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是把并购导向失败的最大理由专栏
/ 王易见 / 2016-05-20 19:14
傲慢是把并购导向失败的最大理由
首先,这次收购的主体,澳洲电讯遮遮掩掩,总是拿中国平安来拉大旗当虎皮。但实际上,真正对接操盘这个股权转让的,只是平安信托公司。平安信托和平安保险集团,其实不是一回事,平安信托只是旗下的一个分支机构。平安集团去协调平安信托还有可能。但是让平安信托去协调其他平行乃至上级的部门,谈何容易!拿平安说事,是平安信托的套路,但是口惠而实不至。所谓的各种资源整合,大展宏图等等,基本上还是画饼,没法当真。
其次,平安信托这次接盘澳洲电讯的股份,用的并非自有资金,而是通过发行短期信托产品来募集资金。根据这个发行要约,快的话是要三年内赚钱,然后分返给投资者的。这个生死时速的感觉,跟最近澳洲电讯火急火燎要卖掉股份套得现金给股东分红,是一样的道理,也是一样的狗血情节。换句话说,平安信托拿了
之家股份,不管它自己是否愿意,是否内心有多大的战略布局,都是不顶用,因为它就得尽快让股份升值,然后很快就会卖出去的套现。这样的心情之下,说怎么重视
之家公司的长远发展,那也实在是没法服人。
再次,就
之家的未来发展而言。着急出手的澳电和积极准备出手的平安信托也来分别表态,说的都是便宜话,其实不着四六。
之家的发展路线图,特别是电商等业务,是管理团队大半年来,总结过去多年的各种尝试,多方咨询,研究出来的,对于未来的进退得失,都有预判。需要的腾挪与曲折,各种准备也都算是胸有成竹,才会有半年以来的一系列规划与布局,而且获得了上下游合作方的大力支持。这些工作,都是需要专业与投入,绝不是看着财务数字,坐在大班椅之后的短线资本能够理解与说清楚的。用户也好,中小股东也好,用不了多久时间,也都能看破,谁是在一派敷衍了事的谎言,谁是真正为公司创造效益。当然,澳洲电讯以及平安信托在公共关系的全面失控,也确实是令人大跌眼镜。已经是2016年5月,还是以空洞夸张的词汇来与公众沟通,无视实际发生的问题,这样的并购,真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我们不妨回看一个典型的公共关系方面的笨拙之举导致的并购失败案例。
早在2005年,一家中国电器公司意图收购美国的美泰,除了价钱问题,还有就是在公关方面相当不成功。美泰公司是一家有着100多年历史、身价高达47亿美元的美国老牌家电企业,以生产吸尘器、洗衣机、电冰箱为主营业务,是美国家电市场的第三大企业,位居惠尔浦(Whirlpool)和力诺国际(Lennox)之后。 由于美泰公司生产成本过高,业绩每况愈下。海尔认为,美泰在美国当地市场的营销网络是最有价值的优势之一。但是中国电器公司虽然开出高价收购,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强力反弹。
国际传播领域专家约瑟夫-布鲁曼菲尔德(JosefBlu-menfeld),在竞购案还被看好时就作出此悲观预言:在竞购过程中,中国电器公司暴露出了传播和公关方面能力的不足,将使未来的中国企业收购变得更加困难。美泰有着近2万名的员工,然而并购方在推行收购的时候并没有将与员工的沟通作为其重要工作之一。
该公司美国分公司发言人在被问到如何联系该公司的最高管理层时,只撂下一句“我也不知道”就没了下文。同时该公司拒绝了《DesMoinesRegister》(美泰所在Iowa州的地方媒体)的采访,从而给当地民众传递了一个负面的信号。此举引起美泰当地工人的不满。工会在跨国收购中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失去了工会的支持,海尔的竞购自然举步维艰。
大家对照一下这次澳洲电讯与平安信托的股份转移,其过程的尴尬与引发的质疑,是不是与上面的案例非常相近?这样的并购,怎么能让人放心呢?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这是被誉为中国最经典的科幻小说《三体》里面的经典对白。对照
之家控股权争夺之中的某些方面的乖悖行为,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