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共聚清华经管 跨界破解科技创新密码业界
直击前沿,洞察未来,预见发展, 2017年9月8日,“洞见论坛——科技·驱动成长“在清华经管学院举行。论坛邀请到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BrianK. Kobilka,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张首晟,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饶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汤晓鸥,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教授钱颖一等一批来自国际顶尖学府和科技企业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教育学家来到论坛现场共话科技·驱动成长话题,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烧脑“的科技盛宴。了解科技前沿,通晓产业动态,论坛分为专题演讲和圆桌会议两个环节进行。
前沿论语直击科技最前沿
BrianK. Kobilka:7年时间、花费25亿元、研制一种新药的成功率可能只有15%
论坛首先进行的是主题演讲环节,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BrianK. Kobilka和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分别以G蛋白偶联受体与药物发明和探索科技创新新动态为题发表主题演讲。身处学界最前沿,Brian K. Kobilka在演讲中分享了他在药品研发方面的经验。他提到药品研发的成本非常高,而且风险很大,耗时很长,通常来讲,要开发出一个成功的新药,需要花25亿美元的投入,实现的周期是7-12年左右,最终只有10%到15%的备选新药能够成功上市。如何对药物发展过程产生影响,Brian K. Kobilka教授指出研究的每一步发展都和科技的进步有关,对受体的结构有足够的了解才可以使用电脑的帮助。他还提到了自己对镇静剂药物的研究,他们试图让药物激活人体好的因素,不激活坏的因素,减少镇定类药物的副作用。
马化腾:过去看“用电量”,将来看“用云量”
未来所有企业的基本形态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负责人,马化腾更关注科技发展和产学研的跨界融合。他以腾讯为例,从三个方面讲解了科技和商业如何能更好地结合,也为大家分享了他眼中未来科技发展的形态。首先,马化腾提到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科技越来越融入各行各业,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大浪潮里,科技是所有产业界都必须去关注的。目前在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企业中,前五家在一年之内成为了以科技,包括以互联网、信息科技为主的企业。而这个变化只是近两年的事情,过去这些榜单里都是能源和金融巨头企业。而今年已发展为有七家公司是互联网和科技企业,腾讯和阿里都在榜单之中,其发展之快令人触动。随后,他讲到腾讯投资的几个基础性因素,第一个是AI,第二个是云计算,第三个是大数据,用马化腾的话讲,未来所有企业的基本形态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腾讯更关注在AI方面的探索,他们最近在医疗方面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用人工智能去处理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还会运用到金融等领域,以及日常生活和商业中的方方面面,马化腾预言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和潮流。过去把“用电量”作为衡量一个工业社会发展的指标,而未来“用云量”也会成为衡量一个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马化腾说。大数据无疑又是AI和云的“刚需”存在,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最后,马化腾提到产学研需要一些创新的生态,同时分享了他所了解的国外跨界融合的最新动态,以及腾讯暑期组织的腾讯粤港澳青年营的情况。他认为产学研是大有可为的,希望产业界和学校界能够更紧密地联起手来,共同迎接未来整个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
巅峰跨界 洞见极智“最强大脑“通力破解科技创新密码
洞见极智,Brian K. Kobilka、马化腾、张首晟、饶毅、汤晓鸥,钱颖一这些跨界“最强大脑”齐聚圆桌会议,围绕“科技”“产业”“教育”三部分依次展开探讨。在钱颖一院长组织下,话题聚焦于每位嘉宾深耕的不同科技领域,也就科技如何驱动产业发展、科技革新对教育体制和方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讨论。
科学研究 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
主持人和嘉宾都在论坛中提到他们只听懂了部分Brian K. Kobilka教授的演讲。马化腾表示自己只听懂了30%,而钱颖一教授调侃道可能自己连30%都没有,他邀请饶毅教授又为大家科普了G蛋白偶联受体这方面的研究。一个听起来都这么难懂的研究,BrianK. Kobilka教授进行了27年的努力,“但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过程,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逐渐获得一些小的信息,这对于科学家来说非常有收获“。从小的进步中获取很大的乐趣,这是科学发现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脑?它为什么这么热?
