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便利店业态2018会否芳华继续? 圈
(一)
100家店——2018春节前夕,在2017年2月杀入便利店领域的便利蜂,门店数正式进入三位数。2月底前,便利蜂的门店将达到100家。
《灵兽》还了解到,这个有着“豪华创始团队阵容”(来自7-11和邻家,门店运营操盘手为王紫,拿到3亿美元融资,背后的投资人是去哪儿网创始人、斑马资本创始合伙人庄辰超)的便利店“新手”,在门店破百之后,将开启外地扩张步伐。
便利蜂内部人士透露,春节过后,便利蜂首批将进军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而经过一年的打磨之后,开店速度也会加快。
对于入局这一业态仅仅一年的便利店企业来说,100家店意味着发展开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当然这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资本对便利店的态度正在从狂热追逐变为谨慎观望,在冲动下新杀入这个领域的企业有不少已经摁下了暂停或关机键。
按道理,有着互联网血统、对资本风向嗅觉更为敏锐的便利蜂,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做出调整才更符合逻辑。但值得关注的是,便利蜂并没有要止步的迹象,似乎还要在2018年大干一场。
那么问题来了,便利店业态,会在2018年芳华继续吗?
(二)
就算是有两位“马爸爸”在零售行业的买买买,被资本推上风口的便利店也是刚刚过去的2017年里中国商业最热的业态之一。
京东的500万便利店计划,阿里的天猫小店和便利蜂这样的新创品牌,以及尽管还处于非常初级阶段的各种无人便利店……包括电商巨头在内的互联网企业纷纷切入这一市场。
线下方面,前不久被阿里收编的大润发2017年开出飞牛便利,苏宁不甘寂寞高举高打推出了“苏宁小店”,据说2018年要新开1500家。传统零售企业也在业态跨界上屡屡进击。
内资便利店更是变化频频。美宜佳成为本土首个门店达到10000家以上的便利店企业,年利润6亿元,目前正朝着河南、广西、重庆等外地省份快速扩张;好邻居被鲜生活和易果收购后,升级后的新门店已经亮相;其他区域品牌各有沉浮。如河南的某家便利店,在快速扩张到1800多家店后,据说资金链已出现严重问题。
外资便利店集体冲刺。7-11表示,以每一到两年在一个新城市进行布局的速度增长,主要城市每年会保持新增门店30-40家。全家计划到2024年开店1万家门店。罗森的目标则是到2025年在中国达到万店规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它开展了非常灵活的加盟形式,在南京和合肥与中央商场合作,在武汉与中百合作,在北京与超市发合作,通过各种手段加速门店扩张。
尽管这个业态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暴利,但似乎没有企业否认它的价值——因为便利店业态在中国市场有着足够大的想象空间:日本便利店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超市,比例大约为54%:46%,而中国这两个业态的占比大约是8%:92%。
来源:中国企业家
更何况,超市尤其是大卖场业态的边缘化趋势已不可阻挡,便利店则比其他业态更接近消费者,而且消费群体基本是年轻人——比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更先头疼的是中国零售企业的顾客已经严重老龄化,所以,受到年轻人喜爱的便利店,理论上讲,是零售业的未来。
另一数据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7中国便利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便利店行业增速达13%,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元。开店数量及同店销售双双增长。
便利蜂的加速战略,是不是也是基于这样的市场判断?
