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市场为什么需要哭片?

新利18首页登录
2019
03/20
14:42
吕世明
分享
评论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照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照

连续5天获得单日票房冠军,截止目前收获4.33亿票房,豆瓣评分5.0,硬是凭着“一把鼻涕一把泪”力压漫威新作《惊奇队长》,不得不说,《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以下简称《悲伤故事》)正在成为2019年第一季度的一匹票房黑马。

在《悲伤故事》走红的背后,正反映出当下电影市场和观众口味的一些特性——哭片正流行。如2017年底的《前任3》,去年暑期档的《我不是药神》,今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正流行,不同的影片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感动着观众,有的是爱情,有的是个人命运,有的是家国情怀。

从我们小时候所看到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到现在的《前任3》、《我不是药神》和《悲伤故事》,中国式哭片其实一直都没有离开我们,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几乎已经成为内地电影市场和喜剧片一样不可或缺的类型片。

爱情、家国情怀、个人宿命,赚取大家泪水的方式有高有低

豆瓣在针对国产片打分时,会出现非常强烈的主观情绪化行为,像《前任3:再见前任》和《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豆瓣的评分表现,更多是出于打分者对影片价值观的不认同。

电影作为通俗便捷的宣传工具,当然要负责将相对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观众,因国内电影有很完善的审查机制,大家能在电影院看到的影片基本上不会出现重大价值观扭曲的问题。

中国电影市场为什么需要哭片?

这里一起拍电影总结了内地近几年具备催泪点的影片,拍sir在这里借用某影评人的一个概念,把这类影片总结为“中国式哭片”。

目前每年内地上映的影片数量多达几百部,几年累积下来也有数千部之多,想把所有让观众痛哭的影片都罗列出来显然是不可能,这里仅仅选取口碑尚可、有突出票房表现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这里我们把这些影片的类型区分成“家国情怀”、“社会热点”、“爱情”、“个人宿命”以及“青春校园”和“家庭情亲”等几个类别。

当然,所有的问题和矛盾最终可能都是由社会造成的,但因为影片的篇幅问题,更多情况下,导演只能通过个人的遭遇去表达社会的问题。

虽然会有争议,但不得不承认,在这些影片之中,大多数影片都赚取了足够多的观众的泪水,像《芳华》和《无问西东》两部略带文艺片属性的影片,都在高级知识分子那里获得强烈的共鸣,这两部影片其实都兼顾了家国情怀和个人宿命的交织。

《悲伤故事》的情况和《前任3》非常类似,都是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形成了非常强的社会性话题。影片套路虽然老旧,但爱情话题永远是新鲜的,对于年轻观众有极强的吸引力。

除了爱情影片之外,大部分的青春校园题材影片,其实都属于刻意设置了虐心的情节,只不过内地这些青春片,和日韩惯用的催泪方式有点不同,但本质上没有显著的区别。

更多具备社会意义和部分主旋律影片,也是近年“中国式哭片”的主要代表,《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反映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都会有异常强烈的催泪效果,主旋律影片《风声》和类似影片,也会在结尾处刻意的拔高主题,制造泪点。

中国电影市场为什么需要哭片?

另外,无论是天灾还让人祸所导致的生离死别,一直也都是内地哭片主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有相当大的争议,但《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一直都是内地最具影响力的哭片。

不过,不管如何说,能够让观众哭的影片,一定是创作者和观众都注入了足够强的个人感情,这也是该类型影片近些年能够获得更多市场回报的基础。

中国哭片,从人物传记到现实主义,形式和观众都在变化

在中国开始有电影之时(暨民国期间),大部分影片其实都是催泪大作,毕竟在特殊的年代,家国情怀和民族仇恨往往要通过大银幕来展现,这期间最著名的影片当然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新中国建立之后,虽然我们也拍摄了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白毛女》,但很长时间以来,内地“极少”有哭片概念,我们已经开始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昂扬向上是当时的社会主题,怎么可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更多的“哭片”。

中国电影市场为什么需要哭片?

七十年代,红遍中国的朝鲜影片《卖花姑娘》,是新中国电影历上最有名和影响力的一部哭片,他的数码编剧导演是朝鲜第一任领导人金日成,这也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色彩和对旧社会控诉的影片。

不过即便在文革结束后,伤痕文学大行其道,代表所改编一系列反思电影之中,例如像《芙蓉镇》(姜文、刘晓庆主演),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哭片意识,一直到八九十年代,中国式哭片才真正开始更多的出现在观众眼前。

1988年陈朱煌指导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1990年内地上映

1988年陈朱煌指导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1990年内地上映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我们对于整个中国的反思加剧,巧合的是,和《悲伤故事》一样,最开始让观众有印象的哭片也是一部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当年可谓是无人不哭。

《少年犯》1985年深圳影片出品

《少年犯》1985年深圳影片出品

青春题材影片《少年犯》(教育片)和《烛光里面的微笑》(教师题材),包括后期的《白粉妹》,也在大中小学师生中赚取泪水,也曾经起到了一定积极社会示范效果。

《焦裕禄》1900年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 李雪健主演

《焦裕禄》1900年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 李雪健主演

当然,和《卖花姑娘》一样, 内地也出现了具有强烈政治色彩,以人物传记为主的哭片,例如《周恩来》《离开雷锋的日子》《焦裕禄》《蒋祖英》等等,此类影片的往往会以主人公的奉献和牺牲来制造泪点,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中国哭片最集中的代表。

