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23时40分许,安徽六安市金安区碧桂园城市之光建筑工地,发生一处围墙和活动板房坍塌,事故导致6人死亡、1人伤情危急、2人伤势较重。事后,碧桂园官方微博发声,对于本次灾害事故造成的伤亡,公司上下深感悲痛,并对项目进行停工,全面排查安全隐患。
至于事故原因,碧桂园将之归于天灾,事发时六安城区降雨量达70毫米/小时,短时风速7级,按其说法,乃夏季台风高发期所致。值得注意的是,碧桂园还刻意强调了此次出事地点在红线外,不过在调查结果和追责尚未确定之前,碧桂园能否甩清关系还不可知。
但不巧的是,上个月上海奉贤项目的坍塌事故已经正式通报,调查结论显示,碧桂园旗下的上海湾碧房地产公司作为建设单位,任意压缩工期,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安监部门建议给予行政处罚。另外,在这次事故调查中有一点耐人寻味,据悉事故发生前,项目曾被安质监站责令停工两周,但碧桂园反要求施工单位以进度为先。
也就是说,在安质监站的行政命令和碧桂园的工期要求之间,施工单位选择了后者,由此相关责任方均知有极大的坍塌风险,依然选择了赶工期。
人祸大于天灾,碧桂园为购房者提供的不是“家”,而是“坑”。从经商风格和产品逻辑上,这家三四线城市的地产巨头,像极了房产领域的拼多多,他们都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路径演绎到了极致。
可以想象一下,用着拼多多的产品,住着碧桂园的房子,每天拍拍快手,想想也是一场刺激的人生。
碧桂园式逻辑:哪个行业没死过人?
7月26日晚,六安市大雨倾泻,碧桂园城市之光建筑工地的两层活动板房里,众多赶工一天的工人正在休憩,然后一声尖叫吵醒了附近的小区居民。他看到周边的一堵墙在暴雨中砸在了活动房上,铁皮制成的活动房不堪一击、瞬间坍塌,众多工人还来不及呼救就被压在房底。
随后16人被送至医院,通报6人抢救无效死亡、1人伤情危急、2人伤势较重,其他人员生命体征平稳。次日碧桂园发布公告,道歉、停工、排查,一副井然有序的模样。
虽然是四线城市,但六安在安徽省的楼市市场举足轻重。2018年1月10日-16日一周的数据监测显示,商品房备案量最多的是六安市718套,占到了全省商品房备案量的23.6%,住宅备案量最多的城市仍然是六安市,其备案量为675套,占全省住宅备案量的24.7%,而合肥屈居第二。
这其中碧桂园起了不少的促进作用,整个2015年六安碧桂园以1627套的成交数量,夺得六安宅销排行榜榜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重点地区,碧桂园的项目建筑工地已发生了数起致死事故。去年11月,六安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警示通报,指出一个星期之内发生了四起生产安全事故,而其中碧桂园占了两起。
去年10月29日12时左右,六安市城区碧桂园·置地中央公园项目11号楼建筑工地,施工单位的1名工人在清理11号楼建筑垃圾时,从16层坠落地面后死亡。随后11月4日14 时50 分,六安市城区碧桂园·城市之光1 标段5#楼施工工地,施工单位1名工人在作业过程中被从楼上坠落的钢管着地反弹砸伤,后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加之这个月的坍塌事故,半年左右的时间,仅仅六安一地就造成8人死亡,如果说责任方都在施工单位,怕是难以令人信服。更值得质疑的是,在这些事故背后,原因深究、处理办法以及工人赔偿等相关细则,很难查询,而且被追责、被整改之后,事故发生依然高频,所做惩罚究竟有何用?怕只怕仅仅是一个过场式的交代。
这次活动板房塌陷,碧桂园道歉反应迅速,但对于是否存在安全生产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问题,碧桂园只字未提,而着重讲了一件事,“施工人员居住地区活动板房在项目红线外”。
上个月的上海项目事故,被调查后直接归责碧桂园,如今查一查六安,可能未必是天灾了。
长年以来,碧桂园信誓旦旦地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五星级的家”,而它给予施工工人的,连一个安全的暂住地都不算,更是在一些事故中,因为赶工期剥夺了原本完整的家庭幸福。或许在房产商来看,家未必是家,只是一个利益符号罢了。尤为严重的是,当他们对人命越发漠视,以后发生的永远在重复过去。
据某自媒体文章所述,在房企微信群里,一位碧桂园的员工,是这样评判碧桂园安全事故的:哪个行业没死过人,车祸一年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爆发的风险都是问题,而隐藏的风险都将成为灾难
杨国强曾公开说过一句名言:作为一个公民,永远不要做违法的事,这是底线。在碧桂园还顶着良心品牌和公益旗帜的光环以前,这句话对外似乎解释了碧桂园逆袭的原因,而事故多发后,公众才意识到此话的另一个涵义:“只要不违法,碧桂园就可以做利益最大化的事”,这正是杨国强对内的又一番解释。
由此,高周转在碧桂园被奉为圭臬。
7月12日,杭州萧山碧桂园前宸府项目边上出现了一个大坑,早上六点已经有人发现工地基坑坑壁上出现了裂痕,不到两个小时,基坑边缘路面塌陷。现场碧桂园的人说,是接连下雨和下水道堵塞导致了这场事故,而从现场基坑支护桩的照片来看,业内人士认为,歪成这个程度,即便考虑到前几天的降雨,施工措施不到位的问题也很明显。
今年4月,碧桂园高周转的策略一经爆出,舆论哗然,由此揭开了这一地产商快速逆袭的实质原因,同时也为上述事故高发找到了理由。然而为什么只有碧桂园能够适应或创造这种高速周转的模式,难道仅仅是因为杨国强胆子比较大、心比较狠吗?