(三)
非要评价一下便利蜂在2017的表现的话,它是一个成功的便利店业态的搅局者——介入无人货架领域(据说布点已过5万),收购无人便利店领蛙;推出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单车……被外界视为不务正业的便利蜂似乎一直是处在肯定与质疑的并存声中。
尽管如此,沿袭了互联网企业的风格,便利蜂一出生,就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你可以说它规模不大,也可以说它有各种不足,但有一点无法否认,它刻意低调却仍然引起了高度关注,用非常快速的时间建立起了市场知名度。
这一点值得传统零售企业学习。
100家店的速度也并不慢。外界质疑便利蜂的开店速度,如果以资本的眼光来看,确实不快。但如果要以踏实经营实体店的思路来做,便利蜂一年100家店更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与规律。
如果这么说不直观,那么来一组数据对比:7-Eleve 2004年就进入北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也就才开出了不到200家店,罗森2013年进入北京,目前为止也就70来家店。而北京市场另一知名本土便利店品牌好邻居,目前也只有300多家店。
“便利店作为一门线下业务,和互联网产品一样,也需要经历反复打磨完善的过程,小范围的探索和试验必不可少,因此去年的阶段目标并未单纯放在门店数量上。”便利蜂相关人士对《灵兽》表示,100家店是业务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意味着便利蜂开发选址、店铺运营、供应链、物流及信息系统等在内的业务体系已打牢地基,开始进入高速扩张阶段。
客观地说,便利蜂并非是便利店的门外汉,尽管有不足,但有可圈可点之处。至少没有像爱便利、中商惠民或是雅堂小超等企业一样盲目扩张。
来自7-11和邻家的团队,运营上还是比较内行的。便利蜂有一定的7-11痕迹。据《灵兽》观察,已开出的门店大多在100多平米,SKU数在两三千左右,自有品牌和鲜食占比基本与7-11、罗森和全家等日系便利店差不多。
在选品上,便利店每天有团队追踪网红商品,采购试销,数据表现好的商品会加大采销力度。
应该说,业态定位和商品组合上,便利蜂虽不能说优势明显,但中规中矩。
便利蜂通过APP打通了线上线下。这不仅能获取用户数据和流量,还有利于提高单店坪效。根据不少业内人士此前观察和分析的数据,便利蜂的单店日销高的能达到1.5~2万元。便利蜂内部人士也透露,一些门店的日销和7-11不相上下——7-11的日销平均2万左右,如果便利蜂的数据没有水份,业绩相当于行业的一线水准。
便利蜂认为自己的战略是“便利+”。比如在门店开设了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有的门店尝试了书吧等服务形态,涉及共享单车和无人货架。
用便利蜂创始人庄辰超的说法,涉及共享及无人货架领域,都是为了更详细的用户数据来助力便利蜂门店构建更好的消费场景,通过数据和技术驱动——这确实是互联网企业的“打法”,如果模式跑通,颇具看点。
《灵兽》认为,单纯的无人货架很难形成持续发展、盈利的商业模式的。但如果与便利店结合,就能产生较强的协同效应。换句话说,无人货架这个生意做为便利店价值链和服务链条的延伸,是行得通的。这与无人便利店自身的市场有限,但一旦与社区超市融合,想象空间就大了
(四)
便利店在中国市场未来到底有没有发展空间?谁也不敢断言。但可以看几组数据:
1)上海目前有超过 6000 家便利店,北京的这一数字为2000多家。按人口比例计算,台湾地区约 23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日本 2000 人一家店。从人口比例上算,便利店市场拓展空间足够大。
2)2015年至2016年间,中国便利店的渗透率由32%上升至38%,在便利店渠道方面,家用清洁产品的销量增长高达11%,但在大卖场渠道却降低了4%;食品、方便面在便利店中销量增长6%,但在大卖场中的销售额却下降了近12%。便利店的市场认可度正在提升。
3)中国便利店零售额在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从2014年开始上升,但2016 年仍旧不及1%,而日本这一比例是9%。
4) 根据国外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 万美元时,便利店行业逐渐步入成熟期。目前中国的人均GDP正在接近这一数字,一些一二线城市已超过了这个数。便利店有巨大的的市场空间。这个领域截至目前尚无全国性巨头,未来一定会出现。不出意外,2018年便利店业态也会继续爆发。那么,不妨来看看便利店的优劣势。
先说便利店的优势:
