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家共享单车归于沉寂,ofo等此前的共享经济娇子也处于挣扎的状态中;
国内互联网公司抓住最后一波上市窗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扎堆赴港上市,最多一天八家上市公司公用四个锣。普华永道发布的数据预计,2018年赴港上市企业或将达到220家;
披着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外衣的P2P不断爆雷,据不完全统计,2个月左右的时间,爆雷的平台多达120家以上,其中不乏一些资质全、背景好、知名度高的平台;
所有这些都在表明——钱荒时代已经来临,且愈演愈烈。
实际上,最近十年来,钱荒时不时会上演一出戏码。只不过之前的钱荒都是局部的、以传统行业为主的,互联网行业的资金还是比较充裕。但是面对当下史无前例的钱荒时代,互联网行业也不能幸免。
作为互联网行业里资金需求量最大、烧钱最多的领域之一,云服务领域里大大小小的云厂商头上正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未来之路何去何从,云厂商应该如何自救?不管怎么说,活下去或许比向前走,更为现实也更为重要。
钱荒到来如海水退潮,大小厂商上岸姿势各不同
和每一个大事件来临时一样,不同厂商所处位置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看问题角度的差异,由此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面对此次钱荒,以云服务行业典型领域CDN为例,大小厂商的上岸姿势就各不相同。
首先,大厂商率先调转船头,淡出价格战。
此前,阿里云在包括CDN在内的整个云服务行业,惯用价格战的手法,被称之为“价格杀手”、“价格屠夫”,最疯狂的时候,各类产品一年降价过十几次。
但是有意思的是,阿里云对CDN的认知判断,在2018云栖大会上海峰会上发生了拐点。在云栖大会上海峰会上,阿里云对对象存储OSS、表格存储、EOS云服务器、性能测试PTS铂金版等等都进行了降价,但是CDN却没有在这一轮的降价名单中。
在今年五月的「云+未来」峰会上,腾讯云宣布CDN最高降幅达20%之后,然而,时间过去了快三个月,腾讯云降价信息中再未出现CDN。众所周知,相比于其他的云产品和云服务,CDN是成本刚性最强的产品之一,此前也是降价幅度最大的产品之一,经过激烈甚至称得上惨烈的价格战,CDN的价格已然触底,没有下降的空间了。阿里云、腾讯云选择不降价,说明了在钱荒时代,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其次,专业厂商则是走“稳固大本营、寻找新据点”的路子,这方面网宿科技是典型的代表。
过去两年网宿科技确实遭遇了不小的挑战,一方面要稳固大本营,保持公司在市场规模、营收上的稳步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应对巨头挑起的价格战。从最新的财报信息来看,网宿科技算是顶住了压力,2018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净利润将保持同比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网宿科技率先提出的边缘计算,也成为云服务领域众多玩家集中的战略选择。
金山云就是一个例子。此前公司陷入“融资越来越多,亏损也越来越多”的尴尬境地,其母公司金山软件日前更发布公告称,预计2018年度将有可能录得亏损。事实上,金山云在对外发声已不再纠缠于价格战,而是通过联手小米发力智能加速网络,入局边缘计算。只不过,这个赛道金山云到底有没有赌对,还不得而知,眼下也只能采取跟随大佬的策略了。
最后,其它中小厂商尤其是长尾的小厂商,开始弃车保帅了。
最近Ucloud创始人兼CEO季昕华在采访中就明确表示:UCloud减少了CDN业务,因为CDN亏损比较多,带来大量亏损的业务增长,并不是良性增长。季昕华强调,现在收入增长不是UCloud的重点,UCloud更多关注的是利润增长。在中国,还是要以持续盈利为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弃车保帅的行为不是说CDN不重要,而是相比于某一块业务,让公司整体活下去,是最为重要的。
确实如季昕华所做出的举动一样,亏损做CDN营收尤其是对中小云厂商来说,在当下的钱荒时代是没有意义的,与其陷入这个泥潭,不如果断砍掉,轻装上阵。在云服务行业里UCloud体量并不算太小,尚且如此,相信在其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云厂商的认知会发生拐点转移,从关注规模到聚焦盈利,从而同样的走向这条断臂求生之路。
忽略时势的坚持容易变成我执,云厂商的三个执念
实际上,一切事情都是“有果皆有因”。云厂商当下面临的困境,钱荒只是一个外部因素,而更本质的内因,笔者觉得是整个云服务行业陷入了“三个执念”当中。
一是,规模执念。
自从互联网厂商开始大规模闯入云服务行业之后,整个行业也随之浮躁起来,“规模至上”成为了不可辩驳的圭臬。“做大规模——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占据行业优势地位——获得融资——继续做大规模”这样的闭环,成为很多云厂商竞相追逐的理想画面。
可惜的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或者在资本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闭环中“做大规模-降低成本”这一环节就“接不上”,毕竟做大规模只是降低成本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和互联网应用层的很多软件、应用有着巨大的边际成本递减效应不同,云服务是互联网的基础层,这其中如CDN等领域,产品和服务都有着极强的刚性成本,规模越大亏损越多;更何况,现在已经一脚踏进CDN的大小云厂商,无一例外全部亏损,因此试图通过规模降低成本,而不在技术、经营方面做文章根本走不通。云服务领域不仅存在着“规模不效应”,而且也存在着“规模不防御”的状况。如果只是一味地以低价吸引客户,在产品和服务创新上没有跟上,那么这种规模并不能形成护城河作用,就只是美丽的泡沫而已。这和共享单车行业很像,此前靠低价、补贴领先的ofo、摩拜,如今迅速被哈罗单车追赶、甚至是超越,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是,价格执念。
