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二维码,在数字化转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专栏号作者 邻章 / / 2023-03-16 10:07
"
放到全球竞争的视野下,二维码是中国企业为数不多的先发赛道,有着成熟的用户习惯、厚实的产业基础、庞大的应用潜力。在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抉择中,不应该低估二维码所蕴藏的...

文|邻章

你扫我,还是我扫你?

对于大多数国内网民来说,这样的对话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扫码支付、扫码登录、扫码点餐、扫码加好友、扫码查看商品信息……一个个黑白颗粒组成的小方块,早已成为国人最为熟悉的互联网产品。

以至于2022年初的迪拜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活动期间,腾讯花了整整70分钟的时间向全球直播介绍中国人的“码上生活”,涉及二维码在日常生活、生产制造、文化保护、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的落地应用。

然而在讨论数字化转型的话题时,却很少有人会想到二维码。这项毛细血管般渗透进社会角角落落的技术,似乎成了被“遗忘”的对象。

一、二维码的“第二故乡”

早在2018年前后,业内就出现了一种说法,即中国已经是二维码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二维码应用占全球九成以上。

尽管数据的真实性已经无从考证,却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并不是二维码技术的起源地,也不是最早将二维码投入应用的市场,却是二维码应用普及率最大、应用场景最多元的国家。

把时间拨回到1994年,日本电器公司Denso的工程师原昌宏为了解决条形码在生产管理中出错率高的问题,耗费两年时间发明了“回”字型二维码,扫码的速度大大提高,哪怕污损达到30%,也可以准确识别。原昌宏给这项技术起了个名字叫“快速响应码”,英文缩写就是大家熟知的“QR码”。

为了在二维码赛道上弯道超车,吸引更多企业购买自家生产的扫码器,Denso甚至开放了相关技术专利。可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QR码仅被一些便利店使用,一度被戏称为“加拉帕戈斯技术”,泛指只能在某个孤立市场使用的技术。

时间来到2009年,站在移动互联网浪尖的美国开始试水二维码,包括Google Maps在内的产品想要利用二维码连接线上和线下。遗憾的是,彼时用户想要扫描二维码,必须要安装特定的APP,繁琐的体验让大多数用户对二维码兴致索然。

二维码的命运转折,最终出现在中国。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2012年5月发了一条朋友圈:“PC互联网的入口在搜索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在二维码。”当时很多人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有人直言自己从来没用过二维码,也有人认为二维码只是信息录入口。

直到6年后,马化腾才在公开场合解释当初押注二维码的原因:“2012年就觉得二维码技术很重要,把微信加好友设计成扫码,是为让用户心里知道,扫二维码就要掏出微信。”

也许腾讯推广二维码的意图并不单纯,却成功培养了中国用户的“扫码”习惯,加上科技大厂对于移动互联网浪潮的焦虑,二维码的入口价值不断被挖掘:2013年微信支付上线,付款流程和二维码 绑定;2014年“打车大战”拉开帷幕,最成功的地推方式就是让用户扫码下载APP;2015年共享单车争夺战开场,几乎所有的单车上都贴了二维码,用户拿出手机扫码便能把车骑走……

同样是在2012年前后,草料二维码、快拍二维码等生码、解码和美化工具应运而生。如果说微信解决了扫码入口,这些工具类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二维码的可玩性:文本、网址、文件、图片等都可以通过生码框快速转换成二维码,二维码图案也不再局限于黑白方块,可以自定义颜色、背景和logo。

以往和二维码有关的故事中,这类工具产品鲜有人谈及,可回头复盘二维码在中国的应用历程,工具类产品其实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简单的生码框,为普通人推开了二维码的大门,即使是不懂代码的非技术人员,也可以制作自己想要的二维码。二维码不再是少数企业的特权,而是所有人都能使用的普惠技术。

虽然二维码的发源不在中国,却是名符其实的“第二故乡”,不单单释放了二维码的应用潜力,还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使用二维码解决问题。正如外界对“中国式创新”的评价:科技应用创造性地与最广大的人群结合。

二、精细化管理的新解

对于二维码的现象级爆发始于中国的原因,知乎等问答平台上与之相关的讨论有很多,而且逐渐形成了两个几近共识的答案。

一是智能手机的普及;Denso在上世纪90年的的功败垂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扫码器的限制,二维码被限定在部分场景、部分企业才会用的产品。而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彻底降低了扫码门槛,奠定了二维码全民化的群众基础。

二是信息化基础薄弱;有别于欧美市场发达的金融体系,中国十几年前的金融基础非常薄弱,间接成就了二维码支付的逆袭。消费恰恰是社会信息化转型的底层动力,二维码因此在中国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诸如此类的解释不乏其合理性,却只回答对了一半。就像张小龙曾经的定义,二维码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当移动互联网的红利逐渐消失,二维码的历史使命是否也将结束?连“二维码之父”原昌宏都有着相似的态度,2014年欧洲专利局授予原昌宏欧洲发明大奖,他却在现场预言:“二维码最多还有10年寿命。”

并非是原昌宏眼光短浅,错估了二维码的生命周期,而是二维码的价值在一次次实践中发生了进化。

在移动互联网的语境里,二维码的定位是连接线上和线下,应用方向被定格在打开网站、添加好友等基础功能。到了物联网的时代,二维码被寄予新的愿景——连接万物,通过连接物品信息,实现对人、事、物的精细化管理。

