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问题不在贵,而在可靠性不够观点
近几年中,比电动 制造商特斯拉(Tesla)更出风头的企业着实不多。这也不是没有理由:特斯拉是几十年来最成功的 制造类初创企业,几乎是单枪匹马地把电动 推向了潮流前线。
然而,网站Daily Kanban的博客作者、业内分析师爱德华·尼德迈耶(Edward Niedermeyer)却对特斯拉持怀疑态度。他承认,特斯拉迄今为止都表现非凡。但他预计,接下去的重头戏——推出售价3.5万美元的Model 3,使电动 大众化——将给它带来严峻的考验。
他认为,企业文化是根本问题所在。行业领导者丰田当初能征服美国 市场,是凭借严格的制造工艺——质量和可靠性被作为重中之重。但特斯拉奉行的是无拘无束的硅谷文化;相对于可靠性而言,他们更注重创新力和创造力。
因此,尽管Model S和Model X等特斯拉车型的创新性无可争议,但质量始终参差不齐。尼德迈耶预言,随着特斯拉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Model 3的市场需求,其质量水准将很难达到主流购车者的期待。
近日,记者对尼德迈耶进行了一次电话采访,以下是此次采访的内容节选。
问:你不太相信特斯拉这样的硅谷企业能成为 行业的主要竞争者。你为什么认为 和软件是两码事?
答:归根结底,这涉及规模化生产的问题。软件的开发存在一个固定成本,通常不低,但一有可行性产品,就能回本。可变成本基本不存在,规模化生产无非就是复制代码。
但就 而言,车型研发、为厂房配备机器设备、创建测试,这些固定成本已格外高昂,开发工作完成后,你还面临生产流程的规模化。原材料和劳动力这些可变成本比软件高得多,而且还有很多细节可能出错。
“车越便宜,人们对它的依赖性就越大,对可靠性和质量的要求也就越高。”
现在的 已经非常可靠且易用,自 诞生以来的一百多年里,我们对 的关注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少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们忽视了 制造的复杂性。 不但和软件存在根本性的差异,而且比其他任何消费品都要复杂得多。
生产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原材料,再由庞大的全球供应链将它们制成零部件。 企业得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发合适的零部件,确保它们在整个供应链中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并保证它们在任何可能的环境下都能可靠运作。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Model S的车内顶篷竟会发霉,特别是在挪威。由于它的全景天窗很难制造,安装起来也很难精确贴合,因此Model S的车顶常常漏水。只不过漏水现象通常都比较轻微,没有引起车主的注意。但因为特斯拉在天窗边缘使用了有机纤维垫,在某些天气条件下,霉菌的入侵速度快得惊人。正是这种能造成连锁反应的复杂缺陷,让 制造商格外重视知识的积累,而且会耗时数年对车型进行测试。
问:特斯拉早年发布的 ——2008年的Roadster和2012年的Model S——似乎因创新的设计受到褒奖,也受到用户的欢迎。但对于面向大众市场的低价Model 3,你却持怀疑态度。它们不同在哪里呢?
答:人们常常误以为, 越贵,人们的期望值就越高。事实恰恰相反:车越便宜,人们对它的依赖性就越大,对可靠性和质量的要求也就越高。
行业本质上非常厌恶风险。它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利润率也相对较低。福特T型车面世(1908年)后的头50年里, 行业的焦点都放在技术发展上。在 的功率、造型和未来感方面,人们不断推陈出新。
“特斯拉退回到了 业的早期阶段。”
从70年代前后起, 业又回到了更加务实、功用主义的模式。市场变得更加成熟。丰田和本田能打出品牌,靠的是质量和可靠性,而不是激动人心的未来感。
从很多层面上看,特斯拉都退回到了 业的早期阶段。它看到有新的技术领域可以征服;以为只要着眼于性能,制造让人心动的酷炫车型,就可以攻城略地,一如30至60年代的法拉利和兰博基尼。
我认为这个类比值得深思,因为法拉利和兰博基尼都不以质量而著称。如果你在高端市场运作,消费者欣赏的是性能和设计。要是他们的法拉利或者兰博基尼坏了,他们会让司机开奔驰或雷克萨斯来接。
到目前为止,特斯拉的质量都比较差,但因为处在奢侈领域,关系不是很大。然而,随着Model 3进入中低端市场,可靠性和质量会变成实实在在的问题。在3-5万美元这个价格区间,Model S这样的质量水平是不足以成功的。
问:提高生产质量真有那么难吗?伊隆·马斯克很聪明,最近,为了亲自督工,他把办公桌搬到了Model X装配线的末端。
答:任何情况都有可能。他们曾经让怀疑论者无话可说,这次当然也可以。
但提高质量与争取市场份额是两码事。不妨参考一下通用 。上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车企,它还一度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但到了70年代,它在质量上被赶超,至今都没有追上来。
特斯拉Model X
那么,是什么成就了日系车的质量呢?我认为这可以追溯到丰田,它开发了“丰田生产方式”,以及一个更广泛的企业理念,叫做“丰田模式”。它把与 生产有关的一切都进行了系统化。
例如,要让工厂保持高速运转,通常会让问题顺流水线而下,到末端再去解决。而丰田的做法是,一有问题就停掉整条生产线,找出问题,将其解决,然后恢复生产。这只是其中一例。
时至今日,丰田仍然在质量上保持领先,无人能及。
问:但70年代的通用 是一个巨大的官僚组织,被很多工会规则所束缚。像特斯拉这样一家年轻而又灵活的公司,不是更容易采用丰田那样的生产理念吗?
