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小冰转型做“歌手”,艺术会是人类坚守的最后阵地吗?专栏号

/ 最极客 / 2018-05-18 16:32
如果人类预言的“AI取代人类”的时代真的到来,艺术领域或许会成为人类能够坚守的最后“阵地”。

5月16日,微软人工智能虚拟机器人“小冰”与知乎联合发布了由其作词和演唱的单曲《我知我新》,该首歌曲将在明日举办的第五届“知乎盐Club新知青年大会”中作为主题曲出现。

不仅会作诗还会唱歌,小冰可算 “才女”了,这首单曲的水平也确实值得肯定。但也不禁让人想起了去年秋天小冰在微博上挑衅“V家”虚拟歌手的事情,虽然不排除营销成分,但也确实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歌唱水平的思考。

小冰的优秀是事实,但评判人工智能的唱功并非只有一个标准与维度。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水平也在提升,但在艺术这个特殊的领域,人工智能又该起到怎样的作用?马云曾说:未来三十年,不学艺术将会找不到工作。面对日渐强大的人工智能,艺术界会成为人类能够“坚守”的最后阵地吗?

<h1>一、小冰“挑衅”虚拟歌手,但评判“唱功”需多维度</h1>

根据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方面介绍,《我知我新》首次采用了小冰第四次迭代版本的DNN模型,其技术水平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处于领先位置的。

这一模型的优势在于,首次尝试了换气声自动合成能力,让歌声与气息融合,从而使AI的歌声更具感染力;在 学习建模过程中增加控制方式,使吐字与音符间的过渡更为连贯顺畅;进一步优化 神经网络结构,并大幅补充训练数据,让小冰学习许多人类歌手的不同风格;脱离手工参数输入,自行完成演绎。

在作词方面,《我知我新》采用了小冰基于诗歌生成的、以训练数据为主的新模型seq2seq。先利用 神经网络学习超出1000万行的歌词语料,在此基础上加以训练,再通过多感官激发创作灵感,最终实现作词。

此外,小冰还具有作曲的能力,但并未用于本次单曲的创作。作词、作曲、演唱这三个模型共同构成了小冰的歌曲生成能力,形成了完整的AI音乐人的创造框架。

看到小冰出单曲,就很难不联想到V家的虚拟歌姬。V即Vocaloid,是雅马哈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语音合成技术的电子音乐制作软件,代表人物是洛天依。去年9月,小冰解锁了AI智能歌手 学习模型,无需像V家歌手那样需要人工调教,小冰自称只需人类唱一遍,就能学会其情感和演唱风格,并在五分钟内完成歌曲演唱。

对于这个功能,小冰自己也非常骄傲,甚至在微博中公然挑衅“前辈”,表示“看不起”虚拟歌手的人工调教方式。

这些带有强烈攻击色彩的言论引发了V家粉丝的不满,甚至有B站UP主制作了《微软小冰,请滚出中国市场》这样的视频表达情绪。

当然,小冰的微博内容都是由其背后的运营团队模仿其语气创作和发布的。此次事件背后的营销成分暂且不论,单说小冰的演唱技术。尽管对小冰挑衅V家歌姬怀有不满情绪,但小冰与人声的高相似度和高流畅度是公认的,甚至一些V家粉丝也默认这一点。

大家之所以认为小冰技高一筹,是因为小冰比洛天依“更像人声”。然而人们之所以喜欢虚拟歌姬,不仅是因为模拟人声。而创作者们手工调教的目的也不只是为了让其更接近人声。有许多人恰恰是为了追求虚拟歌姬声音中的电子感,以及超越人声极限的效果。

在歌曲调教的自由度方面,小冰也不及V家。Vocaloid的技术是“拼接合成”,创作者需要细致地将单音节拼合起来完成作品,作者可以最大程度地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赋予作品,也非常考验调整各项参数的功力。而小冰为了追求自然与流畅并未采取这种方式,因而调教自由度上略逊一筹。

Vocaloid创作群体的优势在于,不同的创作者能够赋予虚拟歌姬不同的风格,并由此衍生出唱见等群体,使不同种类音乐的爱好者都能得到满足,这种满足并非只源于“接近人声”这一个维度,而这种多样性的差距是小冰不具备的。

当然,小冰不是一无是处。与V家相比,小冰的示唱人平台门槛低,调教难度也低,但V家的手工调教则使人类的影响在技术上更多地体现。就艺术领域而言,评判作品的维度不只一个,这就注定了AI在这一领域不能像在流水线上那样完全替代人类,而更多地是起到辅助与引导的作用。

<h1>二、AI“介入”艺术创作,但弱人工智能抢不走人类的“饭碗”</h1>

其实,小冰很容易被当成与“电子乐器”相似的工具。但作为人工智能,小冰的形态绝不止于此,从作诗到作曲都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弱人工智能水平所限,小冰的诗歌有其形而不得其神,所以小冰宣布开放诗歌创作平台,将重点放在“辅助人类创作诗歌”中。

而在唱功方面,小冰和Vocaloid的相同之处是,利用先进技术降低创作门槛。由此也引发了一种思考:AI在艺术创作中究竟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可以看到的是,小冰通过 学习汲取了优秀作品的精华,再反之将平台开放激发人类的创作灵感。即利用科技发展降低乃至消解艺术创作的门槛,再以技术引导人类在艺术创作领域的进步。

实际上,Vocaloid也在朝这方面努力,尽管他们不断地探索最先进、最前沿的语音合成技术,但对待音乐创作的态度依然传统:只提供工具,将创作的自由最大限度地予以创作者。这种姿态与艺术是与“人的自我表达”的本源相契合的,但也保留了艺术创造的门槛。在Vocaloid的创作过程中,真正具备创作价值的是创作者本身,而技术则让位给了人类。

当然,以目前的弱人工智能水平来看,这当中并不涉及到“人工智能威胁论”之类的点。然而现实的问题在于,“流水线”式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已经介入艺术领域,它会不会也像一些工业AI一样在这方面取代人类呢?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曾提出了关于“人工智能创造”的三个原则:

以现在AI在艺术领域的创作水平来看,与这三个原则尚有不小的差距。虽然目前许多AI系统正尝试创作出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但是还远不能与人类的作品相媲美。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已经算是不错,但在其他的艺术方向,仍然做的不尽如人意。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技术的成熟,AI正在变得愈发“多才多艺”,未来的AI会拥有更强的创造力,也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但是,在弱人工智能时代,AI只是会具备类似人类的艺术创造能力,而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的艺术创作。

当然,从作品水平和质量来看,AI所创造的艺术产品或许能够做到不输于人类。但艺术从来不是唯结果论的事物,更不是可以量化的商品,也不能以参数框定一个标准。而AI现阶段的功能,更多地是激发人类的创作灵感,对人类的艺术创作起到辅助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如果人类预言的“AI取代人类”的时代真的到来,艺术领域或许会成为人类能够坚守的最后“阵地”。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