可以找到的案例有很多。

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中,二维码与RFID一道成为“标识”,一张张二维码标签就像是设备的“身份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看到产品的生产规格等各种细节,数据被汇总到大屏幕上,整个工厂的生产状况一清二楚。

浙江省在2022年开始建设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GM2D)示范区,核心正是用二维码彻底替代条形码,并通过二维码连接生产、仓储、物流、销售等上下游环节,扫码即可进行商品溯源、结算支付、查看产品介绍等功能。

让人惊喜的地方在于,用二维码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不止是上面提到的“宏大叙事”,被赋予了生码能力的中小企业和个人,也在挖掘二维码的新场景。

王建丁是某生产制造企业的监理部主管,为了解决员工安全培训的问题,王建丁尝试将一些文档、法规等文档制作成了通俗易懂的视频,然后把这些内容上传在二维码,员工只需要用微信扫码,就可以看到对应的培训内容,王建丁可以在后台实时查看员工的学习情况,并收集员工的反馈意见。

某建筑集团负责设备巡检的张扬,发现了二维码的另一个应用场景:他为每个需要巡检的设备都制作一张二维码,通过在二维码上关联表单的方式,维护人员只需要用微信扫描设备的二维码,就能够填写设备的巡检情况,一旦发现故障问题,还可以拍照、语音、视频等方式直观地记录检查结果。

也许这才是二维码的魅力所在。

不管是应用场景,还是交互方式,都不是一两家所谓的巨头定义的,二维码作为“平民化工具”交给了每一个需要的人,然后与不同个体、企业、行业的需求融合,催生出了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从最初的线上线下入口,到精细化管理的新解法,就是最好的注脚。

三、润物无声的“架桥者”

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是:二维码已经是物理世界走向数字世界的入口,并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何在数字化转型中缺少存在感?

或许可以参考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评论“创新突破和普惠应用”时的看法:科学技术从突破到真正成为一种普惠的技术之间,还会有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顶天立地”,第二个阶段是“铺天盖地”。

诸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当下炙手可热的概念,无疑正处于“顶天立地”的阶段,多半会强调新技术给生产力带来的变化,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夸大其价值,即使在落地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门槛。

诞生近30年的二维码,早已过了“铺天盖地”的阶段,以至于人们对这项技术近乎“无感”,就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让人忽略了它的存在。这也是普惠技术最鲜明的特征,看起来不再“性感”,又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维码的“润物无声”,并不意味着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缺少想象空间,相反正在扮演数字化“架桥者”的角色。

以疫情期间的健康码为例,二维码的桥梁作用不言而喻:居民自主录入信息,平台进行数据核验,同时进行数据的实时更新和统计分析,原本复杂的信息上报管理体系,被简化为平台和用户的两端关系。

对应到数字化转型的切实需求,在精细化管理上牛刀小试的二维码,已经跑出了一条“看得见的路”,从一个编码识别标准和技术,演变成为连接人、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桥梁,在零售、金融、交通、制造、建筑等行业催生出了一物一码、一事一码、一人一码等创新应用。

按照工信部在2022年末印发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中所提到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要聚焦中小企业转型痛点难点,提供“小快轻准”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面对中小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短板,作为普惠技术的二维码何尝不是一种解题思路?

想要用二维码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的,不只有中国市场。创办于2019年二维码管理平台Beaconstac,在2023年初宣布获得2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主营业务是帮助企业自行设计品牌专属的二维码,并帮助企业跟踪二维码的使用情况。其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harat Potharaju表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二维码技术以简化流程。疫情加速了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更快地连接起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被资本追捧的Beaconstac,更像是一款Copy form China的产品。比如前面提到的草料二维码,过去十余年时间里逐步从生码和美化工具,进化为二维码为入口的云服务,业务涵盖设备巡检、资产管理、人员信息管理、无纸化登记等等。而且比起动辄几十万的IT管理系统,草料二维码云服务的年订阅费用已经被压缩到千元级别。

行业高度内卷的结果就是,二维码正在成为许多轻量级数字化应用的“平替”。至少就阿拉丁指数来看,草料二维码在工具类小程序中的排名和腾讯文档、百度网盘不相上下,二维码在中国市场的应用广度和 ,已然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跑地位。

放到全球竞争的视野下,二维码是中国企业为数不多的先发赛道,有着成熟的用户习惯、厚实的产业基础、庞大的应用潜力。在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抉择中,不应该低估二维码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不应该忽略普惠技术与平民化工具的普适性。

最后的话:

二维码的故事还在继续。

可能再过五六个年头,人们对二维码的理解已经不是“你扫我,还是我扫你”,黑白相间的方块将是生活中越发无可替代的存在,继续以“架桥者”的身份不断和新技术融合,成为影响中国各行业数字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注:王建丁、张扬均为化名。

作者:邻章,专注解读行业发展趋势与公司产品服务。数字化、AI、云计算、公司财报、智能硬件、消费创新是关注重点。

参考资料:

二维码的升维:中国式创新 vs.日本式创新-36氪

海外new things | 二维码管理平台「Beaconstac」A轮融资2500万美元,为品牌设计、跟踪定制化二维码-36氪

二维码在美国:一场一路向东的互联网革命-36氪

一个二维码,两个时代 - 专栏 - 创业

从“二维码”的标识解析 看成都传统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_腾讯新闻

声明: 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 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 "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 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热文导读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