和规模执念同样盛行的是价格执念。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价格战无所不能,那么这个市场也就不会像今天一样,仍旧“百花齐放”,而是收拢于阿里云和腾讯云两家旗下,因为没有人能比他们更有钱。
实际上,价格战也有其短板之处,换句话说价格战很难解决三大问题:一是专业性问题,云服务是一个敬畏技术、尊重专业的行业,价格敏感性没有想象的高,技术和专业才是客户衡量的第一准则;二是中立性问题,云服务行业用户喜欢低价,但是在价格之前必须要考虑数据安全的问题,毕竟如果和竞争对手的“儿孙”一起用同样的产品和服务,谁也不敢保证自身数据和业务的保密性、安全性;三是杀敌还是自损的平衡问题,中小厂商不敢轻易降价,最多选择“跟谁”,至于大厂商降价也不能完全做到光杀敌而自己无损,由于规模更大,对大厂商来说,很可能是“伤敌一千自损两千”。
三是,独食执念。
云服务是互联网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不仅仅是“水电煤”,而且是比水电煤更具基础性质的“阳光、空气”,云服务涉及到存储、计算、网络、分发、加速、数据库、安全等诸多细分领域,整个行业规模极为庞大。科智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云计算市场 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云市场的规模有望达到3900亿美元,其中今年中国占比有望达到18%。
云服务是“基础层”而非“应用层”的行业属性,加之整个行业实在过于庞大,导致行业的客户的需求也是各种各样,因此互联网其它领域“赢家通吃”的惯例并不适用于云服务领域。相反,较之于赢家通吃,竞合共赢或许才是云服务更应该有的理念和姿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云服务行业接下来的三大走势
实际上,这些执念并不难洞察到,但是对云厂商来说往往是“当局者迷”的状态,又或者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整个行业并不会像前面预想的状态一样,尘归尘土归土,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未来,更符合行业竞争态势和资本逐利本质的行业走向可能会是:
第一、行业认知判断的拐点出现。行业可能会从规模优先转向盈利优先,从以往“为规模牺牲利润”,转变为“为利润牺牲规模”。当然,这样的转换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达成的。两种认知判读的碰撞冲击、此消彼长,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资本市场从初冬进入深冬。有关资本寒潮的声音,近两年一直不绝于耳,但是基本上都是在互联网行业之外,即使出现在互联网行业也是某些偏门的领域。但是这一次“狼”是真的来了,云服务行业也不能幸免,而且不仅会迎来初冬,还会迎来寒冬。所以对那些幸运融资到手的云厂商来说,开源节流或者说保持现金是当下一个重要的命题;而对于那些没有融到新一轮融资甚至没有融到资的中小厂商来说,融资会越来越难。
在去年上半年之前,包括青云、华云、驻云科技、迅达云、博云、数人云、数梦工场、北森云、UCloud、EasyStack、SpeedyCloud、BoCloud Hyper等等,还都获得了数额不菲的融资。但是此后转眼至今,云服务行业的融资案例已经越来越少。其实,一级资本市场很多时候和二级资本市场的行为是一样的,往往是“买涨不买跌”,行情好你不需要钱的时候,它越要给你钱;行情不好你需要钱的时候,它越是不给你钱。
第三,收缩、降价、卖身、倒闭、出清,市场将逐渐呈现其残酷一面。虽然当前还没有大规模的上演,但是笔者认为大幕已经拉开,市场出清会在后续的一段时间徐徐展开。先是像Ucloud一样,把亏损的CDN等业务收缩甚至砍掉;再缺钱的话则降价去融资;实在不行就只能低价卖身;再没有人接手的话,只能等着倒闭、出清了。所以,对于云厂商尤其是中小云厂商而言,当下千万别再“待价而沽”,而是要“合适就卖”——融资也好,卖身也罢,先拿到一笔过冬的钱再说。前两个月,云端网络、又拍云、帝联网络抱团取暖,达成战略合作。然而,随着价格战的打击,行业盈利的门槛被显著提高,这种合作很快就被证明“凉凉”了,接下来的戏码或许逃脱不出此前的预设。
要知道,即便是小米,估值都从800亿美元、1000亿美元、1200亿美元,甚至是传说中的2000亿美元,理性回归到了500多亿美元,更何况是和小米隔着N条街的中小云服务厂商呢?
写在最后的话:
巴菲特有句名言,“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裸泳。如今潮水正在快速退去,在钱荒时代,“活下去”成为了每一个中小云厂商的第一要务。
身处“形势比人强”的云服务行业,只有识时务者方为俊杰。对于大多数中小厂商来说,像Ucloud一样进行战略收缩和战略放弃,可能比一味的死磕坚持,更具备智慧,也更加需要勇气,当然也将有更明朗的结果。
巴菲特还有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是要找到湿湿的雪和长长的坡!”乐观辩证地看,既然寒冬已经来临,那么湿湿的雪和长长的坡,还会很难找吗?(本文首发钛媒体)
【来源:钛媒体 作者:菠萝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