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行业乱象:这些骗局一定要警惕!金融
在最初,P2P被定义为个人与个人之间小额借贷交易,但是这种关系并非需要资金方与借款方双方见面,而是通过网络平台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和手续。但是这样简单的关系,在资产类别多样介入、创新手段层出不穷的时代却愈发复杂化。这样复杂的背景也为新骗局铺就了肥沃的土壤。
【P2P行业乱象】P2P的变异术
这个世界在高速变化,人们对创新些许已经失去一些敬畏感,被人们每天挂在嘴边,导致曾经清晰明了的事物慢慢变得混沌不清。其中就包括“P2P”这一概念。
什么是P2P?似乎现在已经没有人说得清楚,仅剩下一个模糊的影子。在最初,P2P被定义为个人与个人之间小额借贷交易,但是这种关系并非需要资金方与借款方双方见面,而是通过网络平台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和手续。
但是这样简单的关系,在资产类别多样介入、创新手段层出不穷的时代却愈发复杂化。这样复杂的背景也为新骗局铺就了肥沃的土壤。
从P2P到P2N、P2L、P2A、A2P、P2B……概念变化了九曲十八弯。此前不为大众日常接触的外汇、票据、保险等产品在经过层层非正常手段的包装下也进入了最简单的P2P行列。在P2P舆论风评并不好的情况下,平台方也在承认自己是P2P和不想承认之间纠结、拉扯。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多种P2P变种方式,层层拨开,让更多投资者看清当前眼花缭乱的P2P变身术。当然,除文中提到的多种P2P变异方式外,嫁接了融资租赁、房地产项目、车辆抵押项目等都存在着或由资产本身性质或由平台建立者故意为之的骗财之术。
骗术一:冒名保险公司 险资空手套白狼
客户,来自险企;从业人员,来自险企;名牌头号,来自险企。保险业务人员的推广手段也自然过渡、移植到了P2P平台。在这过程中,P2P平台共需要“三步”,即搭建平台,寻找到客户源,诱拐投资,最后就可以坐收利润。
虽然曾经由于保险业务员简单粗暴的拉单推广方式让保险行业并没有给大众留下太好的印象,但随着近年人们对保险的日益重视,人们的思想逐步开始转变,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名声”并不好的P2P来说,保险自然属于正规军,也更得投资人的心。
“我们是某某保险公司的子公司。”这通常是该类P2P平台向客户介绍自己的第一句话,让客户从心理上打消抵触感。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在该类冒名保险公司的平台中,更有甚者端出了“保监会”的名号,声称自己受到保监会监管,是保监会的直属单位。看似真实的公司名牌、墙面上多种资格证书,让人信以为真。
“框架”搭建之后,填充框架的工作人员也多数来自大量保险公司,曾经的销售员摇身一变成为总经理、市场总监。这些人利用原来在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源,以高息为诱饵,说服客户将保单质押,进而把质押款作为投资款直接投入P2P平台。
还有一种情况是以“回馈客户”为借口,称保险公司开发了最新的高回报理财产品,说服客户投资,并向其索取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资料。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认为将资金投入了保险公司,而非P2P平台。
一位曾经实地调查过该类P2P平台的保险公司管理层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业务员经过“专业培训”,每一句引导话语都紧扣投资者的心理变化。
在上述保险业内人士看来,由于保险薪酬机制的掣肘,大量代理制员工“出逃”保险公司,铤而走险,杀入P2P“捞一票”也在逻辑之中。但是投资人一旦被迷惑将血本无归。
骗术二:P2P配资 爆仓一日毁
2015年6月股市的蹿升催生了配资业务的繁荣,让某些曾经没有业务增长点的P2P平台找到了新出口。
P2P配资简单而言就是将借贷业务和配资业务相关联,业务模式共分为两类,一类平台将投资者的闲散资金汇集,然后将资金用于股票配资需求者进行股票交易。投资者的收益则来自配资客在股票操作过程中的盈利,输赢全部押宝于投资者水平。另外一种模式,则是简单粗暴的资金配比,提供高杠杆资金直接给到投资者。不同于机构的2-3倍资金融通,P2P配资甚至高达9倍、10倍,一个跌停就颠覆世界。
此轮牛市行情演进中配资业务在后期受到严厉打压。配资公司上游做资金批发业务的感受到高风险纷纷退出,市场资金面一度大幅收紧。一位P2P配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受此影响,大量的资金转向P2P。一方面,受经济下滑中优质资产短缺的影响,大量资金站岗,做资金批发业务可以小幅缓解,另一方面,由于配资是暴利行业,因此,可以获得大幅收益。
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当股灾来临、指数崩溃式下滑时,业内人士称,平台资金链一度断链,未来经营下去自融、拆标、期限错配是不可逃避的方式方法。