答:它当然更有可能,因为特斯拉不像当初的福特、通用 和克莱斯勒,这几家企业当年面临挑战的时候,已经有数以万计的工人,惯性要大得多。
但20世纪上半叶的底特律就相当于今天的硅谷。没错,特斯拉奉行的是初创企业文化,但它表现出的傲慢让人想起了当年的底特律。当一种文化取得显著成效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它可以普及到所有领域。人们认为硅谷文化适用于制造业,可能就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
但初创企业文化强调的是什么?它强调灵活性、个人努力,以及加班工作以实现远大的目标。唯独没有严格的系统化管理。
“硅谷表现出的傲慢让人想起了当年的底特律。”
但 产业唯一的赚钱途径就是规模化。而规模化会衍生出巨大的复杂性。产量越大,难度也就越高。所以,要让 公司成为大众市场竞争者,必须从一开始就抓好系统化管理和生产系统。
我之所以说车企厌恶风险,是因为 行业的成功不是靠探索未知、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而是靠排除生产系统中的浪费、低效和缺陷。丰田的创新就达到了这些目的。它将开发和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系统化。
问:你如何看待谷歌进军 业的做法?
答:特斯拉没有做的,谷歌都在做,这是我特别担心特斯拉的地方。谷歌的核心技术是自动驾驶,他们肯定密切关注着特斯拉,所以才聘请了 行业的一些大人物。谷歌的董事会成员里就有前福特CEO艾伦·穆拉利(Alan Mulally)。通用 前研发主管劳伦斯·伯恩斯(Lawrence Burns)则是他们的顾问。谷歌的自动驾驶 项目负责人是约翰·克拉夫茨克(John Krafcik),他是 行业声望最高的元老级人物之一。
这才是一线 制造经验的“梦之队”。凭借自身的知识积累,谷歌知道,自己造车终归是徒劳。他们也认识到,硅谷文化与制造业文化有着本质区别。
谷歌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些车界元老知道造车有多难,它挑战的不仅仅是智力,还有纪律。要管理这种程度的复杂性,你需要一定量的知识积累;从无到有建立这样的积累是非常困难的。
“谷歌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些车界元老知道造车有多难。”
而且这些系统已经高度自动化。别以为 业的采购订单还是在纸上完成的。为了应对当前这种程度的复杂性,他们已经高度软件化。我不知道硅谷还能带来多大的改进余地。要是可以,真应该开发出来卖给 公司。
所以,特斯拉本质上是一家老派的 公司。它卖车给你,一辆让你心动的高性能 。而谷歌的目的是变革人们的移动方式,它不想变成一家 企业。它关注的焦点是自动驾驶。目前,谷歌在自动驾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并将继续发展这方面的优势。
问:如果与已有的 企业合作,他们可能会固执于自己的做法,不愿在关键问题上做出改变,从而导致自动驾驶 难以真正取得成功。
答:一开始人们以为,谷歌会直接叫板 企业,打破他们的饭碗。而 企业无疑也存在文化上的偏见,使他们不想开发自动驾驶 。
这些公司已经存在了100年。他们从来只是卖车给驾驶者,绝大部分的利润也都来自于此。由于 的利润率较低,你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利润率,因此就要去迎合驾驶者,比如增强发动机马力,或者采用运动悬挂系统。
全自动驾驶 就截然不同了。但谷歌已经凭一己之力,让自动驾驶从科学实验变成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实践。面对这些变化, 行业唯有接受。
所以说,谷歌的做法非常务实。它没有在人类和机器人驾驶员之间,挑起一场关乎生存问题的大战。它已经证明这种技术是可行的,并且认为大家需要共同努力。从人类驾驶车辆转变到自动驾驶车辆, 企业的业务将受到极大的颠覆。但他们没有抵抗,而是选择了顺应。
我认为这是去年才出现的现象。双方都意识到,这样一来,谷歌就不用大规模投资于 业中利润率极低的部分,与此同时,车企若是与谷歌或其他初创企业合作,也可以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
问:未来十年, 业似乎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你认为哪家 公司最有实力胜出?
答:你可以看到两种反应。当初,通用和日产试图追赶这股热潮,说要积极设立时间表,大力发展自动驾驶。通用 的投资力度最大,收购了Cruise。但我对Cruise做了一点研究,对于它们的成果,我持保留意见。要说通用 没有被大宰一笔,我是不信的。
丰田 的做法就大不相同。他们基本上就是对自动驾驶的研发能力作了一种长期性投资。他们的部署策略极其保守,而且是碎片化的。比如,先是在所有车辆中内置级别较低的半自动安全功能。
“我们有一个红人新闻周期:先把你捧到天上,差不多了再把你踩到地下。”
这一方面是企业文化使然,另一方面是由于2010年意外加速丑闻带来的教训,当时他们的罪名几乎就是“自动驾驶”。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胡说八道,无中生有。
但是,法律责任的风险不可小觑。人们很容易一出差错就怪到 头上。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会促使 企业引入全自动驾驶。但即便是丰田这样坐拥800亿美元的公司,一些责任事件也可能对公司命运造成威胁。因此,他们在部署上极为保守,除非99.9%的实例都证明可行,否则不会轻举妄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斯拉的做法——公开测试。坦白说,这样做非常冒险。眼下的特斯拉是戴着光环的。而我们有一个红人新闻周期:先把你捧到天上,差不多了再把你踩到地下。一旦特斯拉达到这个炒作周期的临界点,它可能就要开始走下坡路,而自动驾驶软件的公开测试或许将成为压垮它的其中一根稻草。
我个人比较认同丰田的做法,因为他们接受这个行业的保守性质,也擅长保守的做法。所以他们不会骗自己说,这件事可以一步登天。
翻译:雁行
来源:VOX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