作为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在谈到人工智能话题时,饶毅提到神经科学的研究会一直存在,目前受到重视,少部分研究是因为AI造成的。饶毅提到思维记忆到科幻还差的很远很远,我们有生之年都不可能实现。人工智能的进步是有限的,但是具体的一些研究,比如一些脑部疾病和睡眠问题可能能有一些突破。“把人工智能模拟成人的,我认为百分之百的都是假的“,饶毅说。
现在的人工智能炙手可热,可在2011年前,做人工智能的人却“羞于启齿“自己的研究,汤晓鸥介绍道2011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分水岭,首先是因为市场有了新需求,二是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三是硬件的训练平台,最后是 学习的框架为这个研究提供了可能,这四个因素加起来为人工智能的突破实现了可能。汤晓鸥补充道,AI目前在三个方向用的比较多:一是语音识别,二是看的能力,三是自然语言的理解,自然语言目前是最火的。
马化腾提到,人工智能演化的第一步肯定会成为人类的帮手,成为人来研究和解决下一代技术时的一个助手。
张首晟提到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是因为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以及大数据的产生和算法的改进。整个信息时代的计算能力,按照摩尔定理突飞猛进的速率在成长的过程中。整个计算机的芯片如果按照摩尔定理往前推进会遇到非常大的瓶颈。由此出发,12年前左右,张首晟的团队提出了拓扑绝缘体的概念,这项研究在2007年被评为十大发明之一。
他讲到科学研究需要“灵感“的支持,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科学家需要一个非常自由的思想和跨界火花。
如何跨界将产学研结合?饶毅坚持“I 、E、D、U”
产学研跨界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现场的五位嘉宾大都有跨界的背景。BrianK. Kobilka、张首晟和汤晓鸥都有自己的公司企业,他们在这个研究和经营公司的过程中有更深刻的体会。Brian K. Kobilka提到自己创办企业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步骤,也和他的研究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人都说创业者是痛并快乐着,汤晓鸥笑称创业只有痛,没有快乐。中国创业成功的概率远低于美国。创业和各个行业都要打交道,首要的诉求是活下来,让企业赚到钱。所以他们选择了安防领域来做人工智能。张首晟提到老师的支持对学生创业尤为重要,他为大家分享了惠普和谷歌的创业故事。他提到驱动人类文明发展肯定需要科学,“既然需要科学,就需要投资“。需要投资就需要人才,既要懂得前沿科学又要懂得投资,所以,张首晟成立了自己投资公司来推动科技项目的发展,希望将科学的思维模式用在人类文明的每个方面。
谈到未来企业的发展,马化腾提到未来很多传统行业都跟互联网结合,跟数字化结合,甚至包括工业界、制造业都在谈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已经开始有这个趋势了,这是一个风口,他补充道。
作为现场唯一一位没有创立公司的受邀嘉宾,饶毅不否认自己可能也会做一些产业的事情,但他坚持“I 、E、U、D”的原则,即elegent,demand,unique.饶毅教授解释道I是important,这项事业既有基础科学的根本性推动,还要有应用价值;E是important,即想法和做法都要很漂亮;U 是unique,不做一拥而上的东西,只做首次;D是demand,这件事情是有需求的。
教育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大海的梦想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现场嘉宾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了教育和科技问题。Brian K. Kobilka强调喜欢是做科学研究的动力,他说,必须热爱你所做的工作,才能驱动自己去不断探索。
马化腾提到,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教育发展提供支持。他认为AI可以将教育的个性化系统进行提升。因为现在的教育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能够针对性的,针对每一个人,对不同的教育内容的反馈来决定下一步的教育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远程、视频宽带,以及配对和匹配这些技术手段和产品可以将学生和教师进行更好的适配,提供更加灵活的方式和更好的体验。
张首晟用自身的求学经历阐述了文科学习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谈到自己的启蒙教育是文科,文理双修的发展对他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与国内大部分高校不同,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在前两年是不需要选专业的,学校鼓励学生学习理工科,但也要做人文方面基础的教育。但在中国的理科生就有些“略输文采“,张首晟教授建议中国教育为理工科学生增加文科类的学习。他认为在教育上面最最重要的是激发一种好奇心,这也与清华经管学院开展的通识教育不谋而合。
在谈到大学教育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时代需求时,汤晓鸥表示,尽管人工智能大热,人也不要盲目更疯,一定要在自己擅长和能力所在的地方发力。他认为人工智能能和各行各业结合,应该慢慢去做一些原创的技术。从教育的角度讲,一定要对人工智能进行科普,避免牛群效应。
今年有两台人工智能机参与了高考的数学考试,钱颖一就这个话题引导嘉宾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中国教育的优势是否会被替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饶毅认为机器的 学习以后一定要在考试上比人类厉害,但是会考试不表明能够创造,所以机器不会真正替代人。饶毅提到中国的中小学理科教育比美国同类学校要好,同时他建议国家强调理工科教育,鼓励我们的学生学习理科的课程。现场专家学者唇枪舌战激发的都是智慧的火花,现场观众也直呼听得过瘾!
无界共融 让企业家更懂科技 清华经管学院一直在努力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作为基础研究与转化的重要场所,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大学必将进一步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清华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近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奋斗史, 清华在能源、材料、建筑、环境、化工、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身处理工科背景雄厚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开设科技类项目有着天然的优势,学院一直坚持与大学融合,在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学院意识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要改变思维惯性,打破学科界限、培养跨界思维才是未来人才的通关密码。9月6日,清华经管学院迎来了“清华-青腾未来科技学堂”(以下简称学堂)的首批学员。清华经管与腾讯跨界合作的学堂项目一开始就备受各界关注,首批的48名学员是从1000多个报名的黑马科技企业中被层层选拔出来的,这48个前沿科技项目总估值超890亿。致力于为下一个独角兽注入创新DNA,学堂希望借助学界的力量,让高科技创新创业的“种子”有更好的落地”土壤”,实现前沿科技从学术到实践的探索,从科研成果到商业模式的转化,赋能未来产业的创业者,创造中国经济的新动力。
如果说“清华-青腾未来科技学堂”是一次成功的跨界探索,那么,学院后续推出的“科技+”项目将更强调无界融合,致力于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科技从业者建立全球视野,全力为他们搭建交流平台,做到无界共融,引导他们对未来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中国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助力。
洞见系列论坛由清华经管学院中国企业发展与并购重组研究中心发起,高管教育中心、EMBA教育中心联合主办,旨在汇集全球跨界极智,聚焦未来企业发展,前瞻管理升级路径,承载社会进步使命。此次的首场论坛从科技、政策、投资、管理等视角出发,聚焦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以助力中国企业的全维度发展。本次论坛由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助理、高管教育中心主任、EMBA中心主任王勇博士主持,清华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清华经管学院中国企业发展与并购重组研究中心主任程源教授致开幕辞。现场来宾还有清华经管学院副院长陈煜波教授以及清华-青腾未来科技学堂、清华经管企业家学者项目、清华经管EMBA等项目的同学们。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