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光芒逐渐被掩盖,ofo越来越像滴滴“子公司”?业界
ofo与滴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了。7月下旬,ofo官方证实,滴滴高级副总裁付强出任ofo执行总裁,向CEO戴威汇报。
付强不是唯一空降ofo的滴滴系高管,与他一道同来的还有滴滴财务总监柳森森,分管ofo的财务部门。早在今年3月份,原滴滴开放平台负责人南山已进入ofo,负责市场公关业务。在此之前,还有前Uber中国北区西区总经理张严琪,他在Uber中国被滴滴收购之后加入滴滴,随后又以COO身份加入到ofo管理层。
运营、财务、市场,ofo的核心部门和权势位置均在滴滴系高管的把持下,作为ofo最大机构股东,滴滴在不断加强对ofo的控制权。
根据ofo企业主体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登记信息显示,在ofo现有九大董事席位中,除了戴威和另外四位联合创始人,其余四大席位中,滴滴占据两席,分别是滴滴国际业务事业部负责人朱景士和滴滴总裁办负责人陈熙。剩下的两位是金沙江创始合伙人朱啸虎和经纬中国合伙人肖敏。
在股权上,ofo在2016年10月13日进行了一系列股权变更,滴滴持股达到25.3%(后据《财经》杂志披露,经过多轮融资,目前滴滴占股已超30%),不仅是最大的机构股东,也是戴威之外第二大股东,戴威持股比例从40%降至36%。同时在今年,ofo又先后完成了三轮总计超过11.5亿美元的融资,滴滴多次跟投,持股权不断扩大。相应地,ofo创始团队的股权进一步稀释。
ofo变得越来越像“滴滴的子公司”,以致于“戴威被架空”、“滴滴将收购ofo”等说法甚嚣尘上。
这不是没有可能,对滴滴来说,共享单车与滴滴原有业务同属出行业务,如果能将ofo纳入体系内,便能打通各线,利于业务上的契合度和紧密程度,这更符合滴滴的业务发展需要。然而这不是ofo团队想要的。保持公司独立,创始人只要将目光和精力放在公司本身和自身行业就行,向着对公司发展最有利的方向,迅速执行决策或调整战略。而一旦被纳入大公司体系,就意味着繁冗的机制、复杂的流程、缓慢的决策,所有的执行都要以大公司的利益和战略优先。
滴滴现在需要的是从整体出行生态考虑业务战略,以及ofo如何更好地接入出行体系,与公交、出租、专车等衔接打通。而ofo需要的是更多资金投入以攫取市场份额、甩开对手。随着带有滴滴基因的高管越来越多地渗透到ofo内部,双方在运营管理上的冲突和矛盾可能会加剧。
不只是ofo,摩拜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随着一轮轮的融资,摩拜创始团队的股份也相应被稀释,腾讯已成为除创始团队外摩拜单车的最大股东。
6月份,投资ofo的朱啸虎与投资摩拜的马化腾因为共享单车智能锁问题在朋友圈互怼,众多看客也纷纷站队,为其中一方摇旗呐喊。然而有意思的是,ofo与摩拜的创始人,戴威和胡玮炜却保持了沉默。
从某种程度上看,创始人的光芒在逐渐被掩盖。如今冲在前头短兵相接的是两家公司背后的资本势力,戴威和胡玮炜更像是吉祥物般的存在,又或是“精神领袖”,给予公司团队精神上的领导,在执行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弱。
不过好在腾讯对自己投资的公司,一般手伸得不会太长,我出钱和资源,你来管公司,胡玮炜暂且不用担心自己的地位。但戴威可能就没那么轻松了。当年滴滴与快的合并,初期采取Co-CEO制度,滴滴打车CEO程维、快的打车CEO吕传伟同时担任CEO。然而如今吕传伟已“神隐”许久,程维全面负责滴滴的战略和运营。
虽然年轻的戴威称呼程维为“老大哥”,并且表示自己隔段时间就会前往后者的办公室向其取经。但不管俩人如何“亲密”,他们之间仍然是投资方与被投资方的关系,战略投资方接管被投公司,挤出创始团队的先例一抓一大把。近的有国内乐视彭钢VS易到周航,远的有国外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的出局。
等待戴森和ofo的结局会是什么还是未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从校园走出来的戴威注定逃不开资本的操控。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