但是,在当时“低头捡钱”的牛市时期,大量的投资者处于眼热状态,并不了解个中问题。“投资,当然是为了获得一定幅度的合理收益。”李先生曾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达他们对于投资的理解,但是他对于投出去的资金流向并不在意。
骗术三:租软件炒外汇 工作人员都是临演
金融之所以具有神秘性是因为其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性以及与人交易的非频繁性。人们在买衣服、买日用品时能轻易辨别好坏,但是对金融产品的辨识却并不容易。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让部分理财产品拨开了神秘的面纱。但是仍然有一些面纱是在短期内难以被普及的,例如外汇、黄金、石油、贵金属。
当P2P概念被越来越多运用时,许多原本清晰的事物渐趋变得模糊,尤其当线下P2P四散开来时,投资者所需要履行的动作几乎相同,即将资金投入平台,然后定期收取回报。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上海某公司曾经通过互联网租用外汇保证金交易平台破解版,随意命名后,通过后台操作,设立多个虚假账户建立保证金进出记录,以供投资者查看,同时,为让更多投资人信服,组织投资者公司参观活动,将办公室租用在远离市区地带,并雇佣人员“表演日常工作”,展示公司正常运营状态。
“炒外汇是最好的噱头,兼具时代潮流感和专业神秘感。”某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有意骗取资金的人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打消投资者疑虑。
互联网金融带动新理财观念火爆后,记者本人也接听过多个宣传外汇、黄金、期货的电话,承诺让人惊讶的高的收益,并再三强调当前该类别投资的火热程度,市场局面的良好情况。其实,我国外汇交易尚未全面放开,自称为外汇经纪商的大量群体,以咨询公司、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名义设立多家机构,在拉拢客户的过程中炒外汇存在的投机性被轻描淡写略过,执意强调投资回报,由此产生的踩雷事件也在每天上演。
骗术四:染指虚假贸易的P2P票据理财
当收益和安全相比时,相信更多投资人愿意选择安全。曾经在一段时间内,P2P票据理财火爆一时,尤其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的“银票”,由于加上票据承兑所在银行的背书,更是将安全二字标注在了平台页面的最上端。在更多人眼里,票据也是神秘的代表,更多存在于企业之间的贸易支付,一位票据理财平台的创业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创业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将票据作为理财工具,而是作为更为常规的支付工具,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并表示已经着手开发票据支付结算系统。
正如货币一样,支付功能的背后代表着流转,在票据中称为流转背书。而一次次流转背书过程中,“上下游企业须具有真实贸易背景”这一规定让票据居间商们在“票据产业链”中产生过巨大的利益空间。
一位票据行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行业中存在大量的“票据包装工”让原本并无贸易往来的企业间拥有了贸易背景、相互合作贸易合同以及看起来更为真实的增值税发票等,当然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除此以外,在P2P票据理财过程中,由于票据所产生的风险还包括票据自身的二次质押。而二次质押风险被业内人士看作票据理财安全性真正的拦路虎。所谓二次质押,即P2P票据理财平台在收到企业融资的票据后,先行运用贸易委托付款等多种方式套现,然后再去银行办理托收手续。而前期通过违规方式获得的质押贷款则几乎被用于平台的自融行为,其风险不可谓不大。
【P2P行业乱象】那些迷人的“花式忽悠”
“他们拿过政府颁发的奖杯,我们去找政府。”前期第一财经记者赴浙江调查P2P跑路事件时,一位资金受损的投资者激动地站在已经被查封的公司门口,扒着玻璃门窗高声喊。
可是投资者说的这个奖杯并非政府颁发,而是一个普通的商业奖杯。但是,投资者并不能清晰地分辨。
当前互联网金融风头正盛,大量鱼龙混杂的P2P平台涌现,与之相伴的是,为争夺客户,降低获客成本,出现了大量吹嘘、滑稽的宣传手段,骗取大量前赴后继为了高利润而不顾“合理逻辑”的投资者,导致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P2P平台自贴身后有“银行”