当然,像《焦裕禄》《蒋筑英》等哭片存在的时期,是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期间,这些影片的市场表现并不能真正代表观众的消费欲望。当电影市场改革到院线化之后,被传记哭片长久的压抑情绪得到释放,此类哭片反而逐渐淡出了市场。

特别需要单独说明的是,近些年内地关于劳动英模和突出人物的传记类影片,已经不再用人物的牺牲和去世作为重点,新的社会形态下,强调“奉献”远比牺牲要更重要。

当电影市场开始逐步成长,观众层次逐渐趋于多元化,中国经济的增长促成了更为尖锐的社会矛盾,民众的情绪释放不能仅依靠喜剧片,像《集结号》《李米的猜想》《山楂树之恋》等更符合现代观众口味的哭片逐渐涌现出来。

国式哭片的核心没有变,但表现形式和观众群体已经和之前有了重大的改变,中国哭片不仅仅在感动女性观众,也在感动时代亲历者的一些男性观众。如果说主旋律的人物传记和家庭悲剧是中国哭片重要的模式,看起来这个模式已经变得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口味了。

当内地市场的观众群体日益壮大后,影迷对于影片的批评态度愈发严格,这也使得一些略“矫情”和“腻腻歪歪”的爱情哭片,总会受到格外严格的批判,反而是一些社会话题性强烈,新的主旋律影片,包括像《流浪地球》,甚至《红海行动》,两部影片中角色的牺牲都让观众落泪。

当下的中国电影和观众,为什么更加需要哭片?

照常理来看,观众累了一天,应该是更喜欢看喜剧而不是看悲剧、更喜欢在电影院里面放声大笑,而不是哭哭啼啼。

但实际的情况和预想并不一样,喜剧片在中国目前非常艰难,这个曾经将中国电影不断推动的类型,已经出现了疲态和瓶颈期。

2012年内地市场起步依靠的《泰囧》,2015年市场的爆发也依靠了多部喜剧片,但从2016年开始,已经有迹象表明,喜剧片再想轻松获得档期绝对优势已经不那么容易。

《芳华》2017年 华谊兄弟出品 冯小刚导演

《芳华》2017年 华谊兄弟出品 冯小刚导演

此期间,现实题材及主旋律影片开始抬头,《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影片集中爆发,特别是《芳华》和《无问西东》等哭片的出现,也将大家的情绪很好的收拢并释放。

可能很多观众看《智取威虎山》《红海行动》不会哭,但《芳华》的小人物在历史变革的遭遇,让很多男性观众落泪,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同样《无问西东》对女性观众,特别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吸引力极强,这两部影片也将观众的情绪很好的收拢并成功的释放出来。

本来是应该开心看电影,最终缘何是悲剧和哭戏更吸引观众呢?

有一部很多观众都熟悉和看过的皮克斯动画片做出了很好的解释,那便是《头脑特工队》,这部在国内票房其实并不理想的影片反而讲出了“悲剧”为什么要比“喜剧”更能深入人心。

看过该片的观众都知道,在影片中,主人公乐乐(代表乐观情绪)一直想保持自己主人的乐观情绪,但故事的最终告诉我们,往往是悲观和负面的事情才会让人更好的成长,人在遭遇到挫折和难处之时,才能更好的进步和面对未来的人生。

换句话说,刨除那些迎合“简单低级廉价”泪水的悲剧和哭片,更多高质量的“悲剧”和“哭片”是创作者对社会更深层的剖析和反思,反而更容易引发观众和影迷的共鸣。

像前任系列和《悲伤故事》,此类依靠基本肌肉反应和浅层次感情刺激的哭片,也是一种社会形态的体现,他反衬出当下年轻人躁动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舒缓这些病态心理,恰好需要一个造梦者用迷幻的方式让观众沉醉,《前任3》很残酷、很现实,告诫大家爱情最终往往都是悲剧;《悲伤故事》则更浪漫,她甚至要用牺牲他人的方式去成全自己的爱情,这种看起来对别人的自私,反而凸显自己爱情的伟大。

当下的电影市场,喜剧之所以不好做,更多原因也在于短视频对碎片时间的冲击,一部喜剧片如果两个包袱不笑、如果玩得不够高级、如果出现了比悲剧更不堪的价值观,就很容易被淘汰。毕竟现在一部手机、一个APP就已经让大家很方便快捷的发笑。

几乎不会有人拿着手机看抖音去哭,但大家会非常好奇什么样的影片能够让自己哭,当笑获得的方式变得快捷和廉价,那么哭的来临,则容易吸引人,毕竟哭和笑同样都是一种解压方式,好奇心驱使也成为很多哭片有好市场表现的诱因。

之所以将“中国式哭片”着重凸显出来,并不是意味着我们以后就拍哭片,而不拍喜剧片,重点是大家是否能为自己的作品投入足够多充沛感情的作品是否能够感动你自己。

而且在许多时候,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笑中带泪的,哪怕是是一部纯粹的喜剧片,但对于观众的喜剧,可能反而是剧中人物的悲剧形成一种非常荒诞的反讽。不过如果我们的作品都可以做到“笑中含泪”,这对于观众和我们而言,才是一种最高级的电影作品。

【来源:一起拍电影            作者:吕世明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哭片 中国电影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