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的接班人

2020
08/08
20:21
新零售商业评论
分享
评论

曾几何时,屈臣氏、万宁作为商场的 " 流量收割机 ",人气爆满、排队结账是常态,可谓风光无限。

然而,近年来,面对线上渠道的挤压、线下竞争对手的野心勃勃,以及新一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这些传统美妆集合店纷纷陷入 " 中年危机 "。疫情对它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前浪们的日子不好过,后浪们却正在迎头赶上。同一行业,不同品牌的态势截然相反—— 一边是万宁、屈臣氏们的落寞退场,另一边却是 THE COLORIST 调色师、WOW COLOUR 们的逆势开店。

美妆零售集合店市场正上演着一场冰与火之歌。

01 前浪黯然退场

7 月中旬,北京万宁传出将大规模撤店的消息。

万宁作为亚洲最大零售集团牛奶公司旗下的健与美连锁品牌,店铺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此前在北京共有 18 家门店。截至 7 月底,万宁西单大悦城店和房山中粮万科店已经关闭,而合生汇店、乐城中心店、银泰中心店、王府中寰店也将在 8 月统一闭店。

通过实地走访,零售君发现,万宁王府中寰店从 7 月下旬开始清仓甩卖,店内所有产品都在打折,折扣力度在 3~5 折,甚至连固定资产如打印机、电脑、保险柜都在出售。

大部分美妆品牌货架已经是空置状态,护肤品、日用品的种类也已经不齐全。在三楼餐厅排队就餐的刘女士趁等位时间来扫货,虽然满载而归,但她还是感慨:" 来晚了,很多想买的东西已经卖光了。"

万宁合生汇店、银泰中心店与王府中寰店情形类似,店内也都贴着 " 搬迁 9 折清货 " 的字样,部分商品低至 5 折。

万宁和屈臣氏一样,都是起家于香港的老牌美妆连锁店。

根据万宁中国官网介绍,万宁 2004 年进入内地市场。在当时,其 " 一站式卖场 " 模式对内地消费者来说确实新潮,从洁面乳、爽肤水、乳液到粉底、口红、腮红,让消费者实现了全流程的化妆体验。

而且彼时国际美妆品牌的门店覆盖度较低,万宁、屈臣氏的出现也弥补了海外彩妆市场的缺口。很快,万宁线下门店就遍及全国 33 座城市。

然而,从 2016 年起,万宁实体门店数量增长寥寥,一直维持在 200 多家。

而据万宁员工证实,除了广东省之外,万宁开设在内地市场的门店将有可能全部被撤掉,不过门店人员还在等待总公司的下一步指令。对此,万宁方面回复称:" 部分北京门店关闭是我们持续优化门店的战略之一。"

事实上,在大规模关店之前,万宁不是没有做过努力。

万宁方面介绍,2019 年,万宁对 23 家门店进行了升级改造。而对于线上渠道,万宁自 2015 年就开始布局全渠道,开设有天猫旗舰店、天猫国际旗舰店和京东旗舰店,打通了线上线下会员购物积分通道,并与京东到家战略合作开展了到家业务。在疫情期间,万宁也尝试了直播带货等新模式,但收效甚微。

无独有偶,英国美妆集合店品牌 Space NK 位于中国的所有门店在 5 月底全部关闭。更早之前,伊势丹百货旗下美妆集合店 Isetan Beauty 中国首店即上海大悦城店也宣布关闭。

这些黯然退场的前浪们共同面临的危机是,虽然用各种举措去拓展多渠道的客流,却没有解决线下门店的实际问题——品牌老化、场景陈旧、毫无体验感 …… 换句话说,对于新一代消费者,他们了解得远不够多。

02 后浪来势汹汹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 年中国美妆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未来发展前景报告》显示:

到 2022 年中国美妆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 5000 亿元,并预测在 2023 年中国美妆行业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5490 亿元左右,美妆行业发展前景巨大。

庞大的市场不断吸引着新入局者。与传统美妆集合店黯然撤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 THE COLORIST 调色师和 WOW COLOUR 为代表的本土美妆集合店在疫情之后逆势爆发,一度出现数店同开的火爆形势,以 " 狂奔 " 的姿态加速攻城略地。

THE COLORIST 调色师是新零售生态企业 KK 集团旗下的美妆零售品牌,从去年 10 月在深圳落地首家门店后,目前已在全国开出约 150 家店,预计年内能布局 500 家。