“我们是一家银行,只做房地产业务,资金放在我们这里绝对安全。”一位年长的投资者曾经这样描述过一家P2P平台的宣传方式。该投资者参加某团体组织活动,这家平台为活动的赞助方,当活动结束的时候,一位男士拉住了参加活动的所有大爷大妈,讲出了上面一番话。更夸张的是,该平台居然声称其名称叫“普惠银行”,大量的年长人士在经过短暂的洗脑之后,纷纷在一张白纸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电话,并承诺在未来几天之内存入少至几千、多至几万元不等的存款。
一些P2P网贷行业诞生的一刻起,就从没有放弃过寻找“背书”的可能性,而在备选对象中,银行以安全可靠、深入百姓成为首当其冲的“炮灰”。
这些千方百计与银行搭上关系的手段其实现说法大同小异:第一,平台计提的风险准备金账户开设在某某银行,由银行监管;第二,平台同某某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第三,平台同某某银行签订了资金存管协议;第四,平台借款人和投资人账户均开设在某某银行。
事实上,更多情况下,平台所谓的在银行的某某账户,与百姓平时在银行开设的个人账户从实质上讲并无差异,仅仅是将钱选择了A银行而非B银行而已,如果硬要说区别,那么则是,一个是个人账户,一个是企业账户,仅此而已。
李鬼行业协会遍地开花
寻找靠谱背书,始终是一些P2P平台推广的不二法则,除上述的银行之外,看似有政府背景的行业协会也成为一些P2P平台的目标所在。
但是当前,在网贷行业存在游走着大量虚假,以骗钱为主要目的的行业协会。运用一个看似带有政府背景的名字,给更多人以错乱感,其中代表之一即“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看似熟悉的名字,实则偷龙转凤。于2014年4月获得国务院批复,由央行条法司牵头筹建的正派军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两个名字相似度高达99%。
在李鬼行业协会的网页上可以看到该协会所谓的高层并无一人出自互联网金融行业,而会长宏皓的个人新闻占据了整个新闻页面,此外,本报记者多方打听了解到,宏皓也非其真实姓名。
在李鬼协会之外,也有部分群体充当正规军中的“蛀虫”,201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金融诚信联盟发布公告称,联盟以及联盟的发起机构从未以任何名义向社会以及任何第三方收取费用或授牌及颁发帧数。但是联盟近日收到全国部分区域的连续举报,称有人以联盟的名义收取不合理费用,某图个人私利,给联盟造成恶劣影响。
坏账和风险为零你信吗?
“平台成立至今没有一笔坏账,坏账率为零。”某P2P平台线下地推人员曾经这样在电话里对第一财经记者宣传。而对于记者能够咨询平台坏账率这一问题,他们也充满了“神奇感”,似乎这是一个较为高深、普通人并不会关心的问题。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8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944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9%,较上季末上升0.09个百分点。
无论是借款资源还是风控水平,传统商业银行远在P2P之上,如果按照同样口径计算,P2P的不良率甚至5倍、10倍于银行数字,而那些宣称零逾期、零坏账的平台又从何而来?
更多平台会声称,零坏账的背后是“银行级风控”在把关。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即能戳破此泡沫:贷款利率-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信贷利润。
如果一个P2P平台能够提供超出常识理财所拥有的资金收益,并且能够在大量线下渠道、多种媒体方式中看到平台的宣传成本,那么平台的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一定高企。
风控并非说说而已,高强度的线下调查,精密的系统搭建,高素质人才的配备,这一切都意味着风控成本不是一个小数字。那么,最终的利润何来?平台着眼于长期发展还是只做一票生意,辨别似乎只在一秒钟。
【P2P行业乱象】监管细则在路上 P2P行业需软着陆
今年的寒冬对于P2P网贷行业来说似乎格外冷。网贷行业发展似乎已经由前年的初期,去年的高速成长期,再到今年的需要成熟期。在行业梯队明显、复杂现象频出的当前,与行业相关的任何一方都在盼望甚至渴求着监管的出手。
从“四条红线”到“7·18”《关于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监管的确在向前走,但是不得不承认走得很慢,甚至一度被称为“难产”。被从业者频繁提及、讨论、研究的监管细则,至今尚未出台。
第一财经记者从接近监管层人士处获悉,监管细则正在路上,整体方向依然贯彻创新金融的整体思路,以宽松鼓励为主,从具体信息来看,包含未来将不设立注册资本金的要求,同时在细则出台之后,将设立一定的“考察期”用以过渡。
行业中对于哪些“条款”被期待已然浮出水面,其中包含资金托管、信息披露制度、由下而上的市场监管机制,以及常年放在口边却发现并非所有人都清晰的“P2P”概念。
监管细则存多种“七寸”
