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微博可能是凝聚“共识”的最佳场所?

专栏号作者 李北辰 / / 2018-09-12 20:22
"
整个生态文明的日趋繁茂,必然是多股力量的共振结果,而在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场域,势必少不了社交媒体平台的 介入。

众所周知,更像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到成熟阶段后的必然蜕变,在当今的中国,“环保”早已不再是观念市场里的一个常规选项,而是跃升为国家战略,最近五年,中国生态文明领域的立法和修法前所未有的提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恢弘愿景,更是落地至大街小巷,成为普遍共识。

当然,无论是观念转变还是身体力行,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层面,整个生态文明的日趋繁茂,必然是多股力量的共振结果——而在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场域,势必少不了社交媒体平台的 介入,比如微博。

公益界内皆知,今年微博在环保领域持续发力。譬如在4月份,联合国环境署就与微博联合发起过一次地球卫士青年奖中国区选拔赛,这一奖项旨在表彰对改善环境创造积极影响的青年人。9月11日,经过层层筛选,三位分别来自农村可持续发展,海洋保护和自然科普童话领域的青年环保人,成为获奖者。更重要的是,颁奖仪式最后,联合国环境署与微博也宣布,将在地球卫士奖——这一被誉为“环保领域的诺贝尔奖”的项目上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深化伙伴关系。

在我看来,无论是这次“青年地球卫士”在中国的选拔,还是被联合国环境署的多次认可,都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微博在环保领域可以释放的诸多潜能。

而在赞誉背后,人们也不禁好奇:微博发力环保的内在动因,究竟是什么?

凝聚共识

依我之见,将平台资源向环保领域倾斜,首先是微博作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级应用,对国家环保战略掷地有声的回响。

其实现在回想,包括传播环保在内,新浪开启公益之路,属于在中国互联网行业起步比较早的,大概2000年左右就上线了公益频道;而告别门户时代之后,自微博成立以来,基于社交媒体收益递增的传播优势,也一直承担了诸多公益传播责任,“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等活动,产生了在当时公众舆论中颇为可贵的共情效应;2012年,微博更是推出了微公益,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互联网+公益”的磅礴序幕;再往后,伴随着社交媒体属性的日趋突显,微博几乎成为中国唯一的“公共舆情区”,这无疑加速了公益事件的传播效率——譬如在环保领域,微博长期积极推动环境可持续议题传播,#共饮一杯水#,#变废为宝大挑战#,#呼吸蓝#等项目都是微博与环保机构的合作成果。

不难发现,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自然懂得“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个朴实的道理,响应国家环保战略,更像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本能。而凭借其强大的公益基因,此次与联合国合作引入中国地球卫士青年奖,也是为国家环保战略平添一抹亮色。

当然,除了对“战略”的回响,从“战术”层面剖析——从唤醒公众环保意识的角度,微博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具声量的扩音器,会激发出最大的传播优势。

事实上,就像《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一直强调的那样,人类观念系统的不断迭代,才是文明进步的根源所在。它们有时来自“自上而下”的理论引导,有时来自“自下而上”的舆论突变,但无论怎样,理想社会的大门从来没有捷径,用学者刘瑜的话说,它只能是一个观念水位“上涨”的过程。

环保亦如此。环保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在最大程度上凝聚共识。而在科普教育方面,微博天然是提高“观念水位”的好地方,在这里深耕环保,是效率最高的社会土壤。

就拿与联合国环境署的合作来说,据微博运营副总经理兼社会责任总监董文俊透露:近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微博上先后发起的#为生命呐喊#,#零污染地球#,#与自然一起#,#塑战速决#等多个环保话题,通过明星名人的公益影响力,这些环保话题阅读人数超过了12亿人次,最终转化的大众环保观念提升,更是难以估量。

其实更进一步讲,环保观念的加速上扬,与微博的公共话题设置能力密切相关。

不知你是否察觉,过去十余年,互联网正在将这个世界切分成无数细碎的小共同体,在部落化时代,每个人或多或少生活在某种“信息茧房”之中,但非常难得的是,微博与生俱来的“广场”基因,加之平台资源愈加向公共话题倾斜,让今天的微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信息茧房”的溶解器,提供给每个人在圈层之外了解外部世界的最佳入口——而当这种公共话题设置能力被平台善用(譬如用于传播环保),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无疑是幸事一桩。

从这个意义上,我永远不相信“技术是中性的”。就像轻芒联合创始人王俊煜所言:“一个技术,确实如菜刀一样,可能有不同的用途,但总有一些用途是我们创造的时候脑子里所设想的,这就是我们的目的,而我们的目的决定了我们的价值观。”

环保的“全民性”