WOW COLOUR 是名创优品母公司赛曼集团推出的彩妆集合店,现有门店超过 100 家,同样计划今年内开够 500 家,明年达到千店规模。

NOISY BEAUTY(中文名:名声大噪)在一年之内开出 20 多家门店,预计到 2021 年底将开出 300 家店。

新品牌 H.E.A.T 喜燃和 BOOM!FRESH! 也分别在 7 月开出首店。

这些新式美妆集合店通常选址在核心商圈客流最多的商场一楼。相较于传统美妆店,设计更精美,装修更亮眼;产品主打平价国货彩妆,同时也引入中低档价格的海外品牌,以 THE COLORIST 调色师为例,其旗舰店内的全球彩妆品牌超过 100 家。

在产品和品牌的迭代方面,它们跟快时尚的打法相似,通过数字化运营,精准而迅速地更换新品来持续满足消费者的新鲜感。

喜欢追逐潮流的年轻消费者是这些后浪美妆店的目标客群。根据《95 后美妆消费报告》显示,这届年轻人使用国货美妆品牌的占比越来越高,并且更加理性,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同时,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对他们来说线下实体店反而是更新颖的渠道。

而从品牌来看,这些美妆集合店中的本土品牌大部分都以线上渠道为主,比如花西子、橘朵等新锐品牌,目前还不具备开设实体店的能力。

在线上最大的 " 购物中心 " 天猫,这些品牌和产品会淹没于数以万计的茫茫 SKU 中;但在经过精选的线下门店,可能会有更多出头的机会。

另一方面,美妆消费非常注重体验感,这些新型美妆店能吸引年轻人的一大原因在于,它们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去打造线下体验的新场景。

丰富的商品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而潮流炫酷的空间设计和商品陈列,又让这些门店成为网红打卡地。

THE COLORIST 的美妆蛋彩虹墙和指甲油墙就是其店内招牌,是很多慕名而来的消费者的打卡胜地。

在这里,消费不再仅限于购物环节。良好的体验、精美的场景、隐身的 BA 导购,让消费者 " 用脚投票 ",抛弃前浪,拥抱后浪。

03 风口还是虚火

从开店数量和门店刚开业排队的盛况来看,这些崛起的美妆集合店的确成为了现象级的零售新物种。但是,这一业态是真正火爆还是虚假的繁荣,还有待商榷。

从门店的实际情况看,周末的 THE COLORIST 北京新中关店内客流量并不高,基本与隔壁屈臣氏持平。

有顾客表示,自己在网上被种草后专门来店里逛,但逛完很失望,一是服务不够好,二是价格不划算,尤其是海外品牌。在 THE COLORIST 北京丰台永旺店,客流情况也是如此。

而在 5 月 30 日,WOW COLOUR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阳宣布离职,并称此次离职为个人原因,不会对 WOW COLOUR 的发展产生任何影响。

此后,也有消息传出,WOW COLOUR 在疯狂开店的同时也关闭了一些门店。根据此前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爆料,杨阳离职一方面是和赛曼集团创始人叶国富经营理念不合,另一方面还是由于业绩没有想象中的好。

对于线下实体店来说,无论商业模式多么花哨、营销数据多么可观,能长期开店的真正决定性因素仍然是盈利能力,而非 " 赔钱赚吆喝 "。

有行业人士透露,如今这些新型美妆集合店被资本看好,相对服装等行业,美妆店的资产模式较轻,投入产出比较高,融资一轮能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以 NOISY BEAUTY 为例,其不是传统的采销模式,而更像是 B2B2C 的平台模式,对于资金链的要求也就相对较低。

但无论如何,比起线上渠道,线下开店始终是重资产、重运营的模式,对于没有盈利的企业来说必须要通过规模化开店来摊薄成本,也就有了上述美妆零售新品牌跑马圈地的现状。

这一套路是不是很眼熟?这基本是前两年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以及瑞幸咖啡疯狂抢占市场份额的重演——通过融资大规模开店,但基本没有跑通盈利模式,最终风口过后一地鸡毛。

在消费需求旺盛以及资本的催化下,这一两年就出现了七八个美妆零售新品牌,包括 THE COLORIST、WOW COLOUR、NOISY BEAUTY、H.E.A.T 喜燃、BOOM!FRESH!、HARMAY 话梅、Only Write 独写、Magic coloring 幻彩师等。仅从品牌名来看,就有不少与 "color" 有关,从色彩运用到外观设计也都大同小异,即目标客群和品牌定位同质化严重。

如何从激烈的战局中脱颖而出,形成真正的核心壁垒,保持持续吸引顾客的能力,并早日实现规模化盈利,是这些新式美妆集合店必须考虑的问题。

而对于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们来说,巨大的美妆消费市场仍客观存在,美妆零售也不是赢家通吃的行业,关键是要真正抓住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市场变化,来不断做出调整和革新。

来源:新零售商业评论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
Baidu
map