监管的细则涉及到平台运营、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到底哪条细则才被认为是“蛇之七寸”,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核心当然是资金托管。”积木盒子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魏伟毫不犹豫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监管资金才是根本。
在魏伟看来,监管的唯一动机是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只有与资金相关的劣质行为施加到金融消费者身上才会产生伤害。这一出发点,P2P同基金、私募等行业都存在相同的逻辑,当所有钱汇集到一起时,资金流动才是核心因素。“近期行业爆发多种风险事件,这与平台不受监管,能够擅自动用投资者资金密切相关。”魏伟说。
如果说资金存管是属于平台运营过程中的业务范畴,那么信息披露制度则是属于平台自律范畴,记者梳理了当前全国地方金融管理方式发现,仅有上海推出了首个《上海个体网络借贷(P2P)平台信息披露指引(试行)》,要求披露主体信息、产品信息、业务信息以及其他信息。
一位行业资深研究员称,信息披露是在监管过程中的“硬骨头”,一方面行业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对于披露口径存在多家平台各说各话的局面;另一方面,不同于行业初期,当前更多平台将此认定为“商业机密”,披露意愿极低,投资者能够深入了解到平台的直接入口被切断。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新宇称,与信息披露相关的需要平台规范的还有平台审计制度,一方面包含对平台资深运营的审计,另一方面则是对平台撮合资金的审计。
此外,P2P平台运营过程中的多种因素也在本报记者采访过程中频繁提及。刘新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结合他接触的多类平台的法律问题中,网贷平台经营业务的备案制度或应该纳入监管细则。“主要是为了解决平台‘混业/兼业’问题,同时还能够与‘负面清单’相匹配。”刘新宇说。
对于此前频繁提及的“门槛”、“杠杆”等说法在此番监管声音探讨过程中逐步减弱,被看做行业发展赢得宽松局面的标志之一。反观现实,在当前注册资本认缴制的前提下并非存在较强的实际意义,除非要求平台实缴并对资金进行严格监管。
监管难产,P2P影响几何?
“当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平台最大的风险是政策风险。”一位海外基金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在刘新宇看来,“进军资本市场”的前提之一必然包括“监管细则的出台乃至成熟”,当下平台难言直接上市,一些平台绕道纳斯达克,或某某平台借壳或被收购,都不是P2P平台“中国梦”的真正实现。
监管靴子迟迟未能落地,让更多风险投资人士对于平台模式增加了多重顾虑和考量,从PE角度而言,势必会减弱其对行业的信心,PE无法通过常规的资本运作退出并后的收益,加之资本寒冬,行业融资规模逐步萎缩,平台估值自然受到影响,上市步伐渐趋缓慢。
监管细则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被解读为行业能否真正“阳光化”的分界点,当难言成为行业的当下,始终作为“影子银行”的一支存在。
上海交通大学凯源法学院教授、金融法律与政策中心执行主任许多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P2P行业的不断发展,已经模糊了最原本的P2P的概念,大量不属于P2P领域的平台被冠以P2P的名号出现在市场之中。“债权让与行为本来就是线下的,现在大量的游走在灰色地带的P2P行驶着这样的行为,混淆视听。”许多奇说。
目前行业处于监管分业、行为混业的状态,其中必然存在漏洞和空隙,硬性条款规定不一定拥有较好的效果,最重要的仍然是建立信用机制。通过市场行为自发建立客观中立的行业协会进而推出行业机制,由下而上监管才是应有的监管环境。“行业发展是社会所有力量协商和拉扯的结果,法律也一样。”许多奇说。
监管对于平台来说是跳舞时带的手铐和脚镣。在当前鱼龙混杂的市场中,奔跑竞赛的大量平台,有的并没有带着手铐脚镣,但是有的人却自觉佩戴。“有的人会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会不自觉卸掉这些枷锁,认为自己可以跑得更快。”魏伟称,在他看来,这是监管尚未出台对行业最大的影响——用市场的手淘汰那些放弃曾经坚守原则的平台。
对于监管细则出台的时间,虽然迫切,但是更多人给予了宽容。诚然,在创新行业发展过程中,监管并非最终目的,能够用创新的方式带来不同于以往便利的生活,并且能够形成良性竞争的“良币大集合”的业态环境才是监管背后的支撑点。
行业发展需要时间。中国的现实是,大量的平台已经以无银行存管的资金池模式存在,如果监管层突然一刀切、刺破行业泡沫并非是在拯救行业,而是在人为制造风险,剥夺了决心从良平台的机会。P2P网贷行业已经在整个金融业态中成长至一定地位,在这个时间点推出监管政策需要让整个行业平稳着陆、软着陆。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