一般情况下,其实从设计、施工、质监到验收,甚至是售后维权,这一系列的流程并非由开发商一人完成,但凡其中一环被曝光或发现,碧桂园的事故频率绝不会如此之高。故而,4个月卖楼、5个月回款、6个月现金流为正的工作速度得以运转,不得不令外界质疑碧桂园如何凭一己之力打通了所有环节。
比如摘牌即开工,正常情况,从拿地到报建开工,需要走很多程序,许多房企对这一目标可望而不可即,但碧桂园就能做到。
2017年11月23日,碧桂园进入广西永福县,拿下了239亩土地,承诺投资24亿元。随后永福县立即成立了碧桂园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挂帅,成员囊括了了从住建局、国土局到县电信、联通、移动公司的总经理,下设综合协调办公室、征地拆迁组、维护稳定组。几乎一条龙的“服务”,让碧桂园程序走得畅通无阻。
再看从施工到项目监理,碧桂园觉得业内监理混日子、且拖慢工程进度,由此想了一个办法“一劳永逸”,就是自己做项目监理,进一步清扫了赶进度上的阻碍。当然不是所有的工程都能自行监理,但当碧桂园做大了,监理的话语权逐渐削弱。
所以,碧桂园包揽全局,在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质量成了次要的考虑因素。一定层面上,事故发生的工地,以鲜血为代价换回了问题项目的暴露,客观上阻止了消费者掉进“坑”里,但以高周转速度运行的何止这几个地方,看不见的风险可能来自业主难以发现问题。
法律规定,只有房屋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比如承重墙、地基出限坍塌、裂缝等问题,购房者才有权利要求解除合同。可是在这些问题上业主没办法进行检验、跟踪,即使问题显露,作为众多媒体的一大广告金主,一些网友表示被明确拒绝过报道。
“五星级的家”难求,质量及格的房子或许也不易得,碧桂园给消费者的产品,就像在拼多多购买一台家电,结果它给了你一台模型。更可怕的是,一旦出问题,房子比模型更危险。
房子会塌,但房地产商从不倒塌
“这几年,在碧桂园虐够了,头发都快掉光了。”
“我们都是被上了发条的木偶,再被拉去打鸡血。”
“我一年之间暴瘦15斤。”
或许很少有公司像碧桂园一样,离职员工对前单位的吐槽如此一致,进而发出“生死不进碧桂园”的感慨。但尽管如此,在高压环境下撑下去的员工自发地称已为“碧桂园人”,看似对碧桂园充满了归属感,只是这种归属可能与感情无关。
利益共享是碧桂园员工忍受高强度工作节奏的最终出发点,而更本质的则是碧桂园高周转得以运行的核心,如果员工和公司没有形成绝对亲密的利益整体,碧桂园很难短时间内建立起庞大的人才队伍,更不可能最终还是要靠人命来正面暴露碧桂园的问题所在。在画大饼的奖励机制上,杨国强深谙人性。
但如今,碧桂园高周转的模式受到严重冲击,短时间内要想从舆论漩涡中挣脱,不得不对此进行适当调整,所以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奖励机制可能随之而变,这是否意味着利益整体可能被削弱?
靠着利益联结起的碧桂园,原本就不是员工的“大家庭”,某种程度上,企业高速的员工流动和高管变迁,正在顺着杨国强的意愿发展成为一个人的“家”天下,这或许同样要为高周转下的鲜血背负一定的责任。
2014年4月,吴建斌加入,彼时的碧桂园成为职业经理人治理房企的典范,加上2010年7月从中建五局来碧桂园担任总裁的莫斌,2014年从富力地产空降担任碧桂园联席总裁的朱荣斌,碧桂园进入“三斌”时代。
然而3年过去,“三斌”只剩“一斌”,2017年4月,吴建斌从碧桂园离职,2017年6月,朱荣斌也走了。
此外,区学铭、苏汝波和谢树太也相继辞职,碧桂园原先的13位执行董事,离任5人,只剩8人,而8人中,有4位为杨氏家族:杨国强、其女杨惠妍、杨子莹、其侄杨志成。说到杨惠妍,这位被父亲推上位的女首富,手里掌握的就是碧桂园自行搭建的监理班子国晟,国晟监理的母公司名叫伊东置业,董事长即杨惠妍。
业内有这样一句警告:有一件事可以判断碧桂园楼盘的质量,如果施工单位是广州腾越,或者监理单位是国晟监理,请你以最快速度离开售楼处。想来碧桂园售楼处也曾塌陷过。
回想起2014年的业绩发布会,杨国强身边并排坐着“三斌”,这幅画面被外界理解为碧桂园家族式房企管理体系改革的开端。事实证明,合伙人制度令碧桂园迎来了高光时刻,然而时至今日碧桂园已能与万科一较高下,可公司似乎又重新倒回家族式管理的历史,或许共患难易、共富贵难?
在《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中,前财务总结杨国强的性格就是:既有大男子主义的快准狠,也有女性对细节方面的细腻温婉。当有着大男子主义主义的杨国强,在碧桂园里被奉之为“神”,他的利益观就成了整个公司企业文化的根基,这也是高周转渗透的原因之一。
碧桂园可能真的没法给你一个理想中的房子。他只有杨国强构思的只存在于图纸上的想象的家。
可即使这样又如何?这样的房子依旧会有很多人梦寐以求能够拥有一套。因为,在这十几年的房产市场热潮中,房子会塌,房地产商却从不倒塌。
歪道道,独立撰稿人,互联网与科技圈 观察者。同名微信公众号:歪道道(wddtalk)。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