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用车行业也迎来风生水起般的疯狂发展。与此同时,打车软件的用户数和使用率也随之快速增长。而在所有打车软件中,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的垄断者---滴滴无疑成为涉及用车领域最多,最受用户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就在滴滴疯狂增长的同时,却也引发业内人士对于滴滴模式的冷静思考。那么,滴滴目前采取的发展策略与方向是否正常?用车行业如果向着滴滴模式发展,利还是弊?
出行方便历来是人们的生活刚需之一,而一键叫车也成为很多人每天出行习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给了打车软件们更多优先发展的便利条件,这也使得这块几年前几乎没有的市场,转眼间便进入到红海竞争中。而就在所有打车软件中,滴滴则成为众矢之的。近日有消息显示,滴滴已经不只满足于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的市场了,又进入了巴士、拼车和代驾这些相对较新的市场中搅局。
然而,滴滴在每个垂直用车领域都面临着强大对手的竞争,只要稍微简单一算便可窥探出滴滴模式的问题所在。
第一,烧钱大战,难分胜负。以滴滴推出的代驾为例,如果以10万司机,每天平均3单,每单补贴20元来看,按照一个月的时间维度来计算,补贴要将近2亿元。当然,除了补贴额度巨大外,业内竞争对手E代驾也并未闲着。据悉,在E代驾最近启动的8月份“举杯星期三”活动中,宣称一天全国的订单就高达40万,仅此一项活动投入就在1个亿。而号称携百万司机入场的滴滴,宣称任何价位都比E代驾低3元,同时开启首单免费的活动。这样一来,可以预见的是滴滴仅在代驾这一个领域,每月烧钱的级别就要达到10亿元的等级。
第二,“平台”好梦能在公益出行领域实现吗?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滴滴现在正在试图构建一个涵盖广而全的用车平台。除了上文提到的那些用车领域外,滴滴连拼车和公交这两个公益出行领域也并未放过。要知道,拼车领域中,嘀嗒拼车、爱拼车等早已深耕市场多年,滴滴的机会不能说没有,但如果想抢占市场,烧钱则不可避免。而公交巴士这个领域,更是重投入重运营的模式。每年各城市的公交和巴士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现在滴滴的介入,在没能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下,显然很难保证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第三,如果“滴血模式”不能横扫对手们,滴滴怎么办?如果说以前滴滴只是在出租车和专车领域发力,规模和效果还算不错的话,今天的滴滴则加入到许多全新的用车领域中,这样就把自己置于立足未稳,又欲扩张的态势当中。然而要知道,在互联网世界中,全线出击未必是上佳的选择。因为一旦全线作战,势必战线会拉的很长,而一旦形成被各个领域竞争对手围攻的局面,靠烧钱开路的单一做法势必会精尽人亡。即使滴滴现在号称资金储备达到20亿美金,但是照此算来,能坚持半年就已属万幸。
此外,滴滴的野心也不只局限在国内市场。滴滴现在也开始向海外市场扩张,然而用资金去收购海外本土公司显然并非长久之计。如果一旦陷入当地用车行业的竞争,那么滴滴又将面临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可能。之前与易到传出绯闻的美国搭车出行公司Lyft就迫于资金压力果断放弃扩张海外市场,专注美国本土。非不愿也,实不能也。从企业战略的深层次来看,难得的是企业了解并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选择不做什么,而不是盲目地一切都做。联想起不久前创新工场李开复博士在公开课上的讲话,“互联网创业与投资需要遵循幂定律,即找到最好的人才、产品和市场才是最重要的!”的确,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目前互联网环境中,任何一家发展走势良好的公司,无不是那些轻运营轻模式,走垂直化和差异化路线的公司。如果说十年前还能诞生像BAT这样量级的公司,那么在十年后的今天,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尤其在滴滴还没有在核心竞争力(比如核心技术)上站稳脚跟有所建树,盲目扩张的风险是精力和资源被迅速摊薄,一个“看起来很美”的全业务平台很容易成为花架子。举个例子,比如近日被用户和媒体诟病的滴滴新加入的“动态加价” 对同时同地、相同路线的几个订单加价的幅度居然不同,而且差别非常大,滴滴自己也承认是技术不成熟问题造成的。
显然,在全线作战的背景下,滴滴加速失血的过程已成事实。开启了滴血模式的滴滴,如果不能找到正确而合理的发展模式与方向,将很容易就陷入到烧钱无底洞的深渊之中。价格战或许能在初期帮助企业抢占部分市场,然而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对于投资人来说,“资金总有烧光日,补贴过后见真章”。如果企业不能用优质产品和服务留住与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那么在浪潮退却后,裸泳者将势必死得很难看。
----------------------------------------------------------
城宇自媒体:百度百家、微信公号、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等20多家
【微信公号:ksms2046】最接地气的手机体验自媒体
分享互联网、智能硬件等业内动态,顺手点评房产、影视和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