1.选址。不像大型业态一样对商业物业的严苛。尽管位置很重要,但相较而言,十几平米、几十平米到200平米间的物业都可以开店,这是其拓展的一大优势。
2.加盟。这种合作模式也有利于快速推动企业品牌和业态迅速在市场上发展,相比其他业态来讲,便利店有一定优势。
3.营业时间。便利店的营业时间长。从国际便利店的发展经验来看,便利店近五成的营业额也是在夜间完成,因此,市场上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不在少数。便利店也基本上会比大卖场、超市等业态的营业时间长。
4.更易营造调性。目前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有品牌调性和讲情怀的便利店品牌,迎合了一些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调性和情怀很重要,但却不长久。
5.线上线下一体化,离社区近。便利店是O2O最后一公里的最佳渠道。同时也是打通线下线下的最佳渠道之一,相比其他业态,便利店有着先天优势。
便利店的不足与面临的威胁:
1.最大的竞争对手并非同行。很多人认为便利店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其他便利店品牌,但他们还忽略了一个更大的竞争对手——夫妻老婆店。
全国有近600万家这样的小店,便利店在与同行品牌竞争的同时,这些夫妻老婆店也是便利店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而且,便利店必须规范化,它是化整为零,随意化、亲情化、熟人经济化,完全不一样的打法,甚至不在同一个竞争维度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上。
但这个便利店的威胁,同样也是未来这个业态整合中的最大的机会——阿里与京东的便利店战略瞄准的就是这块儿。
2.蔬果生鲜是软肋。尽管7-11在做果菜,但便利店大多在这一品项上的经营是缺位的,况且受制于营业面积和业态的定位,也很难做足做齐这一品类。
3.价格较高。无须多言。便利店的定价普遍高一点。这一点,可能即时性消费者和年轻客户也并不太在乎。但价格较高始终是个事实。
4.便民服务已成鸡肋。水电煤气费用、订火车票甚至家政服务等等,曾几何时被便利店当成有效且有绩效的增值服务,但互联网的发展让这些服务完全可以通过手机解决,便利店的这些便民服务已成鸡肋,也很难再带来业务上的改观。
不过,服务也在不断升级。比如便利蜂的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单车等就应属此类,这种“便利+”模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前便利服务成为鸡肋的不足。
5.面临社区超市高强度竞争。类似于生鲜传奇这样的社区店,将会是便利店的一大杀手。社区店本身就拥有便利店的功能,而且更贴近社区,对网点选址的要求甚至还优于便利店。但7-11和好邻居都开始在门店尝试果菜肉类生鲜产品的经营,以更适应社区化。未来到底谁更让消费者买账,尚难预料。
6.主食类产品的优势可能会减小。便利店收入的一大来源是主食类产品,但中国市场的独特在于,拥有最丰富的餐饮业态,大街小巷的餐饮星罗密布,未来随着中式快餐品牌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标准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一定会大大影响到便利店的主食类产品的销售。
7.其他专业小业态店朝微便利发展。水果类、零食类专业店的发展势头迅猛,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这些业态的市场竞争力也在提升,而且它们正在朝着微便利发展,增加和扩展品类,提供便利店和社区超市能提供的部分商品与服务。毫无疑问,如果这些专业店尝试成功,对便利店而言,又将是一大头疼的威胁。
(五)
零售业本身就不是暴利行业,便利店更不是一个暴利业态,它是一个长线生意,而且业态也在不断进行变化与迭代。
以便利蜂这样的企业来说,扩张速度不快不慢、有互联网的玩法,“便利+”的方向也没有错。那么,制约这种企业未来发展的因素会有哪些?
《灵兽》认为,保持团队的专业性和供应链的不断完善会是极大挑战。另外,便利店是一个要耐得住寂寞的领域,不能有短期靠吸引眼球套现或通过资本不顾线下门店发展的实际情况而盲目扩张的心理。更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控制好资金链。
没有谁一出生就是巨人。行业应该给企业更多的耐心。同理,便利店业态也更符合有耐心的企业。
来源| 微信公众号:灵兽
1.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