会更偏传统;互联网创业公司则具有更灵活的运营方式,但前期大量成本的投入始终是一个很大的包袱;而传统租车公司则本身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利于做品牌传播,但普遍入局时间较晚。至于未来哪个阵营会成为最终的赢家,一切还尚需观察。
“共享 ”在地域分布上也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有的主攻一二线城市,有的则从三四线起家。以TOGO途歌为例,自2015年7月成立以来,TOGO途歌着重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布局。但也有不少平台专攻二三线城市,如京鱼出行先期并未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部署做分时租赁,而是从河北易县的这样的小县城开始做的,采取的 “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实际上,如同摩拜、ofo分别从上海和北京起步并壮大, 分时租赁最终的爆发点一定会在一线城市。但前期的酝酿发展则不一定非要从一线城市开始,一线城市体量虽大,但却很难完全吃透。当然,不可否认的三四线城市也会面临着市场培育难度大、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有些公司会采用单一业务向全国复制,这种情况下就要追求速度;有些则并不急于扩张,而是想吃透每一个城市。”一步用车CEO田海玉在接受有言采访时曾说。
田海玉所说的这句话也反映出不同公司的开城拓地策略。一种是“多投少城”,即在扩展城市速度上可能会很慢,但每一个城市都会投放的很多的车辆,力图去吃透市场。一步用车就属于这一类,尽管只在河南、安徽两地布局,但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每座城市的投放数量都远远高于同类产品。另一种则为“少投多城”,强调布局城市的速度,但每一座城市都很难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这是典型的互联网玩家思维,先攻城略地,而后在考虑深耕细作。
在是否使用新能源 的问题上,不同公司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分时租赁运营商EZZY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今年会加大燃油车的投放。Gofun首席运营官谭奕则认为新能源牌照更符合城市的气息,燃油车或是一种过度行为。
毫无疑问新能源 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与燃油车相比续航能力较差。尤其在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使用新能源 加大了运营的难度与成本。把燃油车作为一种过渡合情合理,当新能源 技术以及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时候,燃油车自然会被逐渐淘汰。
共享 会像共享单车那样好命吗?
很多人会拿 分时租赁和共享单车比较,但两者除了都顶着“共享经济”的光环外,恐怕很难找到其它相似之处。而如果拿共享单车
第一,从车辆造价成本来看共享单车具有先天优势。据了解量产后的ofo小黄车成本只有几百块钱,而目前“共享 ”的来源主要有买、租、合作生产等,无论哪种,成本都远远高于共享单车,这就决定了共享 很难像共享单车那样铺满城市的大街小巷。以刚完成新一轮融资的巴歌出行为例,布局了北京、广州、唐山、中山4个城市,总投放量却仅有400台。
第二,共享 的运维成本会更高。共享 需要充电桩、停车位等一系列配套资源,在国内这些基础配套资源并不完善,这就需要企业自己加大投入力度。以充电桩为例,每建设一个充电桩需要耗费2000元-10000元不等。共享单车虽然也需要一定的运维成本,比如车辆的调度、维修等等,但花费却远远小于共享 。
第三,共享 实际上是面临的一个更细分的市场。共享单车主要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短途出行需求,共享 则偏重于用户的中短途出行需求,而在中短途出行上,用户可以选择的出行方式是多种多样,既可以选择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也可以选择网约车等。
第四,共享单车可以实现任意地点取还,但共享 很难做到这一点。大部分共享 运营商用定点取还的方式,这或是出于不给政府添麻烦考虑,但使用的便捷性就大大打折扣了。
当然,并不否认共享 依旧有翻盘的机会。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发布的《2017中国共享出行行业大数据观察》显示:到2018年中国仅 共享出行年市场容量有望由660亿元增长至3800亿元,但共享 在戴上王冠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政策依旧是其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国家虽然已经表态明确支持共享 的发展,但政策上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对行业的发展产生最要的影响。在整体支持和鼓励的基调下,各地政府出台了不同的意见和方案,这依旧是共享 玩家们面临的风险之一。
7月25日,北京市经信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2016年度北京市推广应用新能源 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兑付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2016年度在本市备案的非个人用户购买的新能源 申请补贴,累计行驶里程须达到3万公里。
新政策的出台,无疑给创业者浇了一盆冷水。累计行驶3万公里才能申请补贴,这也就意味着运营商们在购买新能源 时必须全款支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分时租赁玩家们的资金压力。
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城市出台类似的政策呢?这还是一个未知数,但共享 要想突破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一套游戏规则!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