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微信支付不再限额,这到底是什么情况?金融
微信零钱一年20万元不够用?自己的钱放在微信钱包里却不能花?
今年9月初,腾讯通过旗下的微众银行推出互联网银行卡--"微众卡"。这张卡没有实体卡,已与微信全面打通。微信里的零钱,乃至其他银行卡里的活期存款,都可转入微众银行里的"活期+",并享受年化收益。
微众卡的推出,意味着微信里的零钱可以转到微众银行账户中,随之,用户就可以不用有零钱限额的顾虑。
现在看来,无论是腾讯下的微众银行还是阿里下的网商银行都可以在原来20万/年限额的基础上提升额度。
这里的20万/年限额该从何说起呢?
2016年上半年,央行颁发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6年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对于支付机构自主或委托合作机构以面对面方式核实身份的个人客户,或以非面对面方式通过至少5个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进行身份基本信息多重交叉验证的个人客户,支付机构可以为其开立Ⅲ类支付账户,账户余额可以用于消费、转账以及购买投资理财等金融类产品,其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年累计不超过20万元(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转账)。
2016年11月25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特急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按照此前要求,个人银行分类管理制度将于12月1日正式实施。
《通知》明确指出,Ⅱ类户非绑定账户转入资金、存入现金日累计限额合计为1万元,年累计限额合计为20万元;消费和缴费、向非绑定账户转出资金、取出现金日累计限额合计为1万元,年累计限额合计为20万元。
2015年12月底,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首次提出将个人银行账户分为Ⅰ类、Ⅱ类、Ⅲ类账户,每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已有Ⅰ类账户的,再开户时只能是Ⅱ、Ⅲ类账户,不同类别的账户有着不同的功能、额度和权限。其中,Ⅱ类账户是指具备"理财+支付"功能,可以购买理财产品和消费支付,包含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内的第三方支付公司。
限额的背后
这里额度限制只包括支付宝的余额、微信支付的零钱转账或支付,不含绑定的银行卡,也就是说,通过支付宝或者微信付款的时候选择银行卡支付就不受此额度的影响。也可以先申请提现到银行卡,再使用快捷支付。
但2016年3月和9月,微信和支付宝先后表示提现收费,对用户提现收取0.1%的手续费,每位用户累计享有1000元免费提现额度。大多数人不会选择银行卡提现这种方法。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同时作为Ⅱ类账户,因为使用线上无卡支付,本着小额支付偏重便捷、大额支付偏重安全的管理思路,采用正向激励机制,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但网络支付业务仍面临不少问题和风险:
一是客户身份识别机制不够完善,为欺诈、套现、洗钱等风险提供可乘之机;
二是以支付账户为基础的跨市场业务快速发展,沉淀了大量客户资金,加大了资金流动性管理压力和跨市场交易风险;
三是风险意识相对较弱,在客户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欠缺;
四是客户权益保护亟待加强,存在夸大宣传、虚假承诺、消费者维权难等问题。
对于网络支付限额,央行有两点主要的考虑:
1.用户应该把钱存在国有商业银行,比放在支付宝、微信等里更方便监管。
2.用户需要身份验证,避免身份信息错漏不实的灰色地带,减少理财风险。
提额的背后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提额实质上就是化支付宝、微信支付的用户为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的用户。在使用余额或零钱支付时,将自动转入网商银行或微众银行的账户,再完成支付。马云和马化腾打出的这张银行王牌,为其5.6亿支付宝用户和9亿微信用户带来了实质改变,而不仅仅满足于提额:
1、无实体银行卡
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作为两家获得银行牌照的民营银行,要求其只能设立一个线下网点,但由于线下毕竟覆盖的用户比较少,所以干脆直接不开线下网点。用户不需要实体银行卡,只需要在手机上刷脸认证就可以办理一张线上银行卡,避免了之前流程繁琐的缺点。
2、微信版余额宝
如果用户想要一笔钱能消费,又能理财,除了使用支付宝的余额宝。现在通过微众银行在微信里也可以实现消费理财。如抢红包的钱、闲置的存款等,都可以通过微众银行,实现消费理财。
2、银行里的超市
除了办理一些特别的业务,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网商银行或者微众银行线上就可以完成。通常,用户去银行办理理财业务,都需要填写一系列的手续,还有其他的一些流程。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就像一家理财超市,用户只需要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
事实上,这种限额方式,针对第三方支付来说,除了20万元/年限额,只是把余额或者零钱直接转入网商银行或微众银行,直接用银行的账户支付,属于银行卡支付,走央行超级网银,最终由央行监管,自然不算入20万/内限额之内。
【来源:零壹财经】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