更值一提的是,在微博平台,观念水位的上涨过程,是不同社会角色合力的产物。

众所周知,孤木不成林,做环保需要“全民性”,需要各个社会角色达成某种共识,而作为中国网民在公共议事领域的“最大公约数”,微博恰能发挥社交媒体的连接器价值,把政府、公益组织、专业人士、企业、名人和公众连在一起,不断丰富舆论场的维度,最终形成环境议题的传播力度。

某种意义上,这亦是微博受到联合国环境署认可的原因之一。如前所述,微博成为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独家战略合作伙伴,要知道,这一奖项的宗旨,是向全世界传达出“从不可持续的经济行为迈向绿色经济的重要转型,需要政府、商界、组织、个人和民间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过程需要承诺、远见以及全新的思维方式,更需要正在捍卫并将继续捍卫地球的卫士们”的信息。

而在中国,没有任何平台,比微博更具多元化和全民性,更能将“政府、商界、组织、个人和民间社会”聚拢在一起。受益于其强大的公共属性,微博可以利用社交网络,连接公益机构、主流媒体、环保专家、明星名人和普通民众,以O(Organization)+K(KOL)+U(User)的传播模式,让环保议题突破公益圈的固有壁垒,卷入更多层次的舆论资源,推动社会更深层次的实际行动。

就以明星资源为例,9月11日,在北京联合国大楼的活动现场,徐峥透露了一个小例子:“我建了个群,这个群里面全是明星,四五十个人,我们一有公益活动,有什么需要大家支持的放在里边,大家微博一块转,(效果)挺管用的。” 

确实如此,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微博明星公益阅读量超过243亿,媒体公益阅读量更是达到了507亿。可以预见,未来微博将继续携手政府和公益机构、名人明星、专家学者、企业、媒体和网友,打造更丰富的公益传播方案。

从“舆情区”到“作战区”

当然,微博发力环保,还有一个更抵达本质的原因:在“数字化生存”的大势所趋下,通过互联网平台做环保,本就是一个必选项。

而在我看来,除了降低大众参与门槛,为环保组织提供更低成本、便捷性的传播渠道,互联网联袂环保的最大福祉,是丰富了“环保”二字的维度,让大众参与环保的过程变得有趣——譬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互联网公司开始以更睿智的方式,将大众与环保之间的关系,从“意识唤醒”转为“身体力行”。

以支付宝的蚂蚁森林行动为例:用户通过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等行为减少的碳排放量,可在支付宝里养一棵虚拟的树,这棵“树”长大后,公益组织和环保企业可以“买走”它,然后在现实中的某个地域种下一棵真实的树。

遵循相似的逻辑,微博也发起了一个口碑颇佳的“熊猫守护者”活动:用户可通过分享活动,刷微博和转发微博等形式获取微力值,当微力值达到一定数量,即可在微博上养成一株虚拟竹子,微博会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在熊猫食源地种下一株真实的竹子——换句话说,在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刷微博的同时,就可顺手解决野生大熊猫缓解栖息地的“碎片化”问题,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公益创新,也赢得了大众的普遍好感,截止目前,熊猫守护者超话已达到了惊人的46.2亿阅读。

嗯,不难发现,作为“互联网+公益”的元老级平台,微博正如少年般不断创新,从传统的“捐助型公益”,升级为参与感更强的“产品型公益”;从单纯的“舆情区”,升级为更能激发出人性美好一面的“作战区”。

结语

其实我一直觉得,在任何领域,推进事物向美好方向的演化一直有两股并行不悖的力量:观念更新与技术进步。而从上述助力环保的细节不难发现,微博更像是这两股力量的汇流之处:一方面,它能在最大范围内提升人们的观念水位;另一方面,又可从技术一端持续创新,将公益属性深刻嵌入整个平台的运作逻辑之中。

依我之见,这才是“互联网+公益”最真诚的玩法。

李北辰/文

分享到
社交媒体
声明: 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 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 "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 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国会议员们一次次提醒多西和桑德伯格,Twitter和Facebook需要为自己平台的内容责任。美国国会计划对社交平台颁布相关监管政策:“社交媒体的狂野西部时代即将结束。”
国会议员们一次次提醒多西和桑德伯格,Twitter和Facebook需要为自己平台的内容责任。美国国会计划对社交平台颁布相关监管政策:“社交媒体的狂野西部时代即将结束。”
欧盟已放弃允许企业删除恐怖宣传和极端主义暴力内容的自愿措施,计划在下个月公布的草案中规定,对在线发布一小时内未被删除的内容加以罚款。
霍斯最终从手机中,删除了社交网络和电子邮件帐户。“这是最能帮助我的一步,也就是本无法访问。我发现我用更老的方法能做得更好。”
他们希望将Twitter渲染成一家失败、假装和善的公司:平时事不关己,还利用不合理的审查制度,妨碍保守派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损社会公正。

热文导读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