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轮兑付危机落幕后,P2P 行业将走向何方?
近日,笔者一直在寻找着这个答案。
但是,多数 P2P 平台人士对此并不乐观。在他们看来,如果将 P2P 业务简单地分成资产端(借款)与理财端(投资),就会发现,这场赎回潮给行业带来的重创,是难以估量的。
在理财端,平台接连爆雷正导致 P2P 投资人信心大幅削弱,即便在赎回潮落幕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平台违规操作与恶意欺诈的顾虑,将让多数出借人不敢再投入大笔资金。
在资产端,一些借款人甚至变身 " 老赖 ",他们的算盘很简单,宁可不还钱,等着平台最终倒闭,到时债务无从追索,也就变成一笔糊涂账。
" 其结果就是出借人不入场,借款人不还钱,整个 P2P 平台业务发展陷入停滞。" 一位 P2P 平台人士的这番话,反映当前他们最大的顾虑。
不少 P2P 平台开始寄希望于相关部门出面拯救这场 P2P 危局。一方面加强对恶意逃废债的监管,加快社会信用机制建设;另一方面通过行业分级管理制度建设,让一些完全合规操作的平台能够重新赢得出借人的信心。
这些措施能否让 P2P 走出这场危局?
笔者对此持谨慎乐观态度。先说分级管理制度,实质是相关本部门给完全合规操作平台一份 " 证明 ",以此重拾出借人信心。但若有一天这些平台 " 突然死亡 ",则可能连累相关部门信誉受损。笔者注意到,在这轮 P2P 危局中,不少平台在踩雷并被曝光违规业务之前,都一直标榜自己做好了业务整改,随时可申请备案,以此吸引出借人 " 入局 "。
再说加强对逃废债的监管,在欠钱不还的诱惑面前,这些借款人是否会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是否会正视失信的 " 成本 "?或许在部分借款人看来,信用丢失的 " 成本 " 远远小于当前不还钱的 " 利益 "。
究竟拿什么拯救陷入危局的 P2P 行业?
笔者认为,当前需要建立三大制度。
一是合格投资者准入制度,这场 P2P 危局如此迅猛的原因,大多归咎于平台的违规操作、恶意欺诈与改头换面的类资金池业务(活期产品自动对接债转业务)。但我们忽视了另一个因素,那就是不少 P2P 出借人并没有投资亏损的风险承受力,却渴望获取 P2P 的高收益。因此当 P2P 平台接连踩雷时,他们能做的就是迅速赎回资金避险,因此进一步放大了 P2P 挤兑潮。
因此,无论从防范局部金融系统性风险考量,还是从促使 P2P 行业平稳发展出发,建立 P2P 合格投资者的准入门槛,刻不容缓。P2P 本身就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
二是加强出借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一位 P2P 平台人士感慨,他之所以觉得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很多人不会再投资 P2P,是因为他们看到不少踩雷平台出借人的 " 无助 "。在 P2P 平台面前,出借人是 " 弱势群体 ",平台实际控制人能够跑路,可以发一个公告宣布逾期或自主制定兑付方案,出借人却只能被动接受。
因此,一个完善的出借人合法权益保护机制,是重拾投资者对 P2P 信心的最大保障。
三是加强 P2P 平台底层借贷资产的穿透式监管。此次危局,暴露出 P2P 的巨大漏洞,很多平台看似建立了资金第三方存管,借贷资产与资金一一匹配,没有资金池业务,做到了形式上的合规操作,但事实上,他们用活期产品对接债转业务,创造了一个 " 新资金池 ";通过批量购买壳公司,自设虚假借款标的,在资产与资金一一匹配下实现了 " 自融 ";通过复杂的收购兼并隐藏实际控制人身份,从而开展自融炒股业务等。
因此,如何从形式合规监管转向实质合规监管,或许是推动 P2P 行业去伪存真,真正让投资者感到放心的最有力武器。
最后,笔者想起一位 P2P 行业老兵的一番话:" 这场 P2P 挤兑潮的出现,是因为很多平台负责人根本不知道‘挤兑’,或许都没听说过‘挤兑’这个词。"
他的这番话可以解读为,P2P 平台负责人们,还是多去补补金融专业知识,光嘴上喊着 "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 ",没用的;必须真正了解金融风险的滞后性,对金融产生敬畏之心,才是促使行业良